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严控烟令”为何叫好不叫座?
6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控烟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烟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市包括写字楼、餐厅在内的所有室内公共场所、工作场所和公共交通工具内禁止吸烟,彻底叫停所有烟草促销活动。按照规定,个人在禁止吸烟场所违规吸烟的,最高将被罚款200元人民币,单位最高罚款10000元。(法制晚报网2015年6月1日)
诚如网友所说,此番北京控烟令之“严”,不仅体现在对违规者的严厉处罚上,更体现在严格的监督方式上。《条例》规定,市民可向12320投诉个人或公共场部门的吸烟行为,也可向“无烟北京”微信公众号举报;此外,还安排了1000多名卫生监督执法人员,并每月确定1周开展集中行政处罚。
严厉的处罚额度,庞大的执法队伍,定期的集中处罚手段。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此次北京这个控烟令执行的很好,北京的文明程度将上一个台阶。但颇为令人感到遗憾的是,北京市民对于这个“史上最严控烟令”并不看好,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也不高。——中新网生活频道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六成受访者表示知道北京控烟令将实施,但在是否会对违规吸烟者进行劝阻这一问题的回答中,有63.8%的受访者表示会选择“离开”或者“忍耐”;而选择劝阻的人则不到四成。
市民之所以表现得不积极、不主动,既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因素,也有客观存在的一些因素。而事实上,早在北京之前,全国已有上海、杭州、广州、天津、深圳等十余个城市出台了控烟条例,虽然各地都有自己堪称“最严”的法规,但法规执行似乎都未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也就是说,“控烟条例”沦为徒具观赏性的东西,才是公众失去参与热情的根源所在。
“最严控烟令”要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本着令行禁止的精神,将《条例》的细则毫不含糊地逐一贯彻执行。北京能否达到这一效果,笔者暂不敢说,但笔者敢于肯定的是,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香烟生产国和消费国,设若只是一味地“控”而不“禁”、 “劝”而不“停”,是很难取得实际效果的。
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尽管吸烟的危害尽人皆知,控烟宣传及力度亦是一浪盖过一浪,但“不禁产只禁吸”的现实状况依然使公众吸烟者表示出了一种宽容的心态。正像网友所说的那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把所有的烟厂关闭,坚决不允许哪一个省和哪一个企业生产烟不就解决问题了吗?”一方面是对生产香烟的大力支持,一方面是对吸烟者的大力处罚,如此的矛盾当中,公众岂能会有主动参与的热情?
吸烟之害,无论主动被动,都是可想而知的。北京这次最严控烟要想获得成功,必须解决三大老问题:打破烟草业利益;消除香烟社交的土壤;进行有效的行政执法。否则,纵然是再行之有效的行动,也都是不会持久的。
(李吉明2015年6月2日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