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文化与汉文化有千年情结。越语中汉文化的影响首先是越南的姓氏,越南人大都有一个汉语化的姓再加上一个名。此外,越南人至今保持着过端午节、春节的习俗。图为河内街头的一家服装店门口挂着大红的灯笼,灯笼上写着“年年有余”的汉字。
越南能让人时加思考之处,或许就是其人文的呼应能力。笔者曾到越南从南到北走透透,对此深有体会。
越南民族祖先原是生活在红河中下游一带的雒越人,有很长时期处于口语社会。在文字上,因长期为中国藩属国,越南曾直接借用汉字。
因此,假如今天在河内现代闹市游览一圈后,再到市外西郊的文庙中去参观碑林,也许就会很惊异,原来今天街上罗马字母的“越南拼音”,竟也曾““寄生”在汉文字里。
不过,今天再要“汉文越读”,就得要有专门学者才能实现这种回溯了。日本借用汉字情况不同,日本至今仍保留部分汉字,用的时候还会在字旁注上日语音标。
长期成为中国藩属
其实越南不止“借用”汉字。2200年前秦始皇就在今天越南地区设置“象郡”,并派节度使管理。
其后越南虽脱离五代之南汉而自主,但之后的丁朝、前黎、李、陈、后黎以至末代的阮朝,仍为中国藩属。
越南不只长期沿用汉文,政治体制、学术思想、社会伦理、生活礼仪,都曾经汉化。汉字虽在1945年8月革命胜利后退出历史舞台,代之以拼音文,但东方精神价值,已润物无声地成为越南人文重要养分。
17世纪葡、西、法等传教士所创造的拼音字,无疑是一大进步。它不仅带来打字、电报和通讯等方面的便利,也大大有利于扫除文盲,普及教育。
实行文字拼音化之后,一经掌握字母,阅读与理解也较容易,只需四个月,就能扫除一个文盲。
不过,与其说那是一份外国礼物,倒不如说是社会本身作出选择。是越南从本身历史体验中,呼应了环境之需,作出功能性的选择。
因为人文知识的选取,必须依附着政治及社会伦理才具有其意义,更无法与其呼应性脱节。人类文化从没停止“借用、磨合与再创”之必然趋势,这种文化重构,在全球化成为热谈的今天,尤其有其解说空间。
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不仅是对世界的表述,而是对世界的重新创作。这种创作,比之“认同”,更注重于其实践性。
选择一个更好的世界就是去做更适当的实践选择。至少对人文社会知识而言,“知识”这一概念如今强调的不只是“如实反映”(reflection of),而是“有效呼应”(relevance to),在应付更新需要的同时,重新构建是应变之需,也是必然之势。
与当代环境相契合
其实一切应变都在于针对当代与环境的契机配合。
能作出适当配合,随后就靠社会发展的推进。今天越南所凸显的活力,很大因素是其人文具有更圆通的呼应性和多向性。
胡志明市把这些条件发挥得淋漓尽致自不必说,即便相对上较为保守的河内,也已看出迈向国际化的实力潜质。
放眼今天全球不同地域人文思维的猛烈相互冲击和个别文化存亡的焦虑里,也许,在理解文化重构之前,更应考量于当代格局。
有人曾作过一种三分框架,那就是:Eurasia(欧亚体), Pacificia(太平洋带)及Atlantia(大西洋区)。这种框架划分,除有政治及军事上的严格分析意义,其实也能用在经济与文化的关系上。
欧亚体我们应该不感陌生,欧洲殖民浪潮之后,何止中南半岛,东南亚人文的种种磨合及演变,其实就是例子。
今天,带着华人眼光去看越南,对它会同时感到熟悉与陌生,那只能说是越南透过其历史体验及相应于其需要而选择的结果。
今天越南,新建设多已能投入国际普遍性,但它仍不忘呈献法国漏斗咖啡。沉重的历史伤痛,能潇洒化为越南曲调里一种忧郁气质。原本糅合汉式与少数民族传统的越南美食,更在今天摩登市场中不断求变。
除在古老庙宇飞檐及碎瓷镶画里能嗅到一种久远东方气息,在处处待人接物的生活里,也能体会到古老东方的精神价值。
这些既成的存在,就是其适用的价值。或许磨合时不一定愉快,却是个必需过程。历史背景坎坷及人文演变复杂的越南,今天能稳步进入现代化经济起飞的轨道上,这点与世界呼应的能力,就已肯定越南人文,自有其圆通广纳的智慧。
越南的汉文化
评论
4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