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评论”公众号:春节假期刚过,全国两会将至。在这样的时间节点上,人民日报推出几经打磨、多次沟通后形成的重磅系列评论员文章——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明天将见报的第一篇,篇幅超过常规达到2000字,《新闻联播》头条摘播700余字,新华社播发通稿、各地党报同时刊发,可谓人民日报评论的最高规格、最强火力。可见其分量之重、意义之大,值得关注。
“四个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从去年12月在江苏调研时第一次提出后,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在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和集体学习中、在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一而再、再而三地不断强调,让“四个全面”成为备受关注的“新提法”。党报此时推出系列评论员文章,正是为了全面梳理、总结这一重要新概念,更深刻地认识“四个全面”背后的“简约不简单”。
系列评论第一篇《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属于总论,接下来的四篇,是“四个全面”各写一篇。总论主要是对“四个全面”进行定义、评价和分析,可谓重中之重。要想理解中央治国理政的这一重点,还得从这篇权威的评论员文章入手。
“四个全面”的本质——宏大的战略布局
“四个全面”,文章标题一词以蔽之,就是“战略布局”。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从文章总结的四个“第一次”,可见一斑: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四个全面”的提出——主动的战略选择
回头看,治国理政的壶奥,在最初就已经呈现。这篇评论起笔,就罗列了十八大之后一个月中,习近平四次引人关注的活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制定“八项规定”。这四次活动,无疑正对应着“四个全面”。可见,运筹帷幄,从履新之际就已开始。
从十八大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几次重大会议,正构成“四个全面”形成的路线图: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到去年12月,“四个全面”的提法第一次公之于众,这一战略布局已然是“集其大成”。
“四个全面”的意义——立足现实的战略抓手
“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不比不发展时少”。“四个全面”,正是在中国发展起来之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
这篇评论员文章指出,“四个全面”背后,是一以贯之的“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是高瞻远瞩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并用四个短句总结了其意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
而从现实看,“四个全面”正是治国理政的“总纲”。正如文章引用的习近平原话,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从这个角度理解,四个全面,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四个全面”的哲学——辩证统一的战略思维
“四个全面”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文章用习近平自己的一句话加以总结——“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
这也决定了“四个全面”的内容,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而从人类发展的公约数来看,“四个全面”更有着普遍性的价值,文章是这么总结的: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所以说“四个全面”的提法,“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 总论: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 <<
人民日报评论员
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
这是一个崭新的起点。2012年11月,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人民接续奋斗的基础上,继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谋划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续写这无上的光荣。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中思接千载,追寻中国梦。深圳莲花山,邓小平铜像前再展宏图,激荡改革潮。纪念“八二宪法”颁行,重申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塑造法治魂。力行八项规定,以上率下言出必果,坚守生命线……履新第一个月,起笔落墨之际,前进航标已然确立。两年多来,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问题导向和科学思维,以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全局视野和战略眼光,坚定中国自信、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四个全面”,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是从人民群众的热切期待中得出来的,是为推动解决我们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提出来的,立足治国理政全局,抓住改革发展稳定关键,统领中国发展总纲,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锻造我们事业更加坚强的领导核心。每一个“全面”,都是一整套结合实际、继往开来、勇于创新、独具特色的系统思想,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辉。“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马克思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战略布局,正是中国“发展起来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和治理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必然选择。两年多来,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各项举措力度空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破局开篇,公平正义成为全面小康的重要着眼点;推进治党治国治军,反腐倡廉纯洁队伍,正风肃纪凝聚人心;运筹内政外交国防,中国梦与亚太梦、世界梦同频共振……短短两年多时间,科学统筹、协调推进重大决策部署,让局面为之而变、气象为之而新、民心为之而振。事实充分证明,“四个全面”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战略抓手。
“既要注重总体谋划,又要注重牵住‘牛鼻子’”。2015年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的阐述,也是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哲学基础的揭示。“四个全面”,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每一个“全面”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发展是时代的主题和世界各国的共同追求,改革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和时代潮流,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从严治党是执政党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建成小康社会、焕发改革精神、增强法治观念、落实从严治党,“四个全面”的主线,勾绘出的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未来图景。
很多时候,只有站在历史的峰峦之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90多年来,从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基础;到确定改革开放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几代共产党人接力探索的过程,如此艰辛,也如此壮阔。“四个全面”的关键就在于坚持中国道路、增创中国优势。这一战略布局,统一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统一于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它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更伟大的征程正在我们面前展开。谋小康之业、扬改革之帆、行法治之道、筑执政之基,这是一场艰苦的奋斗,也是一次豪迈的进军。行走在复兴之路上,中国的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中国的今天。
【时局】习近平将携何种思想载入中共史册
2015-03-02 22:21 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 姜赟
“全面”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字眼,在中国政治文本中是个高频词,但当四个“全面”凑在一起,显然就不一般了。这不,这几天,无论是报纸、电视、门户网络,还是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都在议论中国的“四个全面”。
引发“习近平将携何种思想载入中共史册”猜想
《人民日报》2月25日起,连续刊发5篇本报评论员,以一篇总论、四篇分论的格局,聚焦协调推进“四个全面”。不同于早前的专家解读,这是党中央机关报首次权威定义习近平“四个全面”,规格、火力、分量上也不同以往。每篇文章皆超过常规达到2000字,第一篇总论《新闻联播》头条摘播700余字,新华社播发通稿、各地党报同时刊发。这样的“重磅”,应该能在人民日报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一笔,也引来各界对于“四个全面”地位的种种猜想。
这组评论员文章发表,选取的时间是省部级领导干部研讨班之后,两会之前。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几年年初,都会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通过学习培训达成共识。而两会,则是全国代表委员商议国事,谋篇整年的重要时刻。选择这样的时机,发表如此重磅的评论员文章,这是什么节奏?
敏感的外媒和网友当然不会错过这样一个阅读中国政治新变化的重要文本。关键一点,是因为引发了“习近平将携何种思想载入中共史册”的猜想。
世界上主要国家的一些主流媒体认为,第一,基于以往经验,中共的每一代领导人都提出自己标志性的思想理论,作为执政纲领。第二,习近平主政以来,已提出“中国梦”、新常态等概念,都得到官媒的大力宣传。但“四个全面”更能高度概括习近平执政后的战略构想。第三,人民日报标定“四个全面”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基于上述三点,外媒下了一个判断,习近平的“四个全面”已经具备成为“理论标志”的条件。
这种猜想,靠谱吗?谨慎地说,有待观察。但是,笔者在这里提请注意,人民日报对“四个全面”本质的权威定位是“战略布局”。好,闲话到此,接下来,还是来解读一下“四个全面”。
不得不说的“四个全面”第一次
洞悉“四个全面”,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四个“第一次”。
首次并提“四个全面”。时光倒转,在2014年12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首次并提“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在此前“三个全面”基础上,增加了“全面从严治党”。这套全新提法,也是那个时候登上人民日报头版首次亮相。
追本溯源,习近平履新第一个月,起笔落墨之际,“四个全面”的前进航标已然确立。当时,习近平四次引人关注的活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到广东考察工作、纪念“八二宪法”颁行、制定“八项规定”。这四次活动,无疑正对应着“四个全面”。从十八大开始的两年多时间里,几次重大会议,逐渐铺开“四个全面”形成的路线图: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四中全会要求“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宣示“全面从严治党”。到去年12月“四个全面”的提法第一次公之于众时,这一战略布局已然是“集其大成”。
首次集中阐述四者关系。当2015年踏进第二个月,一个高级别研讨班在中共最高培训学府中央党校开课了,即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在这样一个非常正式带有部署整体工作性质的场合,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集中地阐述了四者之间的关系。
首次在党中央机关报上系统阐述。当“四个全面”提出之后,不少媒体和专家都进行了解读。然而,最权威的指引,则是人民日报这次的系统解读。这一系列评论,上上下下都高度关注。人民日报社领导亲自挂帅,春节前就开始搜集资料、形成观点,春节期间还在不断打磨、修改、完善。
两会在即,“四个全面”会不会首次在全国最高权力机关召开的会议上,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召开的会议上,在全国代表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场合、重要时刻引发大学习、大讨论呢?我们拭目以待。
“四个全面”这盘棋,怎么摆
众人皆知,习近平总书记喜欢下围棋,他的讲话中也多引用围棋术语。能弈棋亦可弈国,那么,他的“四个全面”这盘棋,怎么摆?
要知道,“四个全面”可不是简单并列关系,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四个“全面”加起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
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民族复兴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问题,以全面依法治国确保现代化建设有序进行,以全面从严治党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才能绘就全面小康的宏图。
改革既是驱动力,也是凝聚力;既是方法路径,也是精神内核。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改革是贯穿始终的不变逻辑,也是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具体历史实践。对于全面依法治国,改革是齐头并进的姊妹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法治保障,全面依法治国也需要深化改革。对于全面从严治党,改革是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根本途径,党的领导则是实现改革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
法治是框架和轨道,也是理念和方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其他两个“全面”,共同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战略目标提供基本动力、基本保障、基本支撑。相对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稳定性、规范性;依法治国首先要依规治党,依规治党才能依法治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从严治党本质一致、辩证统一。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党的领导是“四个全面”之魂、战略中军帐之帅。全面从严治党,锻造坚强领导核心,就能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方向指引,防止在大的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就能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使党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提供政治保证,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
“四个全面”新在哪里
历史,从来都是在直面问题中展开其波澜壮阔的画卷。“四个全面”之新,正是它面临的时代之新、问题之新、挑战之新。经济总量领先下的人均落后,先富起来之后的共富挑战,资源环境约束下的转变压力,创新能力与发展需求脱节,国内外安全风险叠加交织,治理现代化目标任重道远……“四个全面”正是立足中国实际、总结中国经验、针对中国难题的战略布局。它兼顾中国特色和世界潮流,体现中国与世界的深刻互动,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中国和中国人民阔步走向未来的关键抉择。
这个战略布局,蕴含了深刻的战略思想。第一次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定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第一次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次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论述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姊妹篇”,形成“鸟之两翼、车之双轮”;第一次为全面从严治党标定路径,要求“增强从严治党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实效性”。
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言,内涵有了新坐标,就是与“中国梦”相互激荡;特征实现了新升级,覆盖的人群是全面的,涉及的领域是“五位一体”的全面;本质有了新提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瞄准的是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作用有了新定位,即处于引领地位的战略目标。
就全面深化改革而言,今天的改革,遇到的困难就像一筐螃蟹,抓起一个又牵起另一个,必须全面启动;涉及的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环环相扣,需要顶层设计。与过去相比,今天的改革既呼唤坚定果敢的行动、百折不回的信念,也呼唤全面系统的认识论、攻坚克难的方法论。因此,用全局观念和系统思维谋划改革,就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化改革最鲜明的特征。可以说,党的改革方略步入一个全新高度,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
就全面依法治国而言,在中国这样一个有数千年人治传统的国家里,无疑是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昭告“没有法律之外的绝对权力”,彰显法治权威;强调“政府职能转变到哪一步,法治建设就要跟进到哪一步”,发挥法治力量;告诫“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完善法治实践;要求“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塑造法治信仰……全面依法治国,开阔了法治的格局、丰富了法治的内涵、拓展了法治的外延,助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走向新境界。
就全面从严治党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在我们党90多年历史上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及时解决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问题,认真医治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病症,坚决祛除滋生在党的健康肌体上的毒瘤,强调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紧密结合,既要靠教育也要靠制度,一柔一刚,同向发力;突出建章立制和执行落实的有机统一,既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又落实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强化守纪律、重申守规矩;彰显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双向互动,既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又要层层传导压力,全党动手、全党参与,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
版权说明:本文为“人民日报全媒体平台中央厨房”出品,转载、使用务必注明来源,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