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性视角下的金融风险传染研究》后记:感谢与感悟


     杨海平

    本文第一稿完成于20109月,是我在五道口攻读博士学位时的论文。目前,中国乃至全球的风险传染出现了新的情况,面临着新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继续思考流动性周期下的风险传染问题。因此,用了几个月的时间完成了该文章的第二稿。作为博士论文的写作必然受到很多范式的限制,而作为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的个人研究成果,则失去了这种限制,因而自己可以较为自由地将一些个人的思考融入全书。特别是通过分析美国金融危机、欧债危机,以及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经济走势,我对于风险传染的机制又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思考都已经体现在本书中。

论文写作过程真正让我又一次深刻地体会到了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至理名言。尽管个人认为这个题目值得深入研究,但着手研究还是感觉到力不从心。我希望本书仅仅是该研究课题的开始,我将不断提高理论素养,继续收集资料,继续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也希望,基于风险传染的新渠道、新机制,不断有学者拿出新的研究成果。

    衷心感谢导师吴念鲁教授对我论文总体框架、研究思路、结构甚至行文等方面给予悉心的指导。吴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国际金融学家、金融教育家、银行家,对于我国国际金融研究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对于五道口的发展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吴老师在做人、做事、读书、育人等方面展示出的大师风范,需要我辈不断学习,成为吴老师的学生是我最感自豪的事情。在本书即将出版之际,我刚刚参加了在中央财经大学举行的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颁奖典礼,吴老师获此奖项。我们这些学生都由衷地为吴老师感到高兴。吴老师经常教导我们,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一万个朋友。吴老师还教导我们“不为尊者唯,不为权者唯,不为尊者讳,不为权者讳”。针对时下年轻学者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吴老师教导我们要“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吴老师的这些教导已经深深地印在每一个学生脑海中,并将影响我们一生。

衷心感谢我的博士后合作导师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黄涛教授。黄老师是华中科技大学少年班的毕业生,天资聪颖,勤奋努力,专注于学术研究,是我辈学人的楷模。得益于黄老师的指导,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博士后研究期间,我收获很多。

衷心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东北财经大学的李秉祥教授。李老师是我国知名的投资学专家,应该说,是李老师将我带入了金融研究的殿堂,他主张使用国外的原版教材,使我们成为首批受益者,为我此后的求学道路奠定了基础。

在我求学的路上,每一个阶段都得到了老师们的大力关照,有的老师还对我寄予厚望。他们是小学阶段的林岩、王玉林、邬僖、訾四等老师,初中阶段的杨豹、王玉锁、贾海燕、刘仲梅、李广林、薛冰强、王子荣等老师,高中阶段的李文广、董宝厚、杨玉喜等老师,大学阶段的雷德荣、王桂贤、贺明等老师,研究生阶段的张向达、冯文成、李健元、刘君善、史永东、赵进文等老师,博士阶段的秦宛顺、靳云汇老师以及五道口授课的其他老师。对于以上这些老师的教育与帮助,我要深深地鞠躬致谢!

在我求学和工作的道路上,有很多朋友与领导给了我帮助与支持、指导与鼓励。衷心感谢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纪委书记高兰根,包商银行三农金融部副总经理贺光明,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办公室主任李京阳,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反洗钱处处长白云,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局长陆磊,原《金融研究》编辑部主任刘佶、郭建华处长。他们是我的领导和领路人,在我人生的关键节点,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与指导。衷心感谢人民银行呼和浩特中心支行金融研究处王晓中处长、白莹处长、王岩处长、赵勇处长,感谢鄂尔多斯邮政储蓄银行副行长尚志,鄂尔多斯邮政局巴嘎那,感谢我的老乡张自林,感谢人民银行总行参事室宋辅良参事、中国金融出版社程建国副社长。感谢人民银行金融研究局张怀清处长、王鹏处长、杨骏处长、蒋贤锋博士,感谢人民银行天津分行研究处王若平处长,在工作、生活与研究方面,他们给了我莫大的帮助与支持。衷心感谢内蒙古银行原董事长姚永平、现任董事长李雅、行长贾爱兵、副行长田跃勇及其他各位行领导,忠心感谢鄂尔多斯农村商业银行董事长张增强,行长刘生荣、监事长宋建农、副行长王玉梅、常征、吕治军,是他们给了我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也是他们给了我近距离观察许多经济事件的机会。

我还要特别感谢含辛茹苦的父母,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养育了三个子女。感谢岳父岳母,他们在繁重的劳动中还要抽出时间来为我们看护孩子。我的父母、岳父岳母都是农民,总体而言,在他们朴素的价值观里,能够让子女脱离繁重的体力劳动就是最大的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都获得了成功。感谢我的妻子王咏梅女士,感谢我的家人,我能够在我心仪已久的五道口攻读博士学位,并且在心仪已久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做博士后研究,与他们的支持是分不开的。

感谢中国金融出版社张哲强主任,为我的书稿能够出版他付出了卓有成效的劳动。还有很多帮助、支持我的亲人、朋友、老师和同学,在此就不一一列出他们的名字了。我要用加倍的努力来报答帮助、教导、支持与鼓励我的领导、老师、亲人、同学和朋友们。

在重写博士论文的过程中,特别是写论文后记的时候,想起了过去很多的人和事,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在某个夜晚,我突然文思泉涌,写成古体诗《书生老去》,曰:

凿壁刺股读书忙,汲汲穷经意气扬。

妙笔每欲担道义,毛锥常思振纲常。

方巾绿鬓皆飞雪,儒冠白头尽染霜。

杨意不逢何须叹,贾生困顿哪堪伤。

蜉蝣瀚海凭苦乐,燕雀云霄自炎凉。

读破青史枯荣事,但从片言索锦章。

    又有《乙未抒怀》一首,曰:

漏院听钟思管仲,边营试马忆哥舒。

倘无才德建功业,不可怨泣伏畏途。

命寄江湖词半阙,身栖逆旅酒三壶。

闲来夜观庄苏子,偶见蝶鹤入梦闍。

又戏填《贺新郎•读书有感》新词一阕,曰:

回首功名事。对寒灯,神游物外,燕泥陈迹。寄望阊阖乘骐骥,为证高阳苗裔。有子建,神惊鬼泣。小谢太白杜工部,俱怀瑾握瑜终遭嫉。驹过隙,苦难抑。

且喜一缕书生气。赤壁行,朋鱼友鹿,豁达超逸。雪夜酌酒吟招隐,访戴方称名士。从此弃,蜗名蝇利。野史闲文涂鸦笔,任云舒云卷鸿飞逝。曾不知,老将至!

回望过去的岁月,我要说:很知足,很感恩。在小学毕业的时候,我们班同学坐着农用四轮车去参加乡里中学的小升初考试,邬僖老师说:这些学生中,如果能出一个大学生,就谢天谢地了!事实上,那些孩子中也只有我上了大学并且还在中国顶级学府攻读了学位,可以说非常知足了。更可况,每一个人出生都有自己特定的环境,这个环境可能对人的性格形成一定意义上的塑造,这些特征直接决定了人的局限性,只有少数杰出的人物能够突破这种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个人非常知足。同时,于一路风尘中,总有领导、师长、亲人、同学竭力关照,我非常感恩。即使对于生活在雨露之外赐予的风霜,我也要献上感恩的心。

   展望未来的岁月,我要说:不懈怠,不强求(光华管理学院靳云汇老师送给学生们的话)。杨绛女士对一个老是抱怨的青年讲:你就是读的书太少,而想法太多。实际上这也是我面临的问题,也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从我自身的努力程度看,我感觉还远远不够。在过去的岁月中,自己也曾迷茫和抱怨。这些都是读书不够、修养不够的表现。今后,我要象我的父亲母亲那样,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要心平气和的努力耕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