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动创业究竟想解决什么问题


鼓动创业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
副题:对创业热的冷思考
  现在,推崇和鼓励创业,是从国家之上至普通平民的一个热潮,是由顶层设计出来的一场群众运动。
  其实,早在下岗风潮涌起的时候,鼓励民众,尤其是下岗工人自主创业的事情就已经是官方精神了。当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对冲下岗引起的失业效应,是图谋解决就业问题。当数以百万计的工人失去了“铁饭碗”之后,国家表示无能为力,于是鼓励民众创业自救。可以说,中国民众,不论是从农村到城里找工作的农民,还是在城里下岗的工人,在就业这个问题上早就已经面临着铁饭碗被政府夺去的“新常态”了。不过当时的说法不叫创业,而是叫“下海”。
  但是河东河西三十年,现在,中国还面临着失业问题吗?尽管存在结构性问题,但目前用工荒似乎已经远远大于就业难了。2008年全球爆发经济危机,中国的出口急剧下滑,但是,出口企业倒闭潮带来的失业人口问题,很快就被随后到来的用工荒所吸收。现在对中国劳动人口短缺和人口红利的丧失的担忧远远超出对就业难的担忧了。在这种局面下,要扩大就业人口的数量、重拾人口红利的呼声已经超过了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的呼声了,与之呼应的是,反对计划生育的人们迎来了最佳的表达诉求的时机。
  那么,在这种就业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的局面下,自上而下地推崇创业,又是一个什么目的的行为?让一部分本来就在就业队伍中的人出来创业,岂不是加剧了已经让一些人着急上火的用工难局面?
  “创业”,直白地说就是“当老板”。 在一定的技术水平和产业结构情况下,老板阶层的人数和在老板手下就业的员工的数量,有一个基本的比例关系,也就是所谓的“雇佣比”,就是一个企业大概平均的用工数量k。如果老板的数量增加了,一方面作为原来的工人的数量减少了,另一方面,新建立的每个企业平均就需要k个员工,这样一来,即便是原来的企业用工均衡,不存在用工荒也不存在就业难,而是均衡就业状态,那么整个企业界也会因为创业而形成(1+k)*N的用工,N就是创业产生的新企业的数量。如果是就业困难的时期,可以说这解决了N(1+k)个人口的就业,而如果是本来就有用工荒,则相反的,可能是增加了一个N(1+k)的劳动力缺口了。

  鼓励创业,究竟创造了什么行业?这还得从创业者的“出身”说起。可以说,已经就业而且在企业或者行业里处于上升地位的人,不会轻易辞去工作去创业,所以创业者大都是处于底层的、长期个人发展欲望得不到实现的人,或者干脆就是诸如毕业即失业的新就业人口。
  辞去原有不错工作自己创业的人,往往是凭借自己在老企业里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人脉干着和“老东家”相同的行当,而非另辟蹊径。这样一类人的创业,增加了原有行业的企业数量,还和原来的企业争夺客户市场和原料供应,也和老东家争夺从业人员,有的甚至是批量从老东家挖走熟练从业人员和管理干部。这对于行业的发展并不见得是好事情,并非如经济学家鼓吹的竞争会增加效率,相反,竞争可能引起行业成本(材料和人员)的急剧增加,造成已经存在的产能过剩问题的表面化并加剧,造成恶性竞争而开打价格战以至产品品质下降等等。
  如果风投资金对于这类人员的创业感兴趣,不担忧新企业的效益问题,则这个问题可以由资本市场自行消化解决,无须政府以国家战略加以推崇。
  而处于底层位置的人出来创业,以及新进的产业人口创业,又会创出什么高水平的企业呢?一般不会。这部分人创业,很多都是低层次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如果是在劳动力过剩就业问题突出的局面下,鼓励创立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意义十分浅显,而现在已经是用工荒时代了,是要为了解决劳动力短缺而鼓励废除计生政策的时代了,创立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甫一开张,就面临着招工难问题,没有经营经验的新老板该如何面对?新企业的生存几率几何?
  
  如果政府出面鼓励这类人员创业,并以资金扶持,则等于是政府的思路还处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层面,并不是一个解决产业转型的思路,势必固化和维持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过重的旧格局。
  当然,大家都希望创业者可以成功。但是,熊彼特曾经这样描述过资本家的成功:一个资本家站起来,千万个资本家倒下去。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对经济现象的真实表述。所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塞翁得马焉知非祸。创业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既要考虑到对现有传统产业的冲击,还要看其发展前景如何,并不是官方言论所说的那么简单和一厢情愿。

  当然,固化和维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并非是一个不可选项。
  美国的失业率从2009年11月份的峰值10.2%下降以来,当前已经降到了09年11月以来的最低水平,2015年3月的失业率数据是5.5%,基本恢复到了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的水平。美国的失业率的这种改善,和美国的经济政策的指向有关,美国是以失业率作为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的,而非以GDP增速为目标。奥巴马在连任竞选的时候就鼓动美国的制造业回撤,说美国蓝领已经准备好在工作服上溅满泥点子了,这完全抛弃了经济学家们所给出了“比较优势”理论,实践数据表明,奥巴马放弃比较优势而重拾比较劣势的政策,将美国经济带出了低谷。
  现在日本的安倍政府也在走“比较劣势”的路子,日本的制造业开始从全世界范围回撤。有人把此解读为日本制造业在全球的战略失败,但这却是日本企业自己权衡利弊得失的选择,除非认为日本政府和日本企业界都是傻瓜,否则沾沾自喜和冷嘲热讽都恐怕显得为时尚早。让人奇怪的是,以老龄化全球闻名的日本并没有因为劳动力问题而对制造业回撤本土形成顾虑,这一点和担忧劳动力短缺而呼吁放开生育限制的中国人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日前看到一篇文章说,在经济发达的德国,对于在中国炙手可热的互联网创业并无什么热忱,德国人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在一个成熟的企业里找到一个稳定的职位,有一定教育背景的人首先希望的是在一个大企业里找一个可以发挥自己才能的位置,而不是创业。要知道,德国的失业率一直是居高不下的,1990年东西德统一,失业率一度急剧跃升至两位数,而当前的就业状况已经是二十年来的最好状况了,但是仍然有6.5%。如此就业局面下,德国人希望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是十分合情合理的选择。但中国一方面为用工荒着急而要推出延时退休政策和放开生育限制,一方面却又大力鼓动民众创业,总觉得其中思路不那么畅顺。
  窃以为德国的思路更加可取。如果是以经济的稳健发展和充分就业为目标,鼓励全民创业不如激励全民敬业。为无业人口找到就业岗位,鼓励已经就业的人口在岗位上爱岗敬业尽心尽职工作,无论对一个国家的经济现在的稳定还是将来的发展都是一个不错的思路。而如果人人都处在蠢蠢欲动的创业幻想和冲动之中,不能安心本职工作,对于现有的业界来说,难说是好的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