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海市统计局发布今年一季度上海市经济发展主要数据。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GDP)5815.7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6%,增速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一季度上海金融业增加值967.6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8.7%,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7%,显示金融业已成为拉动上海GDP增长的主要动力。
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67.0%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上海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努力克服严峻复杂外部环境影响,全力以赴抓紧、抓早、抓实各项重点工作,着力推动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
尽管一季度上海GDP增速并不高,但第三产业增加值数值表现亮眼。上海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上海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17.68亿元,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1901.32亿元,增长1.6%;第三产业增加值3896.79亿元,增长9.8%。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7.0%,比去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而同期全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6%,比上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
2012年,上海GDP突破2万亿元,第三产业比重首超60%。近年来,上海经济加快增速换挡、结构优化,金融、贸易、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等成为上海第三产业增长主要动力。根据今年2月公布的上海市第三次经济普查数据,2013年末,上海全市共有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1483个,从业人员32.7万人,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113.7%和43.1%。2013年末,金融业企业法人单位资产超过20万亿元,比2008年末增长115.2%。
此外,上海各类新兴行业崭露头角,到2013年末共有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13958个,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法人单位16738个,分别比2008年末增长36.0%和22.7%。
在上海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法人单位中,位居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批发和零售业14.6万个,占35.5%;工业8.0万个,占19.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5.1万个,占12.5%。而过去很多人“看不上眼”的小微企业,现已成为上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2013年末,全市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活动有证照的个体经营户24.7万户,从业人员58.9万人。
上海自贸区为金融业腾飞插翅
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跨境人民币双向资金池、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跨境人民币境外借款、股权质押跨境并购融资、企业跨境股权投资审批改备案……以上海自由贸易区为试验田,一系列金融创新在申城落地,让上海金融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4月22日,央行上海总部宣布启动上海自贸区FT账户外币功能。多家在上海自贸区开展分账核算业务的银行进入"实战",纷纷为区内及境外客户提供外币存贷款、结售汇等业务。
4月27日,在上海自贸试验区新扩片区揭牌仪式当日,中国银行与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振华重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汽通用汽车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等数十家上海自贸区“新三区”企业签订首批金融对接合作协议。为助力上海自贸试验区企业有效利用“区内、区外、境外”三个市场,实现自贸区与全球市场的联动,中国银行已打造包括跨境投融资与并购平台、全球现金管理平台在内的六大国际型创新平台,推动自贸区创新金融产品的不断落实。截至2014年末,该行自由贸易账户累计开户超过2600个,有效客户数居市场首位。
4月30日,浦发银行为自贸区扩区范围内的企业——上海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股份有限公司开立FTE账户,并通过该账户发放1亿元贷款,成本较境内一般融资降低20%,企业享受到了自贸试验区内融资成本低廉的政策红利。
作为上海本地法人银行,浦发银行在上海全辖142个网点及自贸区分行均能办理自贸区自由贸易账户业务,首创并实现全市覆盖的业务分布模式,目前FT开户数已突破1000户。
针对扩区后的区域经济特点,浦发银行日前还升级推出《自贸区金融服务方案5.0》,为陆家嘴、金桥、张江、世博和保税区等区域企业提供专属金融服务。《方案》聚焦扩区后大宗商品、融资租赁、海外客户、第三方支付、股权投资基金、货运物流、会展服务、科技金融、文化创意、先进制造、生物医药、集团财务公司等12个重点行业和客户群体,推出包括自贸海外通、跨境直贷、银租保、银财保、股权投资基金并购贷款等多项自主创新业务,提供更符合行业特征的金融服务。
上海市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郑杨表示,上海金融系统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先行先试,取得重要进展,尤其自贸区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目前,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一批创新成果有力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实体经济发展。
上海金融景气度持续提升
来自上海市金融办数据显示,2014年上海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268.43亿元,同比增长14%;金融业税收完成1002.6亿元,同比增长12.1%;金融市场交易总额786万亿元,同比增长23%,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总额6.1万亿元,同比增长42.6%。
目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向更广维度延伸,上海金融景气度持续提升。2014"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十大国际金融中心中,上海依旧保持较强的发展潜力,上升一位与香港并列第五。在成长发展要素方面,上海连续五年排名第一,是亚太地区最具成长性的金融中心城市。
上海不断发展的金融市场,积极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今年一季度,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额1.7万亿元,同比增长57.4%,其中,企业和金融机构在上海证券市场筹资5064亿元,同比增长327.4%。融资效应,成为上海金融市场带动实体经济发展的纽带。金融改革创新带来的动力与优势,成为企业抵御经济下行压力、降低成本和经营风险的重要支撑。
德勤最新研究报告显示,今年一季度,上海证券交易所的IPO融资额首次超越香港交易所,甚至取代长久处于领先地位的纽约证券交易所,位列全球第一。从数据可以看出,2014年以来IPO的重启,大幅提高了金融市场特别是上海证券市场的直接融资额度,提升了直接融资比重,融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目前,中国正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为的是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在这一开放过程中,金融业显然将处于核心位置,发挥引领与推动作用,而上海无疑是引领中国金融业开放发展的最重要桥头堡。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上海GDP增速回落,第一二产业增速远低于第三产业,且金融业对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8.7%,这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上海经济结构变化的反映,也反映了上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成效。
王尧基指出,作为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地区,前些年上海GDP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主要是得益于上海外向型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及房地产业的迅猛发展,但2008年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上海的外向型经济冲击很大,加之近年上海房地产业出现明显的"滞涨"趋势,使得上海GDP增速明显回落。近年来,为了在新形势下发展经济,上海转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等产业。今年一季度金融业成为拉动上海GDP增长的主要动力,这虽然有今年股市大涨等超常因素的影响,但股市再难以回到此前长期低迷的不正常状态,而上海金融业随着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因而金融业对上海GDP贡献的增大今后有望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