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派别智库在参与高教决策方面有何不同?


尽管有一致的呼声要求将学术研究和公共政策联系起来,我们依然很难看到政治研究在高等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应用。由于背景和偏好的本质不同,研究者和政策制定者很难协调合作。这就催生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中间机构:意识形态智囊团。然而,虽然一些研究关注国家层面的意识形态智囊团,目前却基本没有高等教育研究者考察州层面意识形态智囊团的活动。因此,乔治亚大学的学者Erik Ness和 Denisa Gandara在2014年发表的文章中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他们的目标是考察这些意识形态机构在州层面的流行以及它们有关高等教育政策的行动范围。

作者首先讨论了协调机构和智囊团的区别。在作者看来,和高等教育协调机构相比,意识形态智囊团看起来更容易在应用研究方面施加具体的政治影响。因此,作者将智囊团分为保守(ConservativeThink Tanks)和进步(ProgressiveThink Tanks)两派。之后,作者从三个方面,普遍性、网络和高等教育政策活动来讨论州意识形态智囊团,并提出三个假设:一、保守派智囊团比进步派智囊团数量多,并且拥有更多的财政资源;二、州层面的保守派智囊团与国家层面保守派智囊团的网络联系比进步派智囊团密切;三、保守派智囊团比进步派智囊团更可能参与高等教育政策活动。
 

作者从相关网站和资料中筛选出59个保守派组织和40个进步派组织,分析了州意识形态智囊团的流行和网络活动、高等教育相关的智囊团活动以及六个特别突出州的情况并得出结论。在第一部分中,作者发现,保守派组织比进步派组织数量更多,这与假设一致。然而,在预算方面作者的发现与假设不同。总的来说,保守派智囊团与进步派智囊团组织的预算情况相似。此外,进步派组织的预算中位数比保守派组织高。同时,作者发现,一般说来,预算更多的组织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活动更多;此外,根据保守派智囊团在网站内容中对其他同组织智囊团和国家层面保守机构的提及度,作者相信保守派组织比进步派有着更紧密和广泛的组织网络。这与作者的第二个假设一致。在第二部分中,作者的研究表明,保守派智囊团比进步派智囊团更愿意参与到高等教育政策活动中。这与作者的第三个假设一致。此外,保守派组织和进步派组织的政策偏好都反映了它们的意识形态。保守派组织在高等教育政策方面更多提到的是缩减预算以及大学机构的低效;而进步派组织则更多关注国家对学生的资助以及少数民族学生和入学机会的平等;在第三部分中,作者提到,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州保守派智囊团和进步派智囊团在高等教育问题领域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虽然它们的优先考虑问题和视角完全不同;而在密歇根州则只有保守派智囊团起主要作用。这反映了各个州意识形态智囊团的不同。

最后,作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分析高等教育的问题涵盖层面,以进一步了解州层面的意识形态智囊团和国家机构之间的正式和非正式联系。此外,可以尝试了解政策制定者希望从州层面意识形态智囊团获得的信息,以帮助意识形态智囊团在高等教育政策活动中更好地发挥功效。
 

参考文献:
 

Ness,E. C. (2014). Ideological think tanks in the states: an inventory of their prevalence, networks, and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ctivity. Educational Policy,28(2), 258-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