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输的北京“以业控人”政策


43日,北京市召开2015年就业工作座谈会,北京市人力社保局就业促进处处长刘小军表示,为促进实现北京市“以业控人”的人口调控目标,北京市今年将研究制定政策,鼓励用人单位更多吸纳北京户籍的劳动者就业。

 

为什么要鼓励用人单位吸纳北京户籍人口?据刘小军的解释,这是因为在北京一些行业,非北京户籍人口的就业率高于北京户籍人口。如北京市保安行业目前有近30万从业者,但其中北京本地户籍从业人员不到9000人,95%以上是非北京户籍。再比如,9000人左右的地铁安检员,95%以上是属于非北京户籍。

 

对北京市政府来说,它可以不在意95%以上的保安是非京籍的,因为绝大多数的保安都是由私人部门提供的。但地铁安检员却属于政府购买服务。在北京市政府看来,掏钱购买服务却让其他省市的居民受益,想必心里一定很冤。

 

为什么京籍居民不愿意从事地铁安检员工作?一个最简单的理由莫过于,这个职业的含金量太低。尽管官方没有公布这个岗位的薪资,但根据58同城等网站提供的信息,“基本工资2200元(21天班,平均每天工作8个小时,超出8小时按加班费计算,大班加班费一个班补助100元,小班一个班补助70元,每月饭费补助300元,综合工资3200-4000元,节假日三倍工资)。”如果月收入要达到3000元,意味着每个月至少要加10个大班。再考虑到这份工作的无趣和几乎不可能有的职业上升空间,地铁安检员对北京市民实在没有吸引力。要知道,2013年北京的月平均工资就达5793元。

 

尽管综合月工资3200-4000元对北京市民来说不具有吸引力,但对于很多非京籍居民、尤其是农民工却有很大的魅力。据国家统计局20145月份发布的《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不包括包吃包住)2609元,比上年增加319元,增长13.9%。分行业看,制造业人均月收入2537元,建筑业2965元,批发和零售业2432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3133元,住宿和餐饮业2366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2297元。”考虑到各行业的辛劳程度,地铁安检员可能是一个性价比更高的行业。于是一个在本地人看起来是食之无味的鸡肋,在很多农民工眼里可能就是香饽饽。于是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95%的北京地铁安检员是非京户籍。

 

这是不是意味着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占了北京的便宜?假设原来地铁安检员岗位的工资是3000元,为了吸引北京户籍居民就业,政府给予这个岗位500元的财政补贴。9000位地铁安检员,如果全都是非京籍户口,那么共需要财政支出2700万元;如果全换成京籍职工,则需要耗费3150万元。如果被换上的京籍职工并不比原来的职工有着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那政府为什么要多掏415万元?而这样的成本最终则要由北京市的纳税人承担。

 

换句话说,非京籍职工涌入北京,表面上是抢了京籍居民的岗位,实际上则是替北京市减轻了财政支出,而被减少的财政支出则可以通过其他的惠民措施返还给北京市民。当然,那些非京籍地铁安检员也是受益者,因为他们在北京收获了就业,而且工资要比原籍高。就此而言,更多的非京籍居民涌入北京实际上是一个双赢的结局,远不是很多人想象的北京市政府补贴非京籍居民。

 

当然还有人会说,如果没有非京籍居民来参与竞争,这些岗位本来是可以给京籍居民的,正是非京籍居民的涌入,无序的竞争使得工资降到了3000元,而这个岗位本来的工资可能是要3500元。这话听起来有道理,但实际上也经不住推敲。假设真的存在这种情况,那么大量非京籍就业人数一定会影响京籍居民的就业率。但从数据来看,并不存在这种现象。在刚刚过去的2014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四个城市中,北京以1.31%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垫底,而另外三个城市的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为4.2%2.26%2.4%。换句话说,大量的非京籍就业并未影响京籍居民就业,至少证明了非京籍居民和京籍居民之间在就业竞争上并不是零和游戏。

 

以上的论证如成立,北京市政府优先解决一部分需要转移就业的本地户籍人口的举措,从经济学上说就可能是错了。这是一个损人也不利己的政策。至于这是不是涉及就业歧视,则是另外一个话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