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
■ 陈端坤
(原刊于《海峡教育研究》2014年第4期 CN-35(Q)第0120号)
摘 要 135年前,清帝国首批留学英国的船政生员先后从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回国后为国家效力并作出应有贡献,严复是其中杰出代表。他不仅在现代海军、现代学校建设方面发挥领军作用,在传播“西学”、思想启蒙、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等方面也有不少建树。前不久,在英国举行关于严复的学术文化活动,对推动严复学术研究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进一步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 者 陈端坤,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顾问,嚴係雲、嚴倬雲授权长篇历史电视剧《严复》总编剧
2014年是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翻译家严复诞辰160周年,也是他毕业于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135周年。11月13日,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举行“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国际学术研讨会,到会的有中、英、美、韩等国学者20多人。主办方配合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举办“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展览,相关展版将在皇家海军学院彩绘大厅展览至2015年1月。本次学术活动还安排参观亚当·斯密、休谟、李约瑟等的遗迹,这些人物与严复研究密切相关。清华大学王宪明教授认为:“这确实是中英文化交流史上早就应该有的一项活动,必将对严复研究产生积极影响。”
一
此次格林威治基金会提供了皇家海军学院作为国际学术活动平台,在海军将领议事厅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宣扬严复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突出的、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以及严复作为“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有力推动。严复在137年前通过留学英国的途径“向西方寻找真理”,今天通过英国皇家海军学院这一文化交流平台,有助于让严复重新走向西方、走向世界,让世界通过严复所传播的“西学”,深入认识中国文明的历史和现代的发展。
华中师大涂光久教授在《严复研究的百年回顾》中,向国际学界介绍了严复研究的发展情况,展现严复国际学术研究的成果和新的发展态势。自1901年至2012年的111年中,中国共出版研究严复的著作84本,文章2145篇(包含国外学者中文版的著作、文章),召开严复学术研讨会、座谈会25次以上。研究严复的基地主要有四个——南京、福州、天津、北京。严复研究的内容由一般的评介到全面展开再到重点深入,对严复的认识和评价,也由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总之,严复研究总体呈上升趋势。特别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严复研究的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的主题不断深化,研究的成果不断丰富。学人们提出了一些新思路、新观点,对某些问题展开了争鸣。
《百年严复》、《百年天演》两书的作者,资深严复学术专家苏中立教授在会上发表《严复启蒙思想的历史定位》,梳理百年来严复学术研究历史,阐明严复历史定位的发展过程。他指出,清朝末年有“西学第一者”和“译界泰斗”说;民国时期由“译才”论到“海军协都统”,再到“启蒙者”、“启蒙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明确提出严复是“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严复译述的《天演论》,奠定了严复启蒙思想家的历史地位,这主要是严复改作后的《天演论》,具有“新(思想新颖)、全(百科全书)、通(会通中西)、今(联系现实)”等特点所致。严复的启蒙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如果说孙中山是“革命先行者”的话,那么,严复则可以说是“学术先行者”或“启蒙思想先行者”。对于中国社会发展,严复的历史地位与“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一样重要。
福建省严复研究会副会长林怡教授发表论文《论严复对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推动》,指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已经无法自外于西方列强主宰的全球化体系。甲午战争的失败,更使中国雪上加霜。”“为了保国保种,中华民族不得不走上变革图强之路,中国社会和文化因此也不得不面临着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命运。然而,转型之路如何走?一百多年来志士仁人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些不同的主张论调,至今依然影响甚至困扰着中国的变革。”被誉为启蒙思想家的严复主张“自由为体,民主为用”,其思想理论百多年来愈显出“振聩发聋、新人耳目” 的影响,发出“摧陷廓清、力破余地”的力量,推动着社会的变革。林怡教授认为,严复“对自由、语言、女性等问题的思考,充分体现了中西融合的自由气度,他的主张至今依然是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正确方向,值得当下中国学界深思和力行。”“严复殚精竭虑力图实现的中国现代变革目标至今尚未完全实现,中华民族能否在文化的现代转型上有实质性的突破,取决于今日中国各界能否在严复等人指明的方向上身体力行。只有以自由的气度吸纳融合古今中西文化之精华,中国未来的变革才能迈向新的境界。”
韩国国立全南大学东亚研究所严英旭所长主张“从对外文化的吸收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批判看严复和鲁迅”,通过比较严复与鲁迅的近代意识、对进化论的取舍、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认为研究他们“如何面对西洋文化的冲击以及如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国际文化交流的学术观点,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有其现实意义。
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展览开幕式的讲话中,缅怀了严复在国难深重的时刻通过译介西学给国人以希望,称赞他疾呼改革及重视教育,赞扬了严复对于中国与世界跨文化交流与沟通作出的开创性贡献。刘晓明大使说:“我们在这里纪念严复先生,就是要弘扬他开放包容的精神,首倡变革的精神以及他甘当沟通和理解桥梁的精神。”刘晓明大使以严复中西融合的自由气度为榜样,指出:“今天,西方也有一个如何认识中国的问题,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把中国的发展视为机遇,还是以敌视偏见的心态把中国的崛起看作威胁?严复先生一百多年前已经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西方不应再犹豫彷徨,让机遇失之交臂。”
二
在严复和他的同学们135年前学习生活过的地方,寻踪觅迹,探索历史,有助于推想、理解严复和帝国留学生们“深知自强之计”,“各怀奋发努力”,“严谨治学,追求真理”的精神和爱国思想形成的轨迹。
“深知自强之计,舍此无可他求,各怀奋发努力,期于穷求洋人奥秘,冀备国家将来驱策,虽七万里长途,均皆踊跃就道。”这是当年督办福建船政的吴赞成对他们思想行为的真实描述。
1877年3月31日,福州马尾船政学堂的生徒一行30人,登上马尾船政局造船厂自己制造的“济安”号轮船,告别了多年来日夜相望的罗星塔,沿着台湾海峡西岸南下。4月5日,他们在香港转乘外国公司的轮船破浪西行。5月11日, 历经近一个多月的风波海涛,派往英国的首批留学生抵达朴次茅斯港。他们只在海滨休息一天, 5月13日就赶往伦敦中国驻英使馆,晋见清政府驻英国的钦差大臣郭嵩焘。
1877年7月9日, 英国外交部准许中国留学生进入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并提出严格的要求。如考生入学必须在每年9月1日前发送申请以便10月1日入学;学生应有足够的英语知识并熟练掌握教学科目,以防止他们阻碍其他学生;以九个月的时间学习大学课程,每名考生须在开始课程学习之前支付31.10英镑到海军会计(账务)处。
1877年8月21日,郭嵩焘将中国留学生一览表送至英国外交部,表中有关严复的内容为:“严宗光,现年23岁,在福州船政学堂肄业五年,在训练船上实习并服役六年,曾任训练船的导航员,从1877年5月在英国学习,中国水师五级军官。船政学堂训练船总教习Tracey R.N 评论严复为非常机敏的军官和导航员。”1877年9月,严宗光(严复)、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叶祖珪、萨镇冰等6人通过海军学院入学考试,成为该学院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
格林威治与马尾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在滨海城市的东区,格林威治在泰晤士河的下游,马尾在闽江的下游;同样有一个世界闻名的国际性地标,格林威治有天文台,马尾有罗星塔;同样有一所海军专业学院,格林威治有皇家海军学院,马尾有船政学堂。在这样熟悉而又陌生、相似而又全新的环境里,留学生们“各怀奋发努力,期于穷求洋人奥秘”,“它日或能蔚成大器,共济时艰”。
今天,在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校园里,我们按照郭嵩焘大使日记里的详细记述,似乎正与严复等人一起参观校园,听取严复的汇报,观看严复的电学实验演示,细细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
1878年6月,6位中国海军学生在皇家海军学院完成学业并通过考试。8月3日,郭嵩焘致函英国外交部,请求让严宗光继续在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再学习一学期,俾使胜任中国政府业已为其所安排之职位。对其他五名学生则请求安排到皇家海军船舰上实习。
1879年7月,严复以优异成绩完成又一学年的学业,英国外交部得到英国海军部的通知,安排严宗光在英舰纽卡斯尔号实习一年。后由于国内海军建设的需要,8月2日“严宗光奉召立即回国”,开始迈上为国家谋“自强之计”的新征途。
三
配合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中英两国部分学者在天津《严复与北洋水师学堂纪念馆》和《福州船政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合作制作《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展览图版(中英双语简缩版),在展览开幕仪式上,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和格林威治基金会主席托尼·黑尔斯出席并致辞,中国驻英国大使馆文化处公使衔参赞项晓炜、参赞周政,英国旅游局局长克里斯托弗·罗德里格斯等出席。该展览展示了“1877年第一批中国留英学生及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参观者引用习近平主席对严复的评价,称他“表现了先进的中国人非凡的见识和勇气”。同时,印制《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中文版纸质图册,当场分发给全体参会学者和部分媒体记者。
格林威治是世界闻名的旅游胜地,皇家海军学院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严复,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学术研讨会得到格林威治基金会、英国旅游局的重视和支持,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成果。可以期待,严复等船政六英杰的名字,今后将随着每年几百万游客参访格林威治而传遍全球。
《嚴復,帝国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展览在皇家海军学院彩绘大厅展出。
四
1、关于严复等留学生史料的探讨和学术争议
也许出于研究的兴趣或条件的先占,英国学者的研究较多从严复的留英和海军经历入手。伦敦大学国王学院邵君昱博士发表论文《从严复的军旅经历看晚清海军失败的深层原因》,格林威治大学中国海事研究所赵明华所长和博士研究生廖一帆发表论文《早期船政留学生在格林尼治皇家海军学院留学生涯侧记》,他们还根据严复等留学英国的史实,提供了不少原始档案中保存的照片。
赵明华所长和廖一帆博士指出:这些史料“对合理解释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现象至关重要”,“但在学院教育制度、入学过程、课程设计、学业表现、学员待遇等方面,中英双方的记录并不尽一致”。根据英方研究者对史料的解释,严复等人当年在皇家海军学院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很顺利,学员待遇有差别,学业成绩不都是那么好。
福建省严复学术研究会顾问陈端坤根据中国学者掌握的英文史料,对英方研究者的解释提出不同意见。他认为,在皇家海军学院全体师生合影的照片中,中国六名留学生有坐在前排正中的严宗光,有穿插在师生之间的其余五人,他们神态自若,亲密无间,师生、同学之间看不出有何等级差别。又据英方学者提供的入学考试成绩表,可知严宗光、方伯谦、何心川、林永升、叶祖珪、萨镇冰等六人成绩优秀,入学海军学院学习。其余三人(黄建勋、江懋祉、林颖启)成绩落后,没有入学,被派到军舰上去实习。
严复等毕业于皇家海军学院的船政六英杰,后来都为祖国做出自己的贡献。中方学者希望英方学者能够利用有利的研究条件,挖掘更多更准确的史料,把严复研究引向深入。
1878年严复等船政留学生与皇家海军学院师生合影。前排中坐者为严宗光(严复)。
2、关于严复、伊藤博文留学英国的史料运用及现实意义。
陈端坤在研讨会最后提出严复研究国际化的现实意义问题。陈端坤认为,历史学家的责任是发现历史,把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让后人正确认识、批判、继承和发扬。历史人物是历史真实的存在,正直的史学家要为人类历史的进步而研究历史。同时正确评价历史人物,以史为镜,秉笔直书,给历史人物以应有的地位。但是,由于人们的眼光不同,趣味不同,目的不同,民族感情、阶级立场和政治观点不同,对历史和历史人物的认识、理解难免不同,必然会进行不同的解读。
会上,陈端坤向英国学者查询五月初在网络上看到的消息:“在伦敦大学学院,树立着一座纪念碑,纪念首批日本留学生——伊藤博文等五人”。
长期以来,流传着严复与伊藤博文在英国海军学院是同学的故事。有的甚至说严复等人的学习成绩远远超过伊藤博文,可是后来在甲午海战中被日本同学打败了云云!在1993年召开的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日本福岛大学手代木有儿助教授告诉我们:严复从1877年到1879年在英国留学,伊藤博文是1864年到英国,根本不可能与严复同学。日本著名史学家久米正雄著《伊藤博文传》、马场恒吾著《伊藤博文》,确证伊藤博文等“长州五杰”是l864年l月到达英国的,原先是想去学习海军,由于他们的英语基础很差,不能进入当地任何一所学校学习,只好通过友人介绍,寄宿在伦敦大学一位化学教授家里补习英文。当年6月,伊藤博文从《泰晤士报》上得悉外国舰队炮轰下关的消息,就放弃学业匆匆赶回日本。
2014年5月1日,安倍在伦敦市欢迎晚餐会上发表演讲“重新定义日英关系”。一开头就说:“今天,我访问了伦敦大学,在校园一角矗立的纪念碑前少时静立。那座纪念碑是为缅怀被后人称颂为“长州五杰”的五个年轻武士而建立的。正巧150年前,这五个年轻人……带着对知识的渴望,来到了伦敦,就在这里伦敦大学努力学习。”
一个日本内阁总理在英国的首都伦敦,公然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成性的日本武士,真不知道什么是廉耻!
在启蒙思想家严复毕业的皇家海军学院校园里没有他和中国同学的纪念碑,很少有人知道严复等人于135年前在这里奋发努力过,后来为中国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历史缺憾,希望能在不久的将来得到弥补。
学术争议是难免的,正常的。但是,从事历史文化研究工作毕竟还存在为私还是为公,为个人名利或小集团甚至狭隘民族主义的利益,还是为历史文明发扬、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分野。“于学术则黜伪而崇真,于刑政则屈私以为公”,我们应当学习严复,以自由的气度,秉持现代文明的理念,来对待历史,对待学术文化交流,进而促进国际文化交流走向新境界。
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左一)会见本文作者
主要参考文献:
1、《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严复集》第三册,中华书局,1986年。
3、王艾琳、于天骄:《“ 严复, 帝国留学生和皇家海军学院”展览开幕》,《新欧华报》,2014年11月15日。
4、《严复与中国近代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8年。
5、孙应祥:《严复年谱》,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
6、《郭嵩焘日记》第三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
7、BBC中文网记者:《UCL纪念首批日本学生来英150年》,2013年 7月 3日。
8、《1993年严复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海峡文艺出版社,1995年。
9、王民:《谈谈严复研究中的几处疏误》,《历史教学》,1983年第5期.
10、BBC中文网记者:《安倍内阁总理大臣在伦敦市欢迎晚餐会上的演讲“ 重新定义日英关系”》2014年 5月 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