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声未了


  齐鲁声未了

  最近,齐鲁银行将登陆新三板的消息,渐成舆论关注热点。2007年7月19日、9月19日,南京银行、宁波银行和北京银行先后登陆A股,拉开了城商行上市帷幕。2010年12月16日、2013年11月6日,重庆农商行、重庆银行先后登陆H股,并进而带动徽商银行、哈尔滨银行、盛京银行等相继在香港上市。漫漫八年间,以城商行和农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在资本巿场上的声音时隐时现,总体上已沉寂了许久。齐鲁银行破冰新三板,必将是一个新的开始,在中小银行间擦起了一圏圈悦动的涟漪。毫无疑问,新三板将为众多草根金融群体未来的发展之路,增加一个新的选项。

  新三板,指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2013年1月16日设立。2013年12月1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有关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全国股转系统是按照证券法、由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 2014年,国务院常务会提出“加快完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支持中小微企业依托全国股份转让系统开展融资”的部署。之后,中国证监会明确提出“加快完善新三板”的工作任务。市场紧,政策急,声声期盼里,草根展神奇。2013年,新三板挂牌企业356家,2014年,挂牌1572家,截止今年5月12日,已有239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虽然股份转让方式尚不完善,但股权交易量仍相当可观,2013年为8.14亿,2014年达到130亿,今年前5个月721亿。从融资量看,2013年为10亿元,2014年达到132亿,今年前5个月融资量已超过2014年全年的总和。此外,新三板挂牌企业在银行的股权质押授信也大大增加。新三板特色鲜明,运行平稳,市场影响力不断提升,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深思:新三板已运行一段时间,但是,为什么直到齐鲁银行获中国证监会批复,才引起金融业尤其是中小银行群体的极大关注呢?“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一切皆有其因果,新三板之于草根金融的吸睛性,也自有其内在的逻辑在。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问问,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的环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

  至少有这样三个显著变化:

  一是互联网化。“互联网+”,本质上是“互联网接”和“互联网乘”。互联网连接一切,然后让这一切具有了无限可能性。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十分火爆,虽然从互联网企业出发的所谓互联网金融和从金融企业出发的所谓金融互联网大有殊途同归之势,但这个变化对银行物理渠道模式、对银行经营管理理念的冲击,都是革命性的。尤其是中小银行,因其决策链条短,靠市场更近一些,也因其能量储备少,应对变化更差一些,这种冲击就更加巨大。有些银行甚至手足无措陷入了一定程度的恐慌之中。

  二是直融化。或曰资本化。金融格局正在发生巨变,我们正在逐步进入一个资本时代。如果说互联网时代影响金融尚是术的层面,是枝节,那么,资本时代对金融之影响则是道的层面,是根本。互联网化可能会克服信息不对称,进而改写金融的本质,但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当下更为显著的变化,是间接融资的天下越来越让位于直接融资。也可以这样判断,直融化是金融安全之本,是提升金融效率之要,长期以来推进缓慢,正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速了资本时代的到来。不适应这个资本时代,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必将寸步难行,一定会被挤压到一个十分狭小的角落。

  三是市场化。互联网化和直融化为金融市场化创造了重要条件。以存款保险制度落地和利率市场化大力度推进为标志,我国金融市场化的速度和程度已经远远超出市场预期。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天经地义的道理。面对坚定而匆匆的市场化步履,为数众多的中小银行群体亦喜亦忧,有人欢喜,有人忧愁,战略性准备不足的烦恼乃是常态。无战略,无差异化定位,那么你就没有定价主动权,甚至会没有基本客户群,生存发展的价值和理由需要重新审视。

  互联网化、直融化、市场化,令中小银行生存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巨变。自去年以来,这“三化”的步伐在明显加快着。中小银行的生存危机感和寻求改变的紧迫感与日俱增。正是在这样的语境下,新三板渐渐进入了大家的视野。

  回头再来看看齐鲁银行的新三板之旅。据称,齐鲁银行从2014年4月开始运筹新三板挂牌,2014年12月获得中国银监会同意。今年4月17日,中国证监会公布齐鲁银行公开转让说明书及定向发行说明书申报稿。5月22日,中国证监会正式下发关于核准齐鲁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发行股票并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公开转让的批复,并将其纳入非上市公众公司监管。同时,齐鲁银行获准定向发行不超过6.29亿股新股。这标志着齐鲁银行即将成为第一个正式登陆新三板的城商行。虽然在此之后仍需经过全国股份转让系统自身的一个审核程序,但齐鲁银行登陆新三板指日可待,当无悬念。

  那么,新三板能够给城商行为代表的中小银行带来什么?

  从宏观而言,新三板当然是好的,对于完善资本巿场格局,对于以增量切入促进资本巿场运作的规范性,对于支持万众创新、大众创业,具有重大意义。从微观个体而言,新三板则是双刃剑。从有利性的一面看,可以促进股权管理规范化,可以提升股权的流动性,可以通过市场发现股份价格,可以减少资本补充的难度,可以借力资本巿场为现有客户提升服务,可以从新三板发现市场机会,可以更加方便地推动投贷结合、产融结合等业务模式转型。从挑战性的一面看,可能因充分信息披露带来声誉风险,可能失去股权和股东结构的可控性,可能对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带来更加刚性的倒逼,可能因不恰当的过早过度开放导致经营困境。仔细想想,新三板核心制度设计是充分化阳光化信息披露,中小银行选择登陆新三板,在很大程度上可视为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强大自信心的体现。当然,也可能是无知者无畏。

  与新三板相关的还有一个老问题:为什么要上市?毫无疑问,上市就是双刃剑,可能借上市声名远播,也可能“见光死”,可能借上市带来融资滚滚,也可能让创始人扫地出门。华为不上市,阿里巴巴远涉重洋去美国上市,有其一定的道理在。要上市,一定要把这些最基本的常识搞明白。新三板也好,上市也好,最本质之处就是企业的公众性程度提升了,上市公司也好,非上市公众公司也好,最根本要求就是充分信息披露,无论你经营的好与坏,都要给公众一个交待,让公众自己去判断。这才是上市和登陆新三板的根本价值所在。如果你仅仅理解为融资、圈钱,那就太肤浅了。上市意味着大品牌,大品牌即大责任。说到底上市就是给自己找不舒服,要在市场注目下毫不懈怠地把企业做好。

  新三板是新生事物,但发展迅速,已经得到广泛的市场认可。在金融企业中,目前挂牌新三板的已经有25家,数量不多,但涵盖的门类较为齐全,包括私募机构、证券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村信用社、担保机构、保险中介机构、证券投资咨询机构和融资租赁公司等10个金融细分领域。早于齐鲁银行挂牌的琼中农信并未引起市场较多关注,或许是因其小,也或许是因其毕竟无正式的银行名分。齐鲁银行挂牌必将带来重要的示范效应,这标志着一些主流银行开始热切地关注新三板了。据媒体零星报道,已有不少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开始筹备新三板挂牌事宜。未来一定会有足够的想象空间。

  新三板的未来,必将以创新为常态。首先,新三板服务于创业者。每一个市场的存在都有它服务的群体,新三板是国策的抓手,其巨大的财富效应能够吸引创业者去创业,使得“大众创业、万众创业”的国策得以落地。新三板的市场定位就是服务成长型的中小企业,因此,新三板的制度和未来转变都将围绕中小企业,是一个公开的、标准化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资本市场,是服务中小型企业、成长型企业的中坚力量。其次,新三板服务于资本市场创新。从资本市场分层来说,它属于场外市场,但从另一方面说,它又与深交所和上交所是等同的,它拥有标准化产品,是全国性的公开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新三板将去中介化,公开透明的互联网思维植入了投资领域,为资本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第三,新三板服务于市场运作机制的创新。新三板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小民营企业的第一个全国性股权融资平台,先前,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无法释放自身活力,现在,在资本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和城商行的前提下,就可以创新发展方式,采取整合与并购的方式去扩大规模,抢占市场。新三板也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过去十年,我国的股权融资比重停滞不前,新三板的财富效应可以让资金主动注入到股权市场中,直接提高股权融资比例,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十分重要。

  与之相适应,中小银行登陆后,急于转板或许是肤浅的,而应当致力于深耕新三板,营建一个适合自己的草根生态群。新三板涉及各行各业,门类齐全,大小各异,且大多数是经历了市场洗礼的优质企业。新三板本身是一个开放式闭环系统,可以催生出各种富有活力的商业生态。中小银行于此拱地掘金,可谓打实持续发展之基的一条康庄大道。

  注目新三板,齐鲁声未了。或许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小银行将云集在新三板旗帜下,从这里出发,大踏步走进资本时代。

  (201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