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过超生罚款的“八万”让人笑中含泪


11,全面二孩政策正式落地。福建惠安的陈先生家为免交8万社会抚养费(民间称“超生罚款”),全家合力成功“稳”住二孩,从预产期始拖了5天,孩子于1日出生。奶奶笑着说,这孩子懂事,为他爸赚了8万,取个小名叫“八万”。

2016年元旦开始,医院产房生产的都是幸运,最大的快乐不只有一个新生命的诞生,还有以万为单位的超生罚款豁免。当快乐与金钱挂上了钩,人们就从中品出了算计的滋味。

将时间向前追溯,就会发现,谁也算计不过超生罚款通胀。

我的一个邻居被唤作“一百五”,与福建“八万”得名有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超生被罚款150元,得了这个绰号。“一百五”如今30多岁的人了,大家还是习惯叫他的这个绰号。印象里,“一百五”是村里第一代超生罚款对象,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将那个时代的农村超生罚款金额永远定格。

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侄女,被地方捉去引产,却幸运地活了下来,按说已经落实了计划生育政策,却被罚款400元,次年又被威逼着追加罚款3000元,共交了3400元罚款。

前两年,外甥超生二孩,被罚了3万元。到这个时候,超生罚款已经是一个可以讨价还价的数字,有的家庭通过关系将几万元超生罚款减为几千元。听村干部说,有个在外打工的女子带回来一个孩子,据说是两个孩子中的一个,地方不知道孩子他爸是谁,但没有忘记找孩子妈要超生罚款,那是因为妈妈要为孩子上户口,开口就是几万元,村干部求情后,最终罚款2000元上了户口。

循着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的罚款轨迹,将金额拿来比对,可以清晰地看到超生罚款通胀,从百到千进而到万,从可比数字看,30多年涨了二三百倍。

有中学同学在家乡城市担任计生领导,从他那里知道,计生部门其实早于民间意识到需要政策松绑。2013年夏天回乡见了这位同学,说起二孩,他透露正在调研,“单独二孩”就快放开了,当年几个月后,“单独二孩”政策就放开了。20159月回乡见了他,调侃说自己想生二孩,他再次透露正在调研,果然,不到年底,“全面二孩新政”就降生了。

城市化背景下,国人生育意愿下降已经是不争的事实,熟悉家乡情况的体制内人说,多年来,家乡计生指标用不完,5万多户籍人口的镇,一年只有300多人领取生育证,有的农村年轻夫妻一个孩子都不肯生,难怪有人调侃说,中国鼓励生育的日子为时不远了。

在许多人看来,计生部门放不下的是超生罚款这块肥肉。早在“全面二孩新政”正式落地之前,国家计生委就严令禁止地方抢跑,个别地方强调的是社会抚养费一个子儿也不能少。其实,既然国家有限鼓励生育的政策已经明确,计生部门完全有可能也有必要将枪口抬高一点,采取柔性执法,将社会抚养费从硬性征收改为弹性征收,避免“晚生一天免罚8万”之类的悲喜剧发生。

浏览网络上关于“全面二孩新政”的吐槽,一代代人的酸甜苦辣尽在其中。有60后朋友说,跟太太好话说尽,希望配合生二孩,太太硬生生抛过来一句,“你找别人生去。”更多70后跟着起哄,“国家更应该放开二房。”

不是我不想生,只是我不能生了,无数被计划生育耽误了二孩生养机会的年轻父母,面对新政发出了这样的慨叹。更悲情的是,年轻父母打定了生育二孩的主意,却被一孩那句“你们敢生我就敢死”吓怕了,从哪一天起,一孩成为横亘在二孩面前的拦路虎,许多独生子女已经不愿享受兄弟姐妹之乐,父母之爱成了不能分享的独占资源。

网上流传这样一个段子:养育一个小屁孩就像发射卫星,花费十几年的心血精心确保每个细节和数据的正确,时刻警醒不让卫星有任何偏离轨道的可能,最后一朝发射成功,考上大学,然后卫星就消失在茫茫的外太空,只剩下定期不定期的发回来一些微弱的信号……给点钱……给点钱……给点钱……把钱发给了卫星,叮嘱吃好穿暖……卫星又发回来微弱的信号别啰嗦别啰嗦别啰嗦……如此坑爹的事情,现在居然号召大家发射两颗……

“养育孩子就像放卫星”的段子让人笑不出声,蕴含的社会情绪令人忧惧,正在流失的爱与分享,让许多人惊觉,也许我们再也回不到过去。                                                  2016-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