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路女人(20)


农历的三月二十八是个双日子,在砖、瓦、木料、簿子等一切材料准备好后,杨玉兰就要在这一天立木了。
说起这立木的日子,可是大有来头的。对于在关中农村生活了近二十年的杨玉兰也迷信起来了,她对本地人盖新房前看风水、敬土地爷、鲁班爷等习俗学到了不少。为了孩子们的今后能在新盖的屋子里生活安逸、事业蒸蒸而上,她也张罗着在新庄基上烧香焚火,拜跪天地神灵,并拖对门的贺二姨为她找来了南村的周半仙。周半仙拿着他看风水的法器在杨玉兰家新庄基上这儿瞄瞄,那儿瞧瞧,然后叫杨玉兰拿来文房四宝,在上边写了一通,他把立木的日子(农村盖房上大梁的日子)就定在了农历的三月二十八。其余的关于梁上的筷子、麻钱怎么绑,房子的六个柱脚怎么放,房子擦肩和暗柱埋多深,杨玉兰也是似懂非懂,正想问周半仙,二姨看了看周围帮忙的人忙拉了杨玉兰一把,很神秘地说道:“你怎么能当面问呢?还是直接交给房木匠,人家就知道怎么办。”
听了贺二姨的话,杨玉兰没敢再多问什么,就直接将周半仙写的单子递给了正在忙碌的房木匠。房木匠接过杨玉兰递过来的单子,眯着眼看了一会儿,就用手把它卷成烟卷状别在耳朵背后,继续干自己的活了。
在农村,立木这一天,所有的亲戚都要来祝贺,除了送鞭炮外,还要拿二至五寸的红布。房木匠将所有的红布都搭在大梁上,即这里人口称的担子上,等担子上好,各个部位的柱子、插肩、腰檩都固定好后,放完炮要架椽时,担子上的红布才能被取下来,全部归房木匠所有。
杨玉兰虽然娘家离的比较远,哥哥、姐姐们不能作为主要亲戚给他搭红交梁,但谢有福的亲戚还是比较多,上一辈外甥、下一辈外甥,再加上几个已经出嫁的侄女,亲戚一共坐了五桌,给房木匠的红布包了一大包,乐的房木匠合不拢嘴。据说,房木匠的老婆就靠着这些红布做起了小生意,做什么小裹肚、小红鞋、红裤头等,拿到集市去买,也收入不少呢。
正当大家高高兴兴加紧上椽之际,东邻居的谢钢娃掂着头跑过来,照着与他们共用一个墙的暗柱脚就往下挖,众人看事色不对,马上上前将其拖走,与喜子娘站在一起的其媳妇王婷婷不干不净地骂起来:“真是不要脸的老东西,以前偷人就算了,现在学会偷吃墙呢,还吃过了界了。”
“你骂谁呢?谁偷人?谁偷吃墙了?”还没等杨玉兰开口,金枝和兰盾就冲上前了。
喜子娘看见又高又胖的兰盾紧握着双拳向王婷婷奔来,立即用手拽着王婷婷的胳膊,将王婷婷拉回家里。
看见谢钢娃那气势汹汹的样子,再瞧瞧先前趴在王婷婷耳边那叽叽咕咕的喜子娘,大家心里都明白是怎么回事。大家七嘴八舌地数说起谢钢娃来。“谁家能盖几回房?两邻居谁不用谁?看你个没舵廊鬼,真经不住人一扇,快回去歇着去,哪里娃多哪里耍去!”
原来,这一切都是喜子娘做的怪。因为王婷婷也甘谷人,是喜子娘从他的娘家甘谷贩来的。当年谢钢娃家弟兄们多,一个个都问不起本地的姑娘,就送给喜子娘贰佰元钱,二百市斤小麦,从喜子娘手里问下了甘谷姑娘王婷婷。娶亲那天,也是直接从喜子家里接走的新娘子,喜子娘也就成了王婷婷在陕西的娘家人了,有事情,自然听信喜子娘的话了。
再说,村中盖房相邻两家共用一座土墙,每家只出一座墙的的成本,这是多年来就沿袭下来的规矩,大多数村民都能和和气气地解决,只有个别人会为了一点小事闹腾,谁知这事竟然让杨玉兰给碰上了。
在大家你一句我一句的嚷质下,谢钢娃就像泄了气的皮球,灰溜溜地坐到旁边抽烟去了。
农历的二、三月正是农村青黄不接的时候,大多数家庭麦子基本都吃完了,玉米也不太多了,日子开始过得紧吧起来。杨玉兰将房盖好后,粮食也吃完了,这可苦了在学校准备高考的女儿金枝。为了不给母亲增加难处,金枝每天数着自己仅有的几斤面票,每天买饭尽量少买几两,以防自己断了顿。几个星期过去了,每天要做大量的数理化模拟题,需要天天熬夜,身体越来越支撑不住了。好同学曼子实在都看不下去了,把自己的馍硬塞给金枝吃,可固执的金枝宁愿自己挨饿,也不愿吃同学的东西,毕竟大家都来自农村,口粮都很有限,她不想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饥渴而影响了同学的食粮。再说,从小母亲就教育她,人穷但要穷得有志气,轻易不要吃别人的东西,更不要吃嗟来之食。眼看就要收麦子了,她却彻底断粮了。
到了星期五下午,她拖着困顿的身躯,凭着她的那份勇气和孝心走了四十里路赶到家里时,天已经黄昏,父母还在地里没有回家,她吃力地爬到自己家的面瓮瓮前,揭开瓮盖子一看,里边一点麦面都没有了。父母回来后,给她做顿面,也是从村中借的。她看到母亲每顿都在不同的家用升子借面,一句话都未提没啥吃的事,第二天又走回了学校。不得已,就从曼子那儿借了五斤面票。
到了麦子打下来时,金枝的身体已经不行了,母亲托人给她送来的馍已经吃不下去了。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