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转型的大兵


清王朝在太平天国战争中侥幸逃过一劫,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在经过两次对外战争的失败,一次内部叛乱的严重挑战之后,这个王朝居然对自己表现糟糕到家的军队,没有太多的感觉。在危急时刻,急来抱佛脚,默许了汉人士大夫办勇营救驾。事实证明,以湘淮军为代表的勇营要比八旗和绿营强得多,但是,战争过后,清政府急于裁撤的,不是无用的八旗和绿营,而是勇营。他们担心的,不是这个国家有没有御敌之兵,而是地方大员利用勇营,对中央政府不利。

当然,清政府的这个意图,仅仅在曾国藩的配合下,成功了一部分。大部分的勇营,还是保留下来,而且有所扩张。因为,内忧外患尚在,没有可战之兵,一个朝廷,将寝不安眠。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军队的现代化变革,也就无法期待朝廷统一规划了。

朝廷当家的西太后那拉氏和恭亲王奕 们,虽说身在深宫,但也知道洋枪洋炮的厉害,对淮军使用洋武器,采用洋操,也有耳闻。既然没有办法将勇营,尤其是淮军裁撤掉,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整顿八旗和绿营,使之变得有用。所以,在太平天国战争过后,新的一轮军事现代化,不是表现在淮军的进一步学习西方上,而是朝廷出面,对八旗和绿营加以改造。然而,手里有勇营的地方督抚,对于改造绿营没有兴趣。一来难度过大,一个世袭制的兵制,两百多年下来,沉疴已久,病入膏肓,实在没法起死回生。二来清朝体制,绿营归提督管辖,跟督抚关系不大,即使花大力气整好了,也是为人作嫁,犯不着。所以,绿营的整顿,根本就是只见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整顿不了,裁撤当然也不可能。谁都明白,绿营没用,八旗也没用,每年光饷银,就得耗费近几千万两,但事关朝廷体制,朝廷不下决心,谁都裁撤不了。原来体制坏死的机体,只能放在哪儿,一任其腐烂,体制的维持,只能靠体制外循环的勇营,绿营和勇营,两者并存。每当朝廷经费紧张了,朝野争议一番,过后,风景依旧,不堪入目。绿营是老样子,到了九十年代,勇营早就用洋枪了,但绿营却还是弓箭刀矛加土枪,别说抵御外侮,连土匪蟊贼都不怕他们。

绿营改造计划,是把绿营编成练军,逐渐学习使用洋枪。这个计划,只有直隶一省,有那么点意思。但之所以有那么点意思,主要是因为这个计划的起点,是编练八旗新军。早在1862年,清廷接受英国人的建议,在京营八旗中,挑选了120名官兵,聘了英国军官17人作为教练,训练八旗洋枪队。不久,八旗洋枪队扩编为将近500人。再后来,又增加了六七百的绿营兵,凑成1500人。后来,说是已经训练好的八旗兵,调回北京,然后再从北京调新人来训练。奕 把这个洋人教练的洋枪队,变成了八旗新军的教导队。但是到了曾国藩主掌直隶之时,这支洋枪队,却变成了直隶练军的种子队,没八旗兵什么事了。原因很简单,八旗兵懒惰成性,不肯好好学,谁也没办法把他们教出来。

曾国藩整顿直隶的绿营,用的方法是,从绿营里挑选士兵,挑出一个,原来的绿营兵额,就减少一个。挑选出来的绿营士兵,由湘军军官统带,平时练兵之人,就是战时指挥之人,如果绿营士兵受不了苦,可以走人,他另招新人。练到最后,绿营就都变成了练军,而这个练军,也就成了变相的湘军。1871年,李鸿章接任直隶总督,在他手上,直隶练军则淮军化,不仅继续贯彻兵将不分离的策略,而且进一步洋枪队化了。

那个时代,淮军代表着中国陆军现代化的顶峰。然而,淮军的现代化,在太平天国战争结束后,并没有与时俱进,跟着西方继续走。所谓的现代化,也就是停留在前装枪的时代,用洋操练兵,立正稍息,向前看齐,齐步走。打仗的时候,会排方阵,一齐放枪。所谓的洋操,基本上就是练兵不练官,军官没有多少洋化的影子,还是老样子。当然,这样的练兵不练官的状况,兵也练不好。当年一位英国军官访问中国,发现使用前装洋枪的淮军士兵,在用探条往枪管里装药时,每每把探条冲着自己的身体,显然这是一种危险动作,但是大家都浑然不觉。更可笑的是,放枪之时,士兵们并不看着枪筒指的方向,不懂瞄准。当然,前装洋枪时代,放的都是排枪,不瞄准,也没准能蒙上。对手不是英国人,而是比他们军事素质更差,装备更不好的长毛,或者比长毛档次还低的农民造反者,几排枪放过去,优势肯定是有的。但是,到了1870年代淮军普遍换了后膛枪,还是这样的状况,就令人匪夷所思了。后膛枪射速快,射程远,而且必须瞄准射击,才能发挥其威力。但是,士兵们依旧按照从前的习惯来使用。至于新式火炮,在洋枪队的洋人教练离开之后,淮军操炮的水平,一直限制在直接瞄准的程度上,无论火炮的射程多远,威力多大,都不懂间接射击。由于练兵不练官,军官比士兵还不懂枪械,没有威望,士兵们做战术动作,不听口令,甚至放枪也自己做主。临敌接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放枪再说,很快就将子弹打光。后膛枪又称快枪,这个快枪,到了中国士兵手里,变成了快速浪费子弹的枪。

1884年,由于中法战争爆发,军情紧急。朝廷让淮军改学当年公认的世界最优秀的德国陆军,于是中国驻德公使从德国招来一批陆军军官,到淮军做教练。但是德国教练跟淮军官佐根本无法协调,彼此冲突得厉害。李鸿章这才意识到练官的重要性,于是以此为契机,成立北洋武备学堂,挑选了一些德国军官做教官,开始培养军官。北洋武备学堂分为炮、步、骑和工程四科,从淮军中选调的学生,学制两年,从平民中招考者,学期五年。但是,武备学堂的毕业生,在淮军中根本不得重用,不仅换血谈不上,连起码的改善都做不到。中国的军队,习惯了从行伍里选拔军官,军校毕业生,顶多只能做教练。

到了1880年代,清朝的整军,整来整去,绿营和八旗没有任何改善,又不能裁撤。唯一的成绩,是直隶出现淮军化的练军。但是,到了这个时候,淮军也罢,湘军也罢,甚至练军也一样,都开始绿营化了。从前绿营的毛病,现在的勇营都有了,什么吃空饷,克扣军饷,世袭为兵,自成体系。曾经还有过一点朝气的淮军,此时已经暮气沉沉。传统的绿营,只重行伍,排斥武举出身的人,现在的勇营,则排斥军校学生。在高级军官看来,只有那些跟自己打过仗的部下,才可靠而且有用,军校出身的学生兵,都是花架子。所以,后来北洋武备的学生,倒是有很多很有出息的,都是在袁世凯新建陆军里才得以出人头地。北洋武备学堂,实际上是为北洋军准备了人才。

中国的军事改革,并没有摸到西方军队的门,所谓的改革,其实只体现在武器装备的改善上了。士兵的素质依然很低,整个社会,尤其是士大夫看不起军人,即使有了军校,有了军校生,在中国也形成不了西方那种军官团精神,因为,军官不被视为绅士,军校出身的人,也不被视为绅士。因此,进了军校的人,只要是有点文化,就会依旧坚持考科举。而军校的在校生如果考上了秀才,学校还会因此而挂牌表彰。当年北洋武备学生冯国璋考上了文秀才,居然惊动了李鸿章,夸赞不已。

所以,在当时的条件下,中国的军事变革,不会有太大的进步。不讲大的文化环境,也不讲官僚制的腐朽和内部倾轧,单讲兵制,这个机体上的烂疮不能挖掉,新式的勇营出现,也早晚会被感染,变成新的烂疮。现在看来,这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事情,成百万的绿营,每年耗费数千万两的饷银,毫无用处,但却无论如何都裁撤不掉。八旗兵裁不掉,还可以说是事关统治民族,特权不能丢,但是绿营地位很低,鸡肋都不如,为何也裁撤不了?一下子裁撤有困难,有风险,逐渐裁撤总是可以的,但就是没有人做这个事。朝廷,也是挨一日算一日。一直拖到清朝新政,才出台逐步裁撤办法,开始裁撤。只有一个理由,能解释这个现象,那就是尽管经过了太平天国战争的大乱,汉人士大夫也得以崛起,但整个清朝的统治机器锈蚀如旧,吏治的腐败,无能变本加厉。裁撤绿营,不仅涉及士兵,还涉及众多的军官,在一个王朝末世,砸人饭碗,是一件绝对不能做的事,所以,这事就这样耽搁下来了。如果当年清政府能早一点裁撤绿营,勇营的即使进步不大,也不会这么快就绿营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