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九五”期间
我县工业发展战略的几点建议
我县地处川中丘陵地区,是一个典型的丘区农业大县,实现工业化是促进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首要任务,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对促进我县工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分析我县工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优、劣势入手,对制定我县工业发展战略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我县正处于“向工业化过渡阶段”
在“八五”期间,我县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特别是实施超常规发展发展战略的后三年,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得到大大加强,工业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八五”期间,我县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7.03%,其中93年为4.14%,94年为10.17%,95年为14.0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比价)由90年的830元,提高到95年的1123元;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1.3%,其中93年为22.6%,94年为31.1%,95年为15.4%;一、二、三产业的比重由90年的62.0:16.8:21.2调整为95年的46.6:26.3:27.1。虽然我县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但农业仍然是我县经济的主导部门,占有最大的比重,因此我县尚处于“向工业化过渡阶段”。这一阶段是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是为工业生产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阶段,是工业化的准备阶段。到工业成为我县经济的主导部门,这一阶段才结束,进入工业化阶段。
二、“九五”期间我县工业的发展目标
经过“八五”期间的建设,我县能源、交通、通信条件大为改善,加上达成铁路的开通和318国道上海─成都高速公路的建设,为我县在“九五”期间保持“八五”后期已出现的工业快速增长的势头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期间发展指标的选择上,应由过去以工业总产值为主转向以工业增加值为主,努力使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达到25%左右,使我县工业增加值到“九五”末比“八五”末增长2倍,达到8.6亿元(可比价),占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左右,使工业成为我县经济的主导产业,结束向工业化过渡阶段,进入工业化阶段。从2000年到2010年,要努力保持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0%左右,使工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5倍,达到50亿元以上,使我县完成工业化的任务,并开始向现代化迈进。
三、加大工工业投资力度,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
投资不足是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93年、94年、95年我县的投资率分别为20.6%、13.87%、13.41%,远远低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全市的平均水平。投资不足更是制约我县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95末,全县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约10亿元,年折旧额近5000万元,当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仅8000万元,仅能够维持简单再生产,不足以支撑工业的快速增长。在“九五”期间必须由过去通过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转向通过股份合作制等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并重,努力将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提高到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的20%左右,再加上盘活存量资产,以保证上述工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九五”期间,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努力保持在40%以上,在全县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由现在的1/4提高到1/3至2/5,以保证工业发展成为全县经济的主导产业。
四、扬长避短,合理配置工业资源
要促进我县工业保持高速发展,必须有效地配置工业资源,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核心又是把握清楚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配置资源时做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我县的竞争优势:一是劳动力充足。全县127万人,人均耕地0.765亩,农村有劳动力61.46万人,输出的劳动力近10万人;二是资金相对宽裕。95年末,我县各项存款达7亿元,储蓄率为28%,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投资率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所以自筹资金用于加大工业投资的潜力较大;三是能源、交通、通信条件大大改善,瓶颈制约得到大大缓解,可以支持工业快速发展。其短处:一是地处浅丘,除农副产品外,地下仅有盐卤、石油和天然气,其它可供工业开采的矿产资源贫乏;二是劳动者素质较差,工业技术人才、管理人才极度缺乏;三是工业基础较差,机械、电子等基础工业薄弱,缺乏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企业效益不佳,亏损严重;四是地处内地,信息较为闭塞,观念比较陈旧。所以必须注重引进技术人才,与自己的劳动力等优势相结合,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五、以轻工业为主,走外延扩大和内涵扩大相结合的道路
在向工业化过渡阶段,我县工业将始终存在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有优势的项目少等困难,我们只能选择投资较省、见效较快、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作为发展工业的主要途径,并逐步提高重工业的比重,使轻重工业的比重由“八五”末的80:20调整为“九五”末的70:30,到2010年调整为60:40左右。我县工业只能走一条渐进的发展道路,逐渐积累资金,锻炼人才,占领市场,发展壮大。在“九五”期间,我县发展工业还必须以数量增长型为主,逐步向数量、质量并重型转变,最后转到质量增长型;由粗放经济增长型为主,逐步向粗放、集约并重型转变,最后转入集约增长型。一般说来,外延扩大再生产是实现经济增长的一般途径,内涵扩大再生产是实现经济增长的特殊途径。我县在“九五”期间的工业投资中,基建与技改的比重建议控制在7:3至6:4之间。
六、本地资源、本地市场和外地资源、外地市场并重
我县现有的工业主要属于这样两类:一是本地资源、本地市场,如砖等地方建材、化肥等;二是本地资源、外地市场,如纺织、丝绸、猪肉等。在“九五”期间,我县还要继续发展壮大这两类企业,特别是现在处于卖原料状态的加工深度较低的纺织、丝绸企业,要努力提高加工深度,生产服装等最终产品来占领本地和外地市场。这两类企业要大搞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经济效益。在“九五”期间,随着铁路通车使交通条件得到改善,我县有可能发展起另外两类企业:一是外地资源、本地市场;二是外地资源、外地市场。这两类可优先选择消费区指向和劳动力指向的企业,如水泥、鞋、帽、玩具、玻纤纺织等。
七、培植支柱产业,让有条件的地区、部门超前发展
由于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差异,全县经济必然呈现不平衡发展的局面,有条件的地区和部门必然会得到超前发展。在经济工作中必须实行分类指导,对条件为同的地区和部门的目标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要注意培植能推动我县经济全盘发展的主导部门和支柱产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丝绸(纺织)业食品业,以化肥、农药等支农产品为主的化工业,以及建材等行业最有希望成为支柱产业。在培植支柱产业时要注意政策、资金等进行倾斜,放水养鱼;更要注意市场拓展,不能一厢情愿地盲目扩大规模。首先要通过改革,盘活存量资产,降低负债率,提高经济效益,然后围绕拳头产品搞技改,扩规模。要以资产负债率合理,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两条标准来选择重点扶持的企业,避免搞技改找死的现象发生。
总之,我们只要充分尊重工业经济规律,选择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发展工业的路子,动员全县人民的力量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就一定能让我县工业实现快速增长,在“九五”期间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九九六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