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来世做转轮圣王弘扬佛法!愿我来世成明师普度众生!愿我来世富贵无比广行布施!愿我来世智慧如文殊菩萨!你们说我的愿望好不好?我的菩提心广不广大?刚才这一幕向你们展示了十之八九的学佛人是怎么发“菩提心”的,他们的“菩提心”就是这么发的。你们认为这是一个学佛人应该有的菩提心和愿望吗?倘若不是,请你们说说,一个学佛的人应该怎样发愿?应该怎样发菩提心?(师叹息)别笑啊,这种愿真的就是你们发的!
一个学佛的人如果不知道什么是一个佛子真正的愿望,他学佛是无法上路的,而且会越学越俗,越学我执越大。因为他发的不是愿,而是自我欲望的膨胀。我不是给你们讲过一个故事吗?过去有一个学佛的人,由于生前一念无明做了错事,死后堕入地狱。期满之后他不愿离开地狱到人间投胎,便对阎王爷说:“我是学佛的,你必须满了我的愿和菩提心,我才去投胎做人。”阎罗王说:“行啊,你有什么愿望和菩提心呢?”他说:“我到阳间投胎以后,要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翘起腿 。”阎罗王听了,站起来说道:“哎呦,你这个菩提心发得真好真大呀!干脆你来做阎罗王,我换你去投胎好了!”
很多学佛人发的“菩提心”不是名就是利。你怎么能把自己的名利心当成菩提心、愿力来发呢?一个学佛人的愿力和菩提心,是绝对不能有一点自私自利的想法的。菩提心也好,愿力也罢,都是建立在无我的基础上,都是为众生而发,否则怎么能叫菩提心呢?而刚才我发的那几个愿,细品下来,哪一个不含有自私自利的味道呢?倘若真的实现了,天人都不愿意待在天宫里了,个个都下凡来学我们:闭目合十发愿。世间哪有这么好的差事啊?地藏王菩萨发的宏愿,阿弥陀佛发的宏愿,药师如来佛发的宏愿,才是真正的愿。他们所发的愿,没有一样是为自己的,全是为了苦海中的众生。
事实上现在很多学佛的人都把自己的欲望当成愿望。你本身就是一个我执很重,自我很坚固的人,无论你怎么发愿,都是欲望的显现。与其说你在发愿,不如说你内在的欲望显现了。我时常说,现在的人学佛与古时候的人学佛截然不同。过去的人学佛出家,是因为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是为了弘扬圣教,传播真理,普度众生,才发愿学佛、出家。而现在的人多是因为不适应社会,不喜欢家庭生活,甚至个别人是因为在社会上行不通,失去了信心,才步入佛门。所谓看破、放下了万缘,只不过是放下了左手的万缘——世俗的名利,可是右手马上又开始抓住万缘——佛门中的名利不放了。两者之间有何区别呢?过去我一心一意想升官发财,现在我一心一意想开悟成佛,这两种想法在本质上有区别吗?都是欲望的膨胀,都是贪心的显现。过去我不知道世间竟然还有佛可成,有生死可了,所以拼命地贪财贪官。现在我终于知道了,于是立马丢下左手的名利,换到右手拼命地抓,甚至把左手的力量也一股脑集中到右手上去抓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跳出火坑,又入汪洋”。
你们说,一个真正的学佛人应该怎么追求呢?(答:求无,无求)无求倒是对的,求无不也是求吗?如此说来,难道我们出家人连智慧也不求了,生死也不了了,佛也不成了,众生也不度了吗?那我们还出家干什么呢?(答:做众生的马牛)做众生的马牛?(师笑)我看我们在座的都达不到这个境界。让众生做我的马牛还可以,让我做众生的马牛,我是万万不干的。是不是这样?我这句话就代表了你们的心声。你们谁愿意做众生的马牛啊?我都做不到,你们做得到?所谓的布施,你们能布施,我不能布施;所谓的发心,你们能发心,我不能发心;所谓的奉献,你们能奉献,我不能奉献。我们学佛的人是不是这样?光劝别人,自己不去做,这是最傻的学佛人。正因为这样的心态,所以十年下来,你的内心还是贫穷的,可以说贫穷至极,连佛法的影子都没有见到,佛法的味道都没有闻到。
释迦牟尼是亲证了道之后,才去劝说别人的。而我们是理解了,就赶紧去劝说别人。甚至多数人连理解这个层次都没有达到,所以在劝别人行菩萨道,发菩提心时,都不知道怎么劝,只知道叫人家看破放下,叫人家学佛。你让人家放下什么?又学佛的什么?一个学佛的人连什么是菩提心,什么是欲望都分不清,把欲望当成菩提心来发,多可悲啊!
经常有出家人和信徒到我面前来发愿,具体场景就是我先前描述的那一幕。他发完了愿,我只能说:“太好了!你的愿就是我的愿,你的心就是我的心,我想的和你一样。”他一听,马上跳起来说:“哎呀,师父,太好了!咱们俩个相应了!”(师笑,众笑)是的,我跟你一样俗不可耐!生生世世富贵无比,广行布施,这不是贪利吗?生生世世当明师,这不是贪名吗?生生世世智慧如文殊,这不也是求名吗?生生世世还要做转轮圣王,这不是求权吗?这叫发菩提心?难怪我们一身俗气,怎么看都不像出家人!连基本的名利都没有突破,更不用说超越、放下了。你这样的愿与世俗人追求名利有什么区别呢?
你一听又糊涂了:我学佛,不求开悟,不求解脱,不求普度众生,那我求什么?是不是什么都不让你求,你就没方向感了?实际上你一开始学佛的目标就错了,就如同建房子,地基打歪了一样。地基不正,楼建得越高,倒塌的可能性和危险性就越大。但是很多出家师父就是这样子教自己的信徒的,一学佛就叫你发愿:我要成佛,我要开悟,我要破无明,我要当明师,我要普度众生……刚刚从火海里跳出来,马上又跌入了汪洋。所以很多信徒的感觉是:本来我还没有想那么多,现在你让我发这个愿,我就永远掉进欲海的轮回里了。
所以你问现在的出家人:你出家干什么?十之八九都是回答:我要成佛,我要开悟,我要做明师,我要普度众生!在家人说:你要的比我一个俗人还多,难度还大,实现的可能性还小。结果这个出家人说:你不发心!你看我发了这么多愿,我多发心啊!在家人摇摇头说:你这个心我发不起,我没有办法实现。我想要的无非是赚点小钱,当个小官,这还比较容易实现。你出家人发的愿实在太难实现了,完全不可行,不可信,我做不到!
有时候连一个种地的农民都会跑到我面前说:“师父,请你加持我开大智慧!”我说:“你现在的智慧种你的一亩三分地,够不够呢?”他说:“够了!”(众笑,师笑)我说:“既然够了,再开智慧有什么用呢?”他想了想说:“开了智慧,我可以发大财,做大官!”(师笑,众笑)我说:“那我不能给你开,你现在是个农民,没有背景,就算开了智慧,也肯定发不了大财,做不了大官,那样你岂不是更痛苦?”他说:“那我就成佛!”我说:“成了佛,你的地让谁种呢?”他说:“让那些无明的人去种!”(众笑,师笑)我说:“那好啊,种地的都是无明的人,现在我们这些和尚不种地了,说明我们也破无明了(其实上师直到现在都亲自照料着兜率天的菜地)!”
其实,用我们的智慧来应付自己目前手头的工作,你们凭良心说,够不够用?够了吧?反正我是够用了,不需要再开智慧了。我的任务就是建东华寺,给你们弄弄水,搞搞电,盖个房子打打坐,我认为我的智慧够用了,还需要开什么智慧呢?我不求开智慧了。我经常说:你的身份和你现在所处的环境,开了智慧也没有用。就算开了智慧,你也是一个痛苦的人。你现在没有智慧,没有权力,没有金钱,才能安于现状。以你现在的身份、出身背景和所处的环境,假如你开了智慧,有了权力,你会安于现状吗?你不会造我的反,个个争着当方丈?真到了那个时候,方丈又算个屁!太小了,我要当联合国主席!就像那个农民不想种地,想成佛一样!
人的欲望和智慧往往是在同一条水平线上,是成正比的。你有多大的智慧,就会有多大的欲望。只有开悟了,拥有了圆满的智慧,才能彻底超越欲望。在没有获得圆满的智慧之前,你所追求的,都只是欲望。只有像佛陀那样获得了三藐三菩提的智慧,他的追求才不是欲望,而是悲心与愿力的显现。因为他无我了,也就是刚才那位居士讲的“无求”。佛陀连“我”的概念都没有了,他才会更努力地工作,奉献自己,服务众生。为什么我们不能像佛一样努力地工作、奉献,服务众生呢?因为我们有我执,还没有把自我这个坚固的妄想放下,所以只能带着我执去所谓的努力、精进。这种努力和精进是被欲望和利益驱使的。我经常讲,愿望和欲望是一对孪生兄弟、双胞胎,一般人几乎分不清何为欲望,何为愿望。就像刚才万行大师一上来发的那个愿一样,欲望那么明显地显现出来,你们都辨别不出来,还说我发的愿好啊!好啊!
诚如一个信徒在我面前评价出家人所言:“我看你们不出家,不学佛,相对还解脱一点。出了家,学了佛,欲望比我们俗人还要多,还要大。我们俗人追求的,无非是一套房子、一部车,讨个老婆,生个孩子。俗人嘛,就是做俗事。你们不是俗人,都是干大事的,发的愿可真够大,真够灿烂的!”他这句话把我给激醒了。是呀,这么多年我们不都是这样走过来的吗?——我要开智慧,我要成佛,我要富贵无比,我要生生世世追随明师,生生世世普度众生……这不都是贪心吗?所以一个没有破无明的人真可怜,把欲望当作愿望,把欲望当作菩提心来发!
但是,仔细想想,这种情况再正常不过。因为你是一个凡夫俗子,没有破无明,没有去我执,你发的愿当然是欲望的显现。什么时候你证到了无我,你发的心才是真正的菩提心,才是真正的愿。
所以我常说,佛,不是一般人能学的,你可以信。当你的智慧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时,你所谓的学佛,只是不断地给自己增添欲望。而且你的欲望比世俗人的还大。我们出家人的欲望比世间人的都上等级,不要财,不要官,却比财、官更有保障,它是铁饭碗。官有到尽头的时候,财也有到尽头的时候,出家人要的东西没有尽头,是永无止境——谁都掌控不了我,一切都由我说了算!
我曾经说过,一个真正学佛的人,是没有感觉到有一个学佛者的存在;一个真正发心的人,是没有感觉到有一个发心者的存在。用功,没有感觉到有一个用功者存在;帮人,没有感觉到自己在帮人。倘若你觉得:我在帮人,我在用功,我在发心,我有修行,实际上你并没有帮人,并没有用功,并没有发心,也没有修行。你所谓的帮人、用功、发心、修行,只是你的自我的显现、我执的需要,你只是在满足自己的我执——我今天发了慈悲心,感觉好舒服,好欢喜啊!或者今天你去放生了;今天别人缺钱,你拿钱给人家了;今天别人遇到难题,你帮人家解决了……做这些事情你觉得很欢喜、很满足,因为终于有机会体现出“我”的价值,体现出“我”比你强,“我”比你有智慧,“我”比你有能力,“我”比你有钱了。可是,当你遇到比你更有钱、更有智慧、更有能力的人时,你就找不到这种满足感了,反而会觉得很自卑。在穷人面前,在比自己弱的人面前,我们往往能找到自我:我比你有钱,我比你有地位,我比你有能力,我比你高一个级别……甚至碰到一个丑八怪,都会觉得:我长得比你帅!
凡夫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寻找一种平衡,一种自我的满足感。因为凡夫是靠自我活着的。当我们帮助了一个弱者,我们的自我就膨胀了一次;当我们把别人比下去的时候,我们的自我又膨胀了一次……倘若哪一天我们的自我没有找到平衡,我们的心就开始不安,开始生烦恼了。所以有时候做一做弱者,做一做愚者,反而更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和满足,因为能成全对方的自我。
一个居士学佛,我执相对还小一点;穿着袈裟学佛,更容易助长我执。因为每天都在讲要发心啊,要奉献啊,要无我啊,他就以为自己真的在发心,在奉献,真的无我了。一个真正发心、奉献的人,是不敢轻易说这些话的。因为这句话太有分量了,嘴巴张不开,手托不起。他懂得什么叫发心,什么叫奉献,什么叫无我;他知道自己所做的一切既没有达到发心的层次,也没有达到奉献的层次,更没有达到无我,所做的一切只是自我的需求。但是自我的需求和愿望很难分清,尤其是凡夫俗子,更难分清欲望和愿望。
一个真正自信的人,一个真正无我的人,是一个敢输的人,是一个不跟人计较,不与人比较的人,是一个不会固执己见的人,是一个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采纳他人建议的人。你或许有充足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想法、方案是正确的,所以才会坚持己见。但实际上这还是我执的体现。怎样才能证明你所做的一切是你悲心、愿望的显现,而不是你欲望的流露和显现呢?(答:三轮体空)回答得很好!施者、受者、施予物,三者皆空,没有施者、受者和施予物。
我给你们讲一个经常发生在我身上的故事。常有人问我:“万行大师,你闭了几年关,开悟了,当了明师,是不是很高兴啊?”接着又问:“人家一辈子,甚至几代人都没能建起来的寺庙,你只用了几年时间就建起来了,而且还当了方丈,是不是很开心啊?”你们猜我是怎么回答的?我问他:“你结婚了吗?”他说结了。我又问:“有孩子了吗?”他说有了。我接着问:“当官了吗?”他说当了。我再问:“现在人家叫你局长啊,市长啊,你有什么感觉啊?”他说没有感觉。我继续问:“你的孩子天天叫你爸爸,你有什么感觉啊?”他说:“没有感觉,就是压力太大了,天天做牛做马地给他们赚钱,养他们,想着他们未来的出路。刚开始还觉得有点欣慰,后来发现得不偿失。”我说:“你现在会不会报怨呢?他说:“刚开始还抱怨,现在不抱怨了。抱怨了也没有用,还不如欢欢喜喜地去面对,去接受,去给他们做牛做马。”我说你回答的就是我要回答你的——认了,不反抗了,接受了。虽然我做不到欢喜奉行,但是我可以做到无怨无悔。
一个学佛的人做不到欢喜奉行,至少要做到无怨无悔。因为你信佛、出家,没有人勉强你,强迫你。欢喜奉行是很高的境界,只有无我的人才能做到。当他面对事情的时候,没有好事与坏事,只是一件事情而已。因为他无我了,没有我执附着在事情上,已经超越了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的二元对立。而有我的人在面对事情的时候,不是好事就是坏事,总是落在两边。
其实说佛菩萨欢喜奉行也是凡夫的想法,倘若佛菩萨还有欢喜奉行的想法和感受,这与凡夫的抱怨有什么区别呢?凡夫做事多是抱怨。而一个无我的人,做事就是做事,他会尽力把事情做好做成。在这个过程中,既不会欢喜,也不会抱怨或生气。做事的过程,就是一个人的人品、能力、修为显现的过程。你在过程中欢喜奉行,结果肯定也让你欢喜。你在过程中烦恼、抱怨,结果往往也会让你烦恼、抱怨。只有达到了无我,在做事的过程中真实地面对,不带任何个人的感受、知见和我执,当结果出来时,你才会坦然地接受。
当然,在世间上做事必须符合世间的规律和原则。什么是世间的规律和原则呢?世间人评论事情,对就是对,错就是错,成就是成,败就是败,不是停留在左,就是停留在右,是有我的。而出世间是无我的,既不会停留在左,也不会停留在右,更不会像有些法师说的那样停在中间,保持中道。保持中道还是我执。难道执左是我执,执右是我执,执中就不是我执了吗?表决的时候,你不说话,不表态,不说同意或不同意,这也是一种我执。还不如坦荡一点,干脆一点,同意就是同意,不同意就是不同意。你以为你不吭声,保持沉默,就谁都不得罪了?其实这种人的人品比持反对意见的人更差,不敢表明自己的心迹,认为是对的也不敢维护,认为是错的也不敢指出、批评。所以这种人的境界还比不上唱反调的人。
尽管你是一个学佛的人,你的心已经脱离了世俗,超越了世俗,但是你的身体和你所处的环境并没有脱离世俗,所以无论你是弘扬佛法,还是做世间的事情,你都不能违背世间的规律和原则,必须尊重世间的规则,尊重事实。即便你达到了无我的境界,也是如此。事情做成了就是做成了,失败了就是失败了,做对了就是做对了,做错了就是做错了,高成本就是高成本,低成本就是低成本,你做得轻松就是做得轻松,做得沉重就是做得沉重。你不能说:我是学佛的,一切都看开了,放下了,一切随缘。佛门里所谓的随缘,是建立在负责任的基础上。倘若你所谓的随缘是不负责任,那不叫随缘,而叫道德缺失。一个真正负责任的人是不会随缘的,更不可能随便,他会尊重事实,负起责任。
为什么我们凡夫俗子稍微有点压力,比如工作量多一点,或者心理负担重一点,就挑不动,举不起来,就开始抱怨了呢?因为心力不够。他是用我执来做事,而我执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无我的力量才是无穷尽的——不知道从哪里来,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但是我执的力量是知道从哪里来,也知道到哪里去的,因为我执有穷尽。所以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你就会觉得受不了。倘若你能挺下去,对方继续给你施加压力,你的我执就突破了,你就超越了。
倘若你真的承受不了,也不必强迫自己。但并不是让你不做事了,事情还是要做,只是像我刚才所讲的,你达不到欢喜奉行,也要做到无怨无悔。一个人无怨无悔就意味着他没有自己喜欢的和抱怨的东西了。人活着,机缘来了,就要为众生做点事,为社会做点事。你消耗了社会的资源,消耗了空气、阳光、水,染污了地球,你就要为社会资源负责,就要维护你身处的环境。你用了它,就必须维护它。所以你所做的一切并不是什么发心,而是你应该做的。
有时候情绪来了,我们会发一阵子菩提心。但是,站在究竟的角度讲,你发的并不是菩提心,而是情绪。当然,你能有发菩提心的情绪已经很不错了,多数人连发菩提心的情绪都没有。你说:我一日三餐就吃三碗饭,可是我像老黄牛一样工作十几个小时,我肯定是需求的少,付出的多。我所努力和付出的,已经远远超过我的所需。从表面上看,的确如此,你是付出的多,需求的少。但是从隐态上看,你还是需求多于付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表面的现象,而在于你是带着什么样的心态在做事。你会说:我是为了发心。或者说:我只是做事,没有什么想法和感觉。答案不外乎这两种。你绝对不会说:我是用私心在做事。实际上你不知道为什么在做事,你错得更离谱。你知道自己是在用私心做事,你错得还没有那么离谱。因为你是一个俗人,用私心做事很正常。但是你的私心应该有一个度,否则你会很痛苦。一个人活得是否轻松,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私心能否适可而止。倘若我们的私心真的能满足,不妨每个人都放纵一次,去满足我们的私心。可问题是我们的私心根本无法满足。所以你必须学会适可而止。
本来,我们与佛陀并没有差别,彼此都是一切具足,一切圆满。可是在我们身上却看不出具足了什么。如果要说有,就是具足了贪嗔痴!
一个学佛的人不迷失,不被境转,乃至脱俗,靠的主要还是警觉力:你有没有警觉到你今天所做的一切?你有没有警觉到刚才你所说的话?你有没有警觉到你刚才在想什么?你丢掉一分钟的警觉,就等于迷失了一分钟;丢掉十分钟的警觉,就等于迷失了十分钟。倘若你带着警觉在做事,哪怕是在吵架,或者在做一件贪嗔痴的事,你也是在道中。在道内还是在道外的区别就在于你是否有警觉,你是否时刻带着觉照。你做事是欲望的显现,还是菩提心的显现,也是看你的觉照是否在。倘若你失去了警觉,即便在诵经、拜佛、打坐,你也是在无明中,你也脱离了道。警觉是如何修来的呢?在座的每天在为人处事的时候,有几个是带着警觉呢?
大家都在为常住做事,刚开始你可能觉得自己是在发心,一旦你有了这种想法和认识,接着你就会发觉自己很烦恼、很痛苦:我是在为东华寺做事,为师父做事啊,怎么你们都不理解我,甚至师父还要骂我呢?你是为了发心而发心,所以你的我执就期待他人的认可。一旦他人不认可你,你就开始烦恼、痛苦了。
但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一个能做事,而且愿意做事的人,到哪里都会受人尊重,说话都有分量,领导都会重视他。倘若你不会做事,也不愿意做事,看到问题也不吭声,或者提了几次建议,领导没有采纳,你就不提了,你很可能一辈子就是一个碌碌无为、可有可无的人。这样的人随处可见,甚至大家还会认可他的观点。其实,你提的建议领导不采纳,只能说明你没有读懂领导,不知道领导心里的想法,你提的建议不能对症下药,或者领导觉得还不是时候,你的意见没有和他现在所关注的问题同步、合拍,踩在同一个点上。
(有人发出不悦耳的声响)他打扰你入定了吗?打扰你用功了吗?倘若这样你就被干扰了,就生烦恼了,那纯属你活该!一个响动就把你的功夫打断了,你应该感到惭愧才是!一点小小的噪音就能让你们生烦恼,你们还能适应社会吗?简直是个废物!这样的人是没有定力的,到了社会上,人家说你两句好话,你就忘乎所以了;人家瞪你两眼,或者稍微冷落一下你,你就生烦恼,甚至生嗔恨心了。你完全是跟着人家跑,自己心中没有一个立足点,没有落脚的地方。一个心中有落脚点的人是不会轻易生烦恼的。什么叫有落脚点?(众答:无住。)还沾个边。(答:无我)也行。丢掉了警觉,你就是无住也会生烦恼。丢掉了警觉,就把道丢了。倘若带着警觉,就是住在上面也无妨。但是,真带着警觉,是住不到上面的。
今天很难得,翁源的居士和顺德的居士都来听法。翁源的居士非常能干,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东华寺发心。我认识她们十几年了,当初东华寺从一个山洞开始,寺里的大活小活都是她们来干。早期我和顿瀚两个,没米了,没油了,没菜了,都是她们带来。看见她们带着一兜菜来,都会觉得很开心。每当想起这些,我都和当初一样感动,觉得那时候好幸福,真的很有意思。那时候人少,就两三个和尚。而现在,这么大一个寺庙,要什么有什么,却什么感觉都没有了。一晃,十四年就这么过去了,转眼头发也白了,彼此的脸上都有皱纹了……其实我这个人是很难前进的,总是回忆,留恋过去。我也知道我这个人做不了大事,总想过小日子,可是没有这个命,必须过大日子。过大日子吧,却又苦又烦恼。所以总在中间摇摆,彷徨不已。
问:师父,您开悟了还有烦恼?
师:有烦恼。如果说没有烦恼,那是骗你们的。但是我不会活在烦恼里,想一阵马上就会跳出来。想想过去,再结合现在想一想,现实是否认不了的,不能不去面对。过去曾经有过美好的回忆,所以要想幸福,就回忆过去;要想烦恼,就面对现在。当然,并不是面对它,就一定能超越它;面对它,有时候反而更烦恼。
比如初建东华寺时,穷得连碗都买不起,连张桌子都没有,好不容易搞了一张圆桌,中间还裂了一个大口子,放一双筷子在上面,当啷一声就掉下去了。刘居士看不下去,就大老远从顺德搞了一张桌子,几把胶塑凳子,一个套一个地套好、绑好,乘着大巴车带了过来。现在,寺庙大了,年轻人多了,都是新面孔,这些新面孔不认识这些老居士,有时候看到他们对这些老居士有些轻视慢、不礼貌,我就会很恼火,就想打他们,骂他们。好在这些老居士境界高,不在意。东华寺能有今天,这些老菩萨功不可没啊!
这些居士从东华寺一无所有的时期就开始追随万行,十几年了,看着寺庙逐步建起来,不断地完善,他们也感到很开心,很欣慰,很有成就感:哎呀,我追随万行上师没有追随错。有时候想想,我也很开心,因为我没有让她们失望。不管是真开悟还是假开悟,我把寺庙给建起来了。所以和这帮老太太们一见面就特别开心,喜欢和她们一起喝茶、聊天。你说和她们谈什么吧,她们也不会谈,不知道谈什么。但是见了面,她们看着我笑,我看着她们笑,彼此的心灵就沟通了。其实她们的境界是非常高的,她们做事真的是无欲无求,无怨无悔。倘若她们不成佛,那真的是冤枉,天理都不容!
你们在座的有些没有赶上当初我建寺庙,正好碰上我把寺庙建好了,你们有福气啊。但实际上真正有福气的,是碰到人家白手起家或者身无分文的时候。尤其是你参与了,那更是你的福气。一切都是现成的,你来了,你认为你有福气,其实你错了,你想要那样的经历和感受,已经没有机会了。
每个修行人在求道的不同阶段,都会遇到不同的师父。当这个阶段结束时,不能说这个师父就不重要了。这个师父有这个师父的重要性,那个师父有那个师父的重要性。在不同时期,需要不同的演员扮演不同的角色,演不同的戏。你是一个人才,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会发挥得很好;你不是一个人才,在你的眼中没有活儿,你走到哪里都会觉得:没有事情做真好啊,我解脱了!
你看不到外面的活儿,就看不到你内在的活儿;你能看到你内在的活儿,就能看到外面的活儿。你能认识自己,就能认识他人;你能认识他人,是因为你先认识了自己。一个学佛的人,首先应该学会认识自己。倘若你没有能力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剖析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也无法了解这个社会,了解周遭的众生。都说众生是一体的,那是因为你先了解了自己,才会感觉到众生一体。否则,你只会感到你是你,他是他,我是我。只有当你能感受到众生一体时,你的悲心、愿力才会真正生起。否则,所谓的悲心、愿力,都是我执的显现。
刚开始学佛,你说我要成佛,我要开智慧,我要了生死,从道理上讲没有错,错就错在,你不应该带着这种信息、这样的意念去用功。你曾经在你的内心说过:我要学佛,我要开悟,我要成佛,我要度众生,那时候你就已经把你的想法投放到宇宙中去了,你的起心动念就是对宇宙的诉求,你已经有了诉求,接下来该怎么办呢?空心办!
问:刚才您说只要有警觉,就算是带着贪嗔痴,也是在道中。请问在这种情况下,因果又作何解释呢?
师:因果在这个层次(师比了一个高的位置)就不存在了。只有当你处于这个层次时(师又比了一个低的位置),才会有因果,才会有是非、对错。所以佛家说“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当你跳出了三界,就不受五行制约了。
问:您所说的有警觉,指的仅是开悟了,超越了三界的人吗?
答:开悟了,跳出三界到这儿了(师比了一个很高的位置),哪理还有什么警觉不警觉?警觉是属于中间的层次。在这个层次(低层次),你根本没有警觉,只会被境转,所谓的“我要生生世世富贵无比广行布施,生生世世追随明师,生生世世智慧如文殊”就是在这个层次。到了这个层次(中层次),你会努力,但是没有一个努力者,你会警觉,也没有一个警觉者,一切都是本能的反应。到了这个层次(高层次),真的是缘来则应,缘去则静。其实,缘分来了,内心也是安静的;缘分去了,内心还是安静的。
所以佛法的修行分几个层次。如果你没有区分清楚,就会拿这个层次(高层次)的理论来要求自己,往自己身上套,说:没有持戒,没有犯戒,一切都是具足圆满的。或者说:哎呀,不要执著,随缘就好!但是,当你在这两个层次时(中、低层次),就必须执著,不能随缘,随缘就会造新业。当你到了这个层次(高层次),随缘就是在消旧业。因为在这个层次,你随缘也好,我执也罢,都是过后无痕。为什么在这个层次会不留痕迹呢?因为你已经是一个无我的人了。一个无我的人,既不在左,也不在右,更不在中间,他就像空气和阳光一样,遍布每一个角落,但又没有一个遍布者。所以开悟的人和没有开悟的人,神经病和有神通,发愿和欲望,他们都是栾生兄弟。而中间这个层次的人是分不清他们之间的区别的。低层次的人也分不清。只有到达究竟层次的人才会在对方一开口,就知道他发的是愿还是私欲。
问:您说做事要空心,可是我做事的时候必须用头脑,不动脑筋,事情做不好。刚开始的时候什么都不想,我觉得挺好的,精力还挺充沛的。可是后来发现不动心(头脑),工作就做不好。所以我觉得很矛盾。
师:不矛盾,是你的心矛盾,没有协调好才会这样。事情来了,哪有不分析、不判断的道理?你看我当了上师,出去买东西还要货比三家。你不能说:我学佛了,买东西就不需要货比三家,不需要讲价了。价还是要讲的。如果你不讲价,说明你不按世间的规则办事。比如大家都是做佛像生意的,别人的佛像卖一百块一尊,你觉得你是学佛的,你比别人善良,没有贪心,你想薄利多销,靠提高销售量来盈利,所以你就卖八十。结果,另外几家同行被逼得没办法,也都降到八十块。如此一来,你一家薄利多销的优势就消失了,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没有钱赚。
很多时候,你认为自己是在做好事,其实只是在做蠢事、坏事。做好事也得有智慧,没有智慧的人,连好事都不知道怎么做,不知道自己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佛门里说用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大家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众答:用无我的心做事。)用无我的心?那这一百块钱的佛像干脆就不要钱了,或者只收个成本价,五十块钱,这样是不是就无我了?
我曾经说过,佛法有三大定律,其中之一是不破坏世间法。比如这个世间有很多好人,也有很多坏人,师父看到坏人在骗人或者做坏事时,有时候也不吭声,让这个人被骗。肯定有很多人会骂这个师父:你明明知道这个人在骗人,为什么不说呢?其实他们不了解:你不让他受骗,他不会成长;你不让他受骗,他不会有警觉;你不让他受骗,他不会重新思考,不会有新的认识。每一个成熟的人、每一个成功的人,是不是都有过被骗的经历?因为他需要这堂课,所以他碰到了,被骗了。倘若他不需要这堂课,别人也骗不了他。别人一开口,他就知道是怎么回事,该用什么方法对付了。之所以对方用这个方法在你身上奏效了,说明你需要这堂功课。
有时候看到你们做错了,我也没办法说。因为你们终究是要交学费的。然而可怜又可恶的是,过后你们还不知道,还不以为然,还不承认!过后别人分析给你听,告诉你完全可以不用这种手法,可以换一种手法。但你还是有一大堆理由:我这个手法是对的!没错,站在你这个层次,这个手法是对的。但是,当你上了一个层次,就不会再用这个手法了,你会有更高的手法。这就像小孩子玩玩具车乐此不疲一样,他绝对不会认为这是一辆假车。为什么你会觉得小孩子玩的是一辆玩具假车呢?因为你的境界已经不在孩子的层次,已经上到了成人的层次,所以你就不会去玩假车了,而会去玩真车。
因此,你所谓的对,是建立在你的境界的基础上。而我认为你错了,是站在我这个层次上。如果我降到你的层次,也会觉得你的手法是对的。但是如果你想成长,想进步,就必须不断地接受智者的指点,这样你才能不断地上台阶,才会变成智者。倘若你不敢放弃你的我执,永远拿着你的我执做事,你永远只能待在下面这个层次。
人与人之间的知识水平很容易拉平,能力水平也容易拉平,但是境界很难拉平。人与神的差别,首先是境界上的差别,或者说境界是最根本的差别。虽然我们闻到了佛法,也在不停地学佛,但是我们的境界并没有变化,与过去穿着俗装时一样。甚至穿了这身衣服以后,反而还增加了我执。因为过去你不穿这身衣服时,没有人对你合掌恭敬,尊称你为“师父”。现在你穿上这身衣服,人人都恭敬地尊称你“师父”,你就以为自己真的是“大师”了!
佛教有一个故事:有一座寺庙养着一头驴,这头驴经常为山上的寺庙驮粮食。有一天,这头驴驮了一尊佛像,所有的人见到这头驴都磕头念“阿弥陀佛”,并为它让路。这头驴好开心:我好了不起啊,这么多人都向我磕头弯腰!当驴回到山上,和尚把它套到车上让它拉磨时,驴便开始蹦啊跳啊,不肯拉磨了。和尚感叹道:过去它也驮货,也甘心拉磨,自从驮了一次佛像上山,就再也不肯拉磨了,这可怎么办呢?思来想去,那就再放它下山一次吧。于是和尚把驴放下了山。结果这头驴大摇大摆地走在马路中央,不给人让路,等着人给它让路。
这时候对面来了一队娶亲队伍,敲敲打打的好不热闹。驴心里想:哎呀,这次更厉害了,上次是给我磕头,今天还要敲锣打鼓地迎接我!于是它更趾高气昂地站在路中央不走了,任凭这帮娶亲的人怎么拉也不肯动,怎么打也肯不走。这帮迎亲的人火了,就用棒子把它毒打了一顿,把驴打得痛不堪言,躺在地上唉声叹气:世间的人真反复无常,不可信啊!昨天还对我弯腰磕头,今天不但不磕头,还把我毒打一顿……于是,灰溜溜一瘸一拐地回到山上。老和尚看了,对它说道:“你就是一头驴啊,欠揍!”(师笑,众笑)
其实,我们人何尝不是如此呢?出家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你们尊重万行上师,是真的尊重他吗?你们尊重的是他身上的这身袈裟,是你们的信仰。倘若我不穿这身袈裟,你们还会尊重我吗?其实我就是那头驴——背上驮着佛的驴。真的,我就是这么想的。明天我不驮佛,下山了,你们还会对我合掌,给我鞠躬吗?好在我是一头开悟的驴,时刻都在警觉中,今天能驮佛像,明天也能拉磨。
释万行
201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