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三步曲(一)


“管理”作为人类活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之一,随着人类的起源而产生,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尽管管理的思想、方式和手段千差万别。不论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还是从文化层面上看。都具有其典型的时代特征、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但是,人们对管理的有效性和对资源优化配置的探索,不论是以“事”为核心的管理,还是以“人”为核心的管理,从来没有停止;以目标为导向的原则始终没变。而管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或交差学科的的出现则是在近百年内的事。
就近、现代管理学的发展而言。从小詹姆斯·瓦特和马修·鲁宾逊·博乐顿发展的管理技术(市场研究与预测技术、生产计划技术、过程规范化和生产部件标准化)到亚当·斯密的劳动分工;从人际关系之父罗伯特·欧文到科学管理先驱查尔斯·巴贝奇;从管理教育的先驱安德鲁·优尔到亨利·普尔的管理体系三原则(组织原则、沟通原则和信息原则),无一不代表着对管理有效性和资源优化配置的探索。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到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从弗鲁姆的期望价值理论到到麦格雷戈的X-Y理念再到Z理论,无一不诠释着对管理活动的人文关怀。而本文正是从企业管理的层面上展开。
 
一、    经验管理(人格化)管理阶段
企业从诞生那天起,就注定了它跟万事万物一样,都会经历一个从孕育、产生到发展,从成熟、衰退到消亡的过程,也就是所谓企业的“全寿命周期律”。而在企业的全寿命周期内,各个过程的管理活动都具有相适应的管理思想、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
在当代中国。私(民)营企业首创之初。当只有三五个人、七八条枪的时候,一般是由企业的创始人或企业的发起者带领大家一起干。这时候基本上没有明显的上下级之分,也没有强制的管理手段,更没有雇员和雇主的区别。准确的说在这一时期还不具有现代企业的基本特征,更算不上是严格意义上的企业,充其量只能说是企业的雏形。
由于缺少技术、资金和其它要素的支持,企业所确立的目标也只是较为清晰而明确的短期目标或独一目标。多数员工对于目标能否实现以及如何实现也较为模糊。其行为主要靠传统的道德伦理来约束。所谓的管理也是以情感为纽带、以员工对企业创始人或发起者的高度信任和依赖为基础,实施的是一种习惯化的管理、一种经验管理、一种人格化的管理。
这时候,在企业发起人的带领下,由于有地缘因素、情感因素和道德伦理约束;发起者人格魅力的影响以及追随者短时间的激情和冲动,工作绩效都不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的生产技能、管理经验得已积累、销售渠道得已建立。也正是这个时候,企业掘得首创时的第一桶金,完成了资本和技术的原始积累。
当企业度过生存期,进入发展阶段时。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业务范围的拓展、管理层级的形成以及人员的增加。企业领导人的情感不足以维系整个团队多元化的业务和层级化的管理需求时,管理的规范划和管理制度的建立也就显得犹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