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及媒体论三沈汉阴故居


 2003年4月15日,陕西省人民政府网报道:90岁高龄的著名作家周而复先生亲笔来信说:“汉阴县拟建‘三贤故居’为中国文化界重要项目之一。‘三沈’与当时‘二周’(周树人、周作人)、‘二马’(马幼渔、马衡)并提,为著名学者、专家,理应保存故居,以便后人瞻仰学习,发扬光大‘五四’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周老是原文化部副部长,强调理应保存三沈汉阴故居(注意:不是说纪念馆),认为拟建“三贤故居”是中国文化界重要项目之一。不应以建纪念馆搪塞周老,欺骗他三沈纪念馆就是三沈故居。
2004年5月1日《安康日报》刊《沈氏三贤汉阴故居考》一文称:“三沈”在汉阴的故居,就是县城民主街111号,即现在的成姓大院,附属部分还包括民主街113号和薛家巷7号及9号。”提供了口头传说、江浙沈氏名居对比考、汉阴清末民国名居搜索考等多条翔实证据。
2006年汉阴县政协出版的《汉阴文史资料》(第五集),刊《沈氏三贤汉阴故居初考》一文载明:“三沈在汉阴的故居,就是县城民主街111号,即现在的成姓大院,附属部分还包括民主街113号和薛家巷7号及9号。”也提供了成姓老人的回忆、江浙沈氏名居对比考、汉阴清末民国名居搜索考、今三沈纪念馆考等多条证据。
    2010年6月28日, 安康市新闻网·文化长廊登李家成长篇文章《沈氏三贤汉阴故居考》,说:“可以断言,‘三沈’在汉阴的故居,就是县城民主街111号,即现在的成姓大院,附属部分还包括民主街113号和薛家巷7号及9号”。论述了六点理由。建议保护老名宅、古建筑。
2012年10月15日, 汉阴新闻网转《西安晚报》所登《小县城走出北大“三沈”》(下篇)一文称:“据考证,现在汉阴县城民主街颇具江南民居风格的111号大院,即是“三沈”在汉阴的故居”。“该宅院西厢房门楣上所刻‘宽厚’二字(据屋主人说,已拆的东厢房曾刻有‘平和’二字)仍依稀可见,很有几分尹默遵从的二王书风”。
现三沈纪念馆不是三沈故居的缘由。
现在新街所设的汉阴三沈纪念馆,它的前身系清至民初的江南会馆。此馆是清嘉庆初年以徽商、赣商为主的江南人所建。当时汉阴还无浙江、江苏移民(明天顺五年从四川泸州江安县迁来汉阴的沈株山,虽早期先祖发源于浙江吴兴,但经过多代多次迁徙,他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浙江人,其后代多集中居住在永宁、涧池、蒲溪、双乳一带),所谓的江南人指的是安徽、江西长江以南地区的移民。会馆是干什么的?会馆是同乡人聚会联谊、商议贸易对策的地方,不是读书、习字场所,更不是民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