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会何不会沉默


  近年,香港年轻人对社会现况很不满,越来越多年轻人以不同方式参与政治,包括公共讨论、社会运动、参选议会等。这股动力,从2009年高铁拨款、菜园村出现抗争起,便如雪球般累积,推动越来越多年轻人出一份力。学生组织如学民思潮推动反国教、雨伞运动;年轻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心理学家、社工、财经界等纷纷组成论政团体;更有不少年轻人不介意低薪,投身成为全职议员助理,又或加入政党,花上数以年计的光阴和精神,参与政治工作,甚至出选。在刚结束的区议会选举,便有不少年轻人胜出的例子。

  三项年轻人的特质,加上三项社会环境,让年轻人留意社会时事及参与政治的动力不断累积。

  年轻人特质:

  第一,年轻人更多追求物质以外价值

  香港楼价高企,很多年轻人买不到房子,但也会追求物质以外的价值。财政司司长曾俊华于雨伞运动后发表的财政预算案,便指出:“香港人,特别是新的一代,在物质生活以外,更加‘渴望心中富有’,这是社会成熟的表现。”

  上世纪80-90年代,人们以李嘉诚为偶像,祟拜其创业成功成为大亨,老一辈希望子女们安稳打工买楼结婚,而这一辈的年轻人,更多追求金钱以外的理想。有很多媒体报道不同年轻人追梦的故事,目标都不是要赚多少钱,而是其他经历如环游世界、到沙漠及极地完成马拉松、9优状元弃厚职追梦开巴士等,与笔者同是区议员的党友邝俊宇更坚持追梦,成为网络当红作家。

  第二,整体教育水平提高,设立通识科文凭考试,新一代更具分析力及批判力

  在1981至2011年这30年间,具专上学历(非学位)的市民比率,由2.6% 增至8.5%,具大学学位的比率,则由2.5% 跃升至16%。回归前,殖民地政府采取“行政吸纳政治”,主动吸纳香港本土的华人精英进入行政决策结构中,所以大多市民对政府所说的所做的都是顺从和信任。但近年,随着整体知识水平提高,政府所说的不再是权威。就如去年暑假发生的公屋铅水丑闻,无论是政府公布验水方式或补救方法,都备受民间专业人士和学者质疑;又如《2014年版权(修订)条例》草案,网民担心言论自由被剥夺,引起广泛关注,民间团体逐点指出政府草案的问题,并建议其他解决方案。虽然政府仍然坚持原有方案,但官员也承认网民功课做足,熟读相关条例。

  而数年前香港教育制度改革,高中文凭试增加了通识教育科为必修科目,几乎每年考试题目都涉及政治,例如有关政党政治、立法会“拉布”、反特首梁振英游行和新闻自由等。老师和学生为通识考试作准备时,更需要了解社会时事,以取得好成绩,这也培养了新一代的分析和批判能力。

  第三,创意及善用社交媒体和网络,让年轻人容易接收信息

  年轻人善用网络,能够以快速及有趣的方式响应社会发生的各种事件。在网络上更有不少二次创作,以改图、拍片、改歌词等形式,嬉笑怒骂讽刺社会各种情况,让一些时事和艰深的议题变得更贴身。

  如“厚多士事件”,操乡音的香港妇人因为被指在港铁车厢霸占座位及于车厢进食,被一名女乘客出言阻止,引起骂战,不断重复骂女乘客“你好多事”,因其口音带乡音,遭恶搞成“你厚多士”,创作不同有趣的影片及图片发放,让更多年轻人关注。

  又如当有建制派议员指香港人要感恩大陆对香港供水,网民很快找到资料,指出马来西亚向新加坡的供水比大陆向香港的价钱便宜100倍,认为这是真金白银购买,何来感恩,更将有关数据以图片广泛在社交媒体流传。

  社会环境:

  第一,社会出现不公平和不公义的事情,让人担心失去核心价值

  年轻人重视公平和公义,而法治是香港人重视的核心价值。近年,社会出现很多让年轻人认为很不公义的事件。当年轻人发现了不公平、不公义,便不能再沉默,让越来越多人走出来。

  就如出版中国政治敏感书籍的铜锣湾书店,股东李波及另外数名股东和职员接连神秘失踪,李波没有出境记录,却声称“用了自己的方式”回内地,他接连写信“报平安”,却一直没法现身,怀疑是遭内地执法人员强行从香港带走和扣留。事件让香港人震惊,年轻人都很担忧“一国两制”能否维持,出版自由、言论自由和法治等香港价值会否失去。

  又如免费电视台发牌事件,当其他申请都获接纳,就只有王维基的港视落空。当通讯事务管理局和政府委托顾问报告也推荐港视时,特首主导的行政会导却以“一篮子”因素否决港视申请,做法非常不透明及没道理,香港人戏称这是“一男子”因素。社交媒体当晚疯传力撑王维基的专页,一夜间数以十万人赞好,其后更组织游行集会反对政府决定。

  第二,没有足够社会保障,政府没有真切响应社会要求

  当大陆也有社保基金时,香港政府却没有为市民提供足够的退休保障,强积金重大改革如取消对冲机制至今仍落实无期。

  香港社福界争取全民退休保障多年,政府近年却预设立场,进行“假咨询”,目的是制造财政恐惧,诱导市民反对全民退保,连受政府委托做研究的周永新教授也忍不住公开批评政府。

  住屋是基本居住权,但香港公屋轮候时间过长,年轻人买不起房子。民间不少团体和学者曾建议以占地124公顷粉岭高尔夫球场用地部分作建屋,提供8万人居住的单位,但政府漠视意见,继续低价租地给只有2500名会员的球会。政府所提出的建屋方案引起大量争议。

  第三,香港高官没有以身作则,令没有民意授权的政府更不获信任

  政府一直想推动国民教育,不少人担心是“洗脑教育”,纷纷站出来反对。试想想,不少高官都安排子女到外国读书,仿佛已是以脚投票,连他们都对香港教育制度没有信心?

  前特首曾荫权被揭以低价乘坐豪华游艇、私人飞机丑闻后,政府成立的独立委员会建议扩大《防止贿赂条例》至可规管特首,政府虽知悉建议,但到现时仍未确切落实修例,而特首梁振英亦被揭发收取澳洲公司UGL 400万英镑却不作申报。

  结语:

  10年前,总理温家宝已指出香港有深层次矛盾需要解决;10年后的今天,香港社会矛盾和对立却一直加剧。若中央政府不尊重香港人的价值,若香港政府继续不真切地响应社会要求,不捍卫香港人的价值,将失去一代又一代年轻人的支持。因为,香港的年轻人都有着理想,不会沉默,更不会轻言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