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情说,英国休谟在《人性论》中提出,认为美有很大一部分起于便利和效用的观念,但不一定是触及自身的利益,人们可以借助同情的想象,分享这种利益,产生快感。这就是所谓的从精神方面分享好处,感到满足。同情说能从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方面来探讨美的产生和本质,这是非常好的,这样就优胜于很多美学专家,往往只要其一而失其二。但休漠的同情说在对精神利益方面探讨美时,只简单的归为精神方面了事,还未能正确解释为什么!比如一个人面对肥沃丰产的果园,尽管他不是业主,但体会到这些好处,感到满足,这样产生美的享受。问题是,他为什么认为“肥沃丰产果园”好?有的人由于妒忌这果园不是他的,还产生“恶感”,这又是为什么?
关系说,法国狄德罗在《论美》中提出,认为美是一切美的事物客观存在的一种性质,存在物中没有这种性质便不美。这种性质即客观事物中千差万别的“关系”。关系有二种,一是客观存在的关系,为“外在于我的美”,不受主观意志决定;另一种是人的悟性认识客观关系后形成的察知关系,为“见到的美”,是事物的关系作用于感观而引起的美感。对于以上观点,我要问:“性质”真的是什么“关系”?美的产生离不开关系,但关系有好有坏,对于坏关系,美还是不美?
游戏说,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自由游戏”是审美快感的根源。后径斯宾塞、席勒等人发展。认为人在现实世界中受到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束缚,往往得不到自由,因此人们总想利用剩余的精力来创造一个自由天地,这就是游戏。在此观点看来,自由游戏能产生美,但是,不自由的游戏或活动,就不能产生美?比如有的人觉得,越束缚越有快感,对于这类现象是否能否定?在现实生活中,有人认为管的严为好,对于“严师手下出高徒”,难道不是一种美好的事?
美是一种理念的感性星现,这是黑格尔关于美的定义,他认为美是由理念产生,是理念取得感性形成的结果。有人对这一定义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是综合了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的丰硕成果。我对黑格尔美学观点有不同意见,我曾说柏拉图的“美是理念”之观点把很多人带进死胡同,黑尔格的“理念”,尽管和柏拉图“理念”有所不同,但其美学观同样是把人带进另一条死胡同。
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认为“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主张生活就是美的本质。这一观点,把强调美来自生活,有很大现实意义,但以偏概全。对于“应当如此的生活”,如果是主体真正需要的,那是美的,但是,需要有假需要,就如错觉,误解之类。比如很多人观念中,在生活里每天大鱼大肉,那是美事,却不知什么是营养及科学饮食,怎样的饮食结构才对身体有益,这样,到出现周身病疾,也不知怎么回事啊!也就是讲,难道周身病疾,也是美?再说,除了生活,就再也没有美了吗?
移情说,德国费希尔父子提出,经普斯、巴希等继承和发展。认为审美活动是人将自我情感“外射”移入于本无生命的事物属性,使事物灌注了生命,有了人的感情色形。所以美不是事物的属性,而是主观移情的结果。这一观点是在写科幻小说,并不是在科学的分析美的本质。对于觉得某事物美,但某事物并无任何变化和影响,这一现象如何解释?如果运用到人的层面上来,那些一见钟情、暗恋等现象又如何解释?
距离说,布洛认为审美中存在着心里距离。它介于我们自身和我们对事物形成的感觉、知觉、感情等感受之间,是一种非理性的带有浓厚感情色彩和个性特征的人情关系。在审美态度和艺术创作中必须根据不同的个性和习惯尺度以及不同艺术要求来调整距离。对于这学说观点,我则要问,关于那些天人合一、水乳交溶还有没有美可言?
直觉即表现,克罗齐认为直觉是不假思索,不审意义,心中只领会事物意象的认识活动。并推导出直觉即艺术、艺术创造欣赏都是直觉的表现,美即成功的表现。对于这观点,我有不少疑问,比如,对于一件所谓成功表现了的艺术品,有人觉得美,但也有人觉得不美,这怎么解释呢?又比如,一件纪念品,直觉看去,并不觉得美,甚至觉得丑,但经过了解其历史事迹后,觉得它不简单、很美。对于这现象又怎样解释呢?
快乐说,将美归结为感官与知觉上的快乐,多从生理学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美与美感等问题。主要代表有美国马歇尔、英国艾伦等。马歇尔认为“美就是相对稳定的或真正的快乐”,人对刺激作出反应的力量大于刺激的力量,就会感到快乐,并得到美。他们能从生理学角度来探讨美,这是好的。但有人评说“抹煞了美感中的理智、道德因素以及社会和历史的条件,有较大局限性。”其实,快乐是美的,但美只有快乐?还有很多不能感觉到快乐的事同样是美的。比如,一个植物人,在生命垂危时需要救治,这时,救助他的医生、家人,以及以后幸福生活,对他来说都是美的,但这时他什么都感觉不到的,更不用说,感觉到什么快乐。
表现说,德国赫尔德认为,一切美都是“表现性的”,有的形式对关照者只有作为内在生命的表现时才是美的。这观点作为艺术起源理论之一,对艺术本质认识有积极作用,但说一切美都是表现性的,那就太过表面而以偏概全了。
我国近现代美学史上,较有代表性是李泽厚美学观。其切入点是从马克思的“劳动创造了美”。主张“自然的人化”。马克思在 《1844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说的“劳动创造了美”,但这是从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的,他始终没有来的及去系统的论美。所以只凭他片言断语作为美学观点的基础,那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比如说“劳动创造美”联系《手稿》中前后背景,应是指劳动创造出美的产品、美的东西。如果把这个“美”推定为美的本质,那将是根本性的严重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