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新常态是重大命题


         12月24日至25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讨论稿)》。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前作出重要指示,强调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有人问我,单纯从产值这个角度看,今天的农业产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已经降到不足十分之一。在如此“微不足道”的情况下,提“重农固本”是不是有些不合时宜呢?我的回答是,没这么简单。农民,农业和农村,维系着整个国家的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的根基所在。我这些年一直在说,三农问题是挑战,也是福音和优势。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总体上看,农业生产面临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封顶、生产成本“地板”抬升、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三类挑战。我在农村调研时发现,一方面农产品中低端供给较为充足,另一方面放心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又明显不足。主要农产品已从过去的供需紧张转向相对平衡,部分品种还出现了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齐增的过剩局面。

        因此,从供给侧角度推动农业发展,我认为关键是农业生产要由数量为主,转向数量质量并重上来,更加注重效益,更加注重满足消费者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能走偏,在概念上绕来绕去会造成混乱。再怎么改革,我想至少要划定确保粮食绝对安全的三条底线:一是保稻谷、小麦等口粮:二是保耕地、保产能;三是保主产区特别是核心产区的粮食生产。

 农业生产要补短板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农田水利建设、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等仍存在很大差距,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短板。因此,不管经济下行压力有多大,都必须确保财政投入力度不减弱,总量有增加。同时有必要通过适度规模经营、减少化肥农药不合理使用、开展社会化服务等方面补齐短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效益和竞争力。

        从各地的实际出发,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主体,一般素质较高,对市场比较敏感,对科技创新的接受能力相对更有需求。我认为应当尊重农民基层实践,发挥适度规模经营的引领作用。客观地看,在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方面,这些新型经营主体比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具有明显优势,是统分结合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大趋势。

          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制度

        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制度,一直把保供给与保收益两个目标不加区分地合为一体。比如,对稻谷、小麦两大口粮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制度,对玉米实行临时收储制度,对新疆棉花、东北和内蒙古大豆的目标价格实行补贴试点制度。应当肯定这些制度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市场变化,有必要重新评估实际成效,进行与时俱进的调整。

       从效果上分析,最低价也好,临储价也好,把价格和补贴捆绑在一起,不利于由市场形成价格。我觉得比较理想的状态是,要按照“桥归桥”、“路归路”原则,实施价补分离。如果市价过低,政府可以采取适当的政策直接补贴农民。通过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制度,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

        认识三农新常态、适应三农新常态、引领三农新常态,是一个重大命题,也是一场深刻变革。在我看来,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深入调查研究,运用制度化的创新手段,唤醒农村资源、资产和资金,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在这个框架里,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的发展理念,顺势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新常态智库研究院”微信公众平台 

 

 

 微信号:PZHXCT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