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与农民工起薪差距缩小符合定薪规则


 目前,中国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工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人口和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教授担忧可能会造成一种负激励效应。博主认为,这种担忧可能是多余的。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企业的定薪规则,市场经济体制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实行岗效薪酬制度,也就是说,员工的直接薪酬(也叫工资)主要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构成。而岗位工资必须反映岗位价值,岗位价值一般由岗位责任、劳动强度、工作环境和知识技能要求等因素决定。
    大学生刚刚毕业,没有任何职业经历和工作经验,到岗以后首先须经过几个月的试岗和半年乃至一年的岗位技能培训。我们对农民工从事的操作岗位和试岗期间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管理岗位进行岗位价值评价,综合比对一下岗位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强弱、工作环境优劣和知识技能要求高低,得出的岗位价值评价结果是,试岗期间的大学毕业生从事的管理岗位的岗位价值并不一定会比农民工从事的操作岗位的岗位价值总分值高。所以上从定薪规则上看,大学毕业生的起薪与农民工起薪持平乃至较低都属于一种合理现象。
    我们过去设计薪酬制度,都是把大学生的起薪定得相对较高,一般比工人岗位最低价值岗位的工资高10%-30%,这主要与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我们长期实行的结构工资制度有关。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过去的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稀缺资源。时光如果倒流至二十年前的1990年,全国高校招生人数仅为60.89万,2010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人数已经接近50万,2010年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已经突破630万。物以稀为贵,所以我们过去一直把大学生视为“天之骄子”。当然,对稀缺资源定价高一些,也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
    时过境迁,今天的专科毕业生指望获得一个管理岗位已经是一种奢望。优秀的本科生也许还有可能获得一个管理岗位,即便如此,也不应该对起薪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更不要对起薪略高于农民工的工资而愤愤不平。如果有的高中生因此而选择“投笔从工”,或者有的在校大学生因此选择退学打工,那才真正是封建社会的进步。万般未必皆下品,读书未必起薪高。
    其实,上大学的要义是为长远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难道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正常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工作几年后的薪水增长率要远远高于同起薪点的非大学毕业生,职业发展空间更不可同日而语。究竟是急功近利关注短期起薪还是风物远瞩放眼长远发展,相信几乎没有人会做出错误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