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2017年4月我就要退休了,在我退休之前回忆我一生的工作经历,我的体会是:人生最美好的年华是30岁-55岁,最有创造的年华是20岁-50岁,可是,人生最美好年华时期一般情况是收入低、负担重,事情多,身体好,想法多。可到老年时期一般情况又是身体差、负担轻、事情少、收入多、想法却不多。收入与身体成负相关关系。
会计准则中有固定资产快速折旧的规定,人们关于物与机器的使用效果,知道应该“快速折旧”,那么人呢?从体力上讲,20岁至60岁的体力就是一个“抛物线”,从成年到体力下降一般都是45岁到50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就开始下降了。从人的脑力发展规律看,一般35岁左右才成熟(指工作经验),50岁以后,记忆力开始下降,但思考力开始上升,对脑力劳动者来说,只要身体健康,60岁、70岁仍然有创造力,但相对年轻人,创造力下降了。
所以,我认为:中国的工资制度——应该设计出让年轻人得最高待遇,让年轻人在30-40岁能拿到人生中最高收入。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者,都应该让年轻人得最高待遇。从参加工作起,三五年后就开始快速提高工资待遇,一年一提,甚至可以半年一提,到45岁后,提高速度减慢。工作考核,以创造性劳动为主要考核标准,从实践中考察,任何组织,70%以上的业绩是创造性劳动者创造的,任何组织和国家,进步的动力是创造与创新推动的,不是靠人缘关系创造的。
中国有句人人都接受的话——“读书靠智商,工作靠情商”。这句话,在中国任何单位都适用,一般情况下都是正确的,但在发展与进步为主要宗旨条件下,它不完全适用,应该改两个字,再加一句:“读书靠智商,人缘靠情商,发展靠变商”(变商,就是人的创新力、创造智能),这就全面了。人缘关系是很重要,强调人缘,往往对工作、对事业造成许多不利因素,甚至打击任劳任怨的人,语言不多、不善于自我表扬的人。人缘关系特好的人往往容易得到提拔,但对事业往往造成伤害,他们把身边的人和上级哄得好都是有目的的,哄周围的人,哄上级,实则是“骗”,我们再也不能“鼓励骗子”了,我们好多制度都是在“鼓励骗子” 、“鼓励会哄人的人”。党的18大后反腐抓的大老虎,个个都是情商高,会哄人的人,人缘关系好的人,没有人缘关系不好的人,也没有不善于自我表扬的人。
因此,国家宏观设计的工资制度,既要有一个快速提高工资待遇的统一安排,也要有一个鼓励年轻人创造性工作的机制,让情商高的人归于平淡的一类,突出创新人才对工作的贡献,突出提高他们的待遇。总体上让年轻人得高收入,让年轻创造者得更高收入。如果能设计出这样的工资制度,对国家发展将是一大贡献。
给年轻人最高收入待遇,并不反对脑力劳动者50岁以后能拿到较高的收入,但我反对40岁以前评上教授,除个别高智商、高学历者外,一般智力结构的人,没到40-45岁,还成熟不到人生顶尖阶段。
我更赞成压缩学制,让大量普通人群在20岁以前开始工作,只让少数精英人才去读研究生,现在的研究生基本没有什么超人的智能表现,都是些会考试的人。一般智能结构的人,读到大学专科或本科就再不要读书了,有个专科本科的文化职业知识就足够了,在实践中学习比在学校学习更有用。
六岁上小学,小学五年,初中两年,高中三年,大学本专科3-4年,就能让新增劳动力在20岁前入业,读六年研究生也只有26岁。读研究生不是谁能考上就能读,而是考察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研究能力的人读硕、读博才有意义,再不要搞研究生扩招了,只能本专科扩招才有意义,研究生扩招是在浪费教育资源、浪费人生宝贵时光,用文凭欺骗用人单位。
大学本科教育也要改,变商低、没有创造力的人,就不要继续学学科知识了,让他们学习职业知识,为他入业创造基本条件;也不是1999年扩招后设置的大学全部转成应用本科教育,而要看学生的发展前途,智力结构具不具备进入研究行业的基本条件。所有的高等教育都要有职业教育能力,包括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职业知识教育与学科知识教育的最大区别是:职业知识含隐性知识,学科知识只含显性知识。隐性知识只能在实践中学习和习练,听讲是学不会的。
这是我的人生体会与总结。
2016年12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