评估学校能促进教育公平吗?


  对学校进行质量评估并予以信息公开的教育改革是否能促进教育公平?如果把教育机会仅仅当作个体的理性选择,更多更透明的信息确实意味着更公正的竞技场;但如果只有优势家庭才能对这种信息公开做出适时的反应,那么这种改革就只会加重既有的教育不平等。通过对芝加哥公立中小学中引入的责任体系的评估,纽约大学的两位学者在Choice, information, and constrained options: school transfers in stratified educational system一文中阐明了,即使新的有关学校质量的信息能够改变家庭的教育选择行为,居住区域、家庭背景以及不均等的教学资源配置等高度结构化的因素仍然起着很大的约束作用。

  政策的实施与中国近年来的情形类似,美国的公立中小学也是按照家庭的居住地点就近分配入学资格。在划定的学区内,家庭可以在不同的公立学校之间做出选择。当然,经济条件较好的孩子也可入读当地相对更好的私立学校,或者通过迁移的方式去往其他学区的公立学校上学。在这种安排下,转学的情况在美国就非常普遍,而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也因此变得更加突出。

  为了扭转家庭优势资源向更好的教育机会的持续转换,不同的教育改革得以被引入,其中影响甚广的是伴随新的教育法案(No Child Left Behind)的通过而在美国各州逐渐铺开的学校责任体系。通过对公立学校做出系统性的质量评估及等级划分,并对不达标的学校强制实施整改、关停等惩罚措施,这一责任体系旨在敦促各学校负责人提高办学质量,进而促进教学资源更为公平合理的配置。在政策实施中,有关学校质量的信息也被及时公开了,这使得家长可据此做出合理的教育选择。

  按照常理,转学会因为这种信息的便利获得而变得更加频繁,但吊诡的是,大部分家庭都没有因为这种政策干预而在子女的教育选择上做出实质改变。在作者看来,一种合理的解释是,学校资源的空间分布以及家庭资源的多寡极大地限制了转学情况的发生。芝加哥地区长期以来鲜明的种族、经济分隔以及劣质学校的区域性聚集为检验这种解释并为评估相关政策的平等化效应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政策评估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芝加哥地区公立学校的教育行政记录。选取信息公开节点(1996年秋)前后的学生数据加以对比,在运用多项Logistic回归等方法的基础上,作者估计了不同类型学校的学生转入其他公立学校或者离开该学区的可能性。

  结果发现,学校的整改(probation)标签确实会影响家庭的教育选择。相比没有这种标签的情况而言,入读被划为整改类型的学校的学生更有可能转入其他的公立学校或者干脆离开这个学区。当然,这种选择在优势家庭中更加普遍。相比贫困家庭而言,优势家庭会更愿意转学或到其他学区,甚至还会选择去更好的私立学校。进一步,作者用转换矩阵也得出了同样的结果。

  这些发现一致表明,并不是所有的教育改革都能减轻底层向上流动的障碍。毕竟,底层的教育选择并不简单地是一个家庭或个体偏好的问题。信息公开虽然能够带来偏好的改变,但在家庭资源、学校资源配置不均等以及其他结构性因素的限制下只能于事无补。极端情况下,初衷甚好的政策设计还会带来更大的不平等,因为往往只有优势家庭才能动用足够的资源去享有这种政策便利。

  介绍文献

  Rich, P。 M。, Jennings, J。 L。 (2015)。 Choice, information, and constrained options: school transfers in stratified educational system。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80(5): 1069-1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