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里德曼的观点以推崇自由市场经济著称,其理想化成分有之,但无不闪烁着精湛的视角和思想。价格理论是其光辉的探讨,与货币理论比肩。在自由市场经济与价格体系的辩证中,唯其前者才会有合理的后者,而后者承担了生产激励、收入分配和传递信息。
1. 生产的边界。
如果人们在无约束的前提下按照价格作用从事生产,势必起到相反的作用,或者因为存在生产的边界,价格的作用将淡化,或者更为实际一点,A区域接受价格信息却受制于约束,而B区域没有约束却不能及时得到价格的响应。
价格不能唯一确定生产,人们的生产成本在资源和劳动力约束成立之下随产量而递减,反之则递增。当达到一定程度则将相应的价格反推出去,虽然价格一直在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对于生产而言却有不同的意义。或许有人倡言信息化正削弱这种约束,但正如大宗商品交易一样,虽存在期货交易价格,但终究抵不过市场的变化。正如常识,交易周期越长,风险越大。人们不能将今天的价格去决定明天的交易,即使竞争者可以在相当的入局成本下参进,因为这是不确定因素,价格始于高价却于接近成本为终,对于生产边界存在所发挥的影响与政府试图对价格加以干预是相同或相似的。
2. 社会的产出。
张五常说做生意不赚钱是不对的,虽然投资收益率从总体趋势上等于利率,但是不同行业的周期长短不同。持续盈利可以表现出来,而且聪明的商家会选择不同的方向,总要有应时的发展方向。
同一时期,淘宝5%店铺盈利,赢家赚取的利润正是亏损厂商的那一部分,在成本、价格的作用下,即使市场不断拓展之中,在整个社会产品和服务的流通中,盈利是一定的,所以不会人人盈利,少数人的盈利是多数人的亏损。当然,这里又分不同的行业、产业,夕阳产业和朝阳产业都是盈亏不定的,两者之间才有更大盈利的可能。人们说红海战略和蓝海战略都有可能的依据。
价格也不完全是由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虽然厂商比消费者更能清楚商品的价值,在上述情形中,厂商不仅仅面对消费者,它也面对不确定的市场。
3. 商品的销售。
价格战是市场竞争的一种适应,其实任何商品最终要回落到收益等于成本的水平上,也就是说无论厂商是否选择打价格战,都会有这种结果。所以这样引申开来,第一,并不是只有低端商品或者假冒伪劣商品存在价格战,即使中高端商品也存在。但相较而论,低端商品价格趋低,即使在成本左右的价格也往往给人这样的印象,这其实只是满足消费群体的需求。中高端商品也存在价格战,而且幅度较大,所以在人们的心理上容易接受。价格战引入低端或者在低端大打价格战是片面的,是由面对的消费群体来看的,如果在中高端也有相当的消费群体也将显现出这种现象。价格战没有企业因此而失去表面上的竞争力,除去成本因素外,折现因素外,还有多种商品的销售关联。
第二,价格战会不会影响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造成粗制滥造的现象。其实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人们为了拼价格要降低成本,这是一定的,但是有多种方式可是实现。正是因为存在广泛的竞争,粗制滥造才不会有市场,在工艺水平上等其他方面也会有所改变。但是正是低端盈利的消费群体存在,厂商鲜有迈向产品升级换代或者高精尖产品的激励。就是说这影响产品的格局而对质量上相对而言并不直接。
4. 政府的干预。
政府施与的干预为何收到欢迎?即使减少了社会应有的自由或者降低了人们的所得。人们无法去认识所得与理想水平的差距,日益增进的物质和人力积累使人们忽视或者无法进行这种比较。人们在一种秩序中获得的安全感远比自由的冒险更为理性,在这种转变中,如果缺乏因损失而来的保险,新的秩序并非那么容易建立起来。但是政府在努力维持其自身的存在时,往往改变原则,而利益的多元化也显然支持这种变动,从而使转变秩序变得困难。同时,诸如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胀对价格产生的干扰使人们的供求趋于一种缓慢的平衡,对于生产而言,收益显然参进了税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