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转基因愚民运动谈中国愚民 “反科学”的传统
作者:李凯凯
发布时间:2013-12-31 10:02
转自共识网
斯诺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他提出了两种文化的分类即人文学和科学。他对这两类知识人都提出了尖锐的指责:英国的政治与社会决策权力大体上掌握在人文知识人的手上,他们在大学时期的训练不外经典、史学和文学,但对科学却一窍不通。国家政策由科学外行来拟定,是极危险的事。另一方面,他也批评科学知识人缺少人文修养,以致往往轻视人文学。
对于斯诺的两种文化分析,我多少有些了解,虽然也认为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平常生活中所见并不多,也没有过多的思索、探讨。
2013年是多事的一年,各种能引起巨大争议的人物、事件层出不穷。但是很多事情都是喧嚣一时,不久即趋于静寂,再没多少人提及,而有些事却会时时冒出,每次都能掀起“轩然大波”,激烈的讨论,几乎从未停止过,媒体、个人等等经常会爆一些所谓内幕,这就是“转基因食品”之争。
这一话题,讨论之广,影响之深,是无人能够否认的,而汹汹的民意,更是对“转基因食品”一棍子打死,谓之为阴谋,视之如仇雠,谈之而色变。
许许多多的个人、媒体机构几乎一边倒地宣传那些所谓的邪恶、陷阱以及危险。其实里面并没有多少新意,在我个人看来,这些都是一种“反科学”的行为,那些颇有影响力的个人和媒体,不负责任地乱宣传,对科学技术的研究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反科学”的传统在中国可谓根深蒂固。
西方的科学技术最先引入中国时,遭遇到了很多挫折。照相机被认为会摄取人的灵魂;修建铁路被认为会切断所谓“龙脉”,破坏风水,以至于某条铁路,建好了又拆掉;有的不用机车,而用马拉,以免扰乱皇陵清净。种种事情,不一而足。如果不是震惊于西方的坚船利炮,这些奇技淫巧是根本不可能慢慢被接受的。
清末爆发的义和团运动,固然和帝国主义的掠夺欺压以及国内封建主义者的压榨逼迫相关,但还是有另一个身影隐匿其中。这些拳民,见到凡是带着“洋火”、“洋钉”、“眼镜”等物的人都会毫不留情地痛下杀手。他们不能理解这些科学技术的产物,能够给人们很多方便,能够极大地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它们并不是西方邪恶的象征。这些无疑是一种反科学甚至反智的行为。
他们破坏掉铁路,拔掉电线杠子,毁坏掉电报线路,造成北京对外的通讯又变成使用了千百年的驿站,靠人和马来传递,这当然是极大的退步。外面的人们不能及时地了解北京城内的情况动态,而北京也难以及时确切地了解外界督抚对此的明确态度。所以八国联军以保护使馆为借口,率兵侵入北京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给中国百姓留下了巨大的灾难。
“反科学”的行为事例还有很多。马戛尔尼“拜访”乾隆皇帝时所“呈上”的洋枪洋炮、天文仪器、舰船模型等等都被斥为奇技淫巧而束之高阁,深藏于圆明园。魏源编撰《海国图志》,积极介绍外面世界的地理、文化等等,结果在国内无人问津,在日本却大受欢迎。
明清两朝的愚民政策,为的就是使民众麻木、愚昧、缺少活力,以利于专制统治,民众的科学素养可想而知。这也难怪,1768年的一起叫魂事件,能够在短短几个月内波及大半个中国、近两亿人,造成了极大的恐慌。
先贤们看的很准,所以新文化运动时,提出了两个口号,其一便是“科学”。基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的态度,对改变积贫积弱的中国无疑是极为重要的。
经过百多年的启蒙,人们的科学素养自然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从今年的反“转基因食品”事件,又看到了“反科学”的鬼魅影子。
媒体和个人不断造谣,弄一些夸大其词的、耸人听闻的道听途说,造成一种恐怖的氛围,来恐吓普通民众。调侃农业专家、学者甚至是院士的辟谣和呼吁,认为总有见不得光的罪恶勾当。他们并不是理性的反“转基因”,而纯粹是毫无根据地、捕风捉影地拿一些早已被证伪的材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很多人是单纯的为了反对而反对,他们根本就不给别人说话的机会,别人辟谣了他们也不会相信、或者根本就不会去看那些内容。在这一点上,左派、右派、新儒家等等流派,难得的取得了共识。
不少人说“转基因食品”有什么阴谋,散布阴谋论。如果稍微有些经济学常识,就知道《货币战争》是一派胡言,在中国流传广泛的《石油战争》也是胡说八道。世界上哪有那么多阴谋论,这些著作当做小说看看还是可以的,如果你当真了,那么你将生活在一种不必要的怀疑、甚至是被别人操纵下的痛苦之中,那将很是悲哀。
媒体上关于“转基因食品”的报道很多就是捕风捉影,煽动民粹,事后道歉的也不在少数。而网络上“反转斗士“更是五花八门,没有一个是专业的,主持人,律师,搞新儒学的,搞军事的,搞艺术的。这些人中不少在他们的专业范围内有一些影响力,但是对转基因技术可谓一窍不通,他们也不愿意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一触及到转基因食品,他们就会跳将出来反对,甚至不顾身份破口大骂。
他们或许抱着美好的甚至自认为神圣的目的,那就是阻止这个“阴谋”,以防亡国灭种。但是他们罔顾事实,在各处歇斯底里地宣传阴谋论,并造谣、传谣,这不仅帮不到国家民族的进步,相反会严重阻碍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是拖后腿的行为。
作为一个工科学生,我深知国内的科学技术与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种种差距,这些并不是上嘴皮一碰下嘴皮就能赶上的,而是需要大量的投入和深入的研究,当然这也需要科学的氛围,以及众多的支持。如果一项技术,被无理取闹般地反对、攻击,势必会严重阻碍科学技术的研究。
转基因技术出现的时间较晚,相对年轻,但是这一技术在未来必将取得极大的成功,起到巨大的作用。现在的中国奋起直追,未必不能在这一领域占得先机,否则待日后这一技术取得种种突破时,悔之晚矣。那时中国又将有一项技术落后于人、受制于人了。
当然这并不是说就不允许有反对的声音,只是你反对,要有条理,要有确凿的证据,而不是捕风捉影、造谣传谣。否则那就是以反“转基因食品”为名,而行“反科学”之实,对科学技术的研究,对利国利民政策的制定,都会起到非常恶劣的影响和阻挠。
杂交水稻性状好,产量高,但并没有将其他稻种完全挤兑出去,在全国的种植面积中也远远没有过半。同样转基因作物如果推广,也定然不会占领全部的市场和土地,任何人自可以选择吃与不吃,也没人强迫你必须吃转基因食品。
我曾经学习过一些关于转基因技术的知识,夜晚会发荧光的植物,通过转基因技术培养的五颜六色的花朵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对生物技术佩服不已。科学技术就是能够造就种种奇迹。
目前的转基因食品经过层层检验、众多的实验,证明对人体并无毒害。这些食品在欧美、日本等国也都并不是洪水猛兽,有相当多此类食品摆上了人们的餐桌。
西方当然也有一些人反对转基因食品,但他们科学氛围和基础浓厚,人数并不是太多,而且不少反对的并不是从安全问题出发,而是从伦理、道德层面展开。崔永元去美国调查,当然不会找到什么确凿的证据来反对转基因食品,但是他既然已经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和目的,我相信他还是会给出不少所谓“证据”的,而这些定然不会有什么实质性的基础来支撑。
科学技术本身并无好坏之分,这需要看利用它们的目的和后果。我也不否认日后转基因技术的扩展会带来安全问题,会引发道德、伦理问题等等,但目前的转基因食品确实还没到这一地步。
我周边大部分学理工科的同学都是认可转基因食品的,而不少学文的却对此持怀疑、冷淡、甚至敌视的态度,这里就体现了开头所说的两种文化的分野甚至对立。
科学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需要浓厚的人文学的支持和理解。清末的洋务运动,在科学技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以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文学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文学并没有发展起来,与现代的科学技术并不配套,所以发展出来的那些“物质基础”犹如空中楼阁,在甲午一战中灰飞烟灭。这也使当时的统治者看清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不可靠,只有痛下决心必须改变文化,才能使科学健康发展,才能真正达到国富民强的目标。
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们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会为人文学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历史上科技的发展对社会制度的变革,人类生活方式的转变等等都有重要的影响。物质匮乏时,人文财富也会贫乏简单。科技的发展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丰富人们的想象、造就人文学的繁荣。
2013年后期,有一个字频繁见诸报端和网络,那就是“霾”。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人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物质财富。各地政府无度地追求经济的发展,GDP的增长,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但是霾的广布,引发了严重的问题甚至危机。
有些官员说老百姓,“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对民众很是不满。但是他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民众不仅要物质财富,而且还需要追求精神财富,那就是健康的环境、舒适的生活、幸福的人生。只注重科学技术,而忽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提高,那些技术官僚和企业管理层,又怎会将百姓的担忧放在心上。
高校教育的专业化、专业的细化,已经在两者中造成了一定的隔阂。不少理工科的学生瞧不起那些学文科的,认为他们的研究没有意义,很多东西就是胡扯、瞎想。而一些学文的学生,也认为理工科学生缺少生活情调和必要的人文素养。虽然并没有严重对立,但这却是普遍存在的。如今的中国,这两种文化发生了局部的撕裂和对立,这是一种危险的征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文化、教育、制度等等。但不能人为的撕裂人文学和科学的紧密联系,这两者应该同等的重视,科学和人文学应该共同进步,相互砥砺,和谐共处,共同向前发展,而不应偏废,否则,任何一个都将难以繁荣、持续。
只要有从上到下的决断和信心,从下到上的觉悟和配合,就会给解决中国发展道路上遇到的种种问题、矛盾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这样,霾才会散去,梦才可成真!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见和期望。
备注:我是一个工科大学生,但研究的专业并不和生物技术相关,我只是对媒体连篇累牍的“恫吓之词”感到忧虑和茫然,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或许有失偏颇,欢迎大家反驳。当然对待转基因技术,也并不是一边倒的反对,很多媒体、个人也都积极辟谣(虽然很快淹没在一片反对甚至咒骂声中),很多学习理工科的人都是认可“转基因食品”的,有很多人文学者虽不表态支持、但也并不盲目反对,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令人赞赏。
【转编者注】标题为转编者修改,原标题为《“反科学”的传统》。
原文网址
http://www.21ccom.net/articles/gsbh/zw/2013/1231/98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