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2月21日新华社的刊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全文(下称“意见”),意见明确,要转变封闭式住宅小区为街区开发制;造方便快捷生活圈、城市公园原则上要免费向居民开放等;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500米内全覆盖等等。这个意见在全国引起的极大反响,不种意见都浮出了水面。
今天晚上一位朋友讲:应该先拆除长城,长城把关内外隔开,关内一大家、关外一大家。听了这个表述,大家都哑然而笑。还有甚者,有人拿拆故宫围墙等开了更大的玩笑。由此可见,大家对于此事更多地是当笑谈来处理的。
自封建社会以来,国人就非常重视产权归属,而产权往往是要有一个边界来确定的。如今的现代城市中的住宅价格除了立面、户型有绝对的私属意义外,由于围墙或栅栏的存在,小内的景观也被赋予了私属的意义,这些都是住宅售价的组成元素。
拆除围墙的小区优点当然也是非常多,就比如小区内出现消防、急救时效率会更高,便于穿行也大大提高了城市效率,对于优质的产品可以共赏之等。
从管理的角度上,封闭无疑降低了管理难度。特别是在安全上,倘若是开放的小区,有人摔倒在公共空间里,那小区物业也会有讲不清楚的责任——小区物业不仅要对自己的住户负责,还得对讲不清来源、数量的外部人员负责。
论证
不再建封闭住宅小区,已经建成的小区逐渐开放这事有讲好、也有讲坏的,本身不是什么大不了的问题。真正让人困惑的是决策机制,缺乏必要的民意调查(相信专家论证肯定是做了的),缺乏足够的舆论“轰炸”——必要的铺垫总是要有的。
在我的记忆中,曾经有过几次政策由于匆忙,不能有效实施的。曾经90年代北京实施环保黄标证书,到了97年开始实施的一刻,竟然发现北京有40万辆车,证件不能及时印出。还有一次出租车调价,由于计价器不能完成调整只得推迟。
政府有强烈的意愿替百姓做主,这种主动作为非常好,但没有详细论证的政策非常可能是吃力不讨好。
心墙
物理的墙体或是栅栏拆起来不难,难的是心理围墙的拆除——在缺少相应政策配套保驾的情况下,人们短时间内接受没有围墙的社区有难度。
相信社会未来的发展肯定能够打破各种围墙,包括物理的围墙和栅栏,但现在估计还不行。好政策需要法律环境、政策和民意的配合,还真不是发个指令就好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