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精准扶贫改变了漫灌式“扶”出了实效


新疆精准扶贫改变了漫灌式“扶”出了实效
 
李华新
 
   2014年,按2300元的标准进行建档立卡,新疆区扶贫对象还有70万户260万人,占全疆农村人口的20.7%。然而在种种不利情况下,10年来新疆区扶贫工作依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10年来贫困农牧民减少了150万人。”(《天山网》) 。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召开以来,新疆的扶贫工作正是在极具针对性的情况下分门别类地开展起来的。当“精准扶贫”这一概念在近时获得越来越多关注时,新疆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默默进行了很多年。
 
  扶贫需要资金的支持,来看看这样几组数字,进入21世纪后,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年—2010年)》(以下简称《纲要》),我区立足区情和区内贫困地区、群体的特殊状况,制定了“划分区域、分类扶持、整村推进、巩固提高、完善机制”的扶贫开发方针,10年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150多亿元。随着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以及自治区党委七届九次全委(扩大)会议的召开,新世纪第二个十年《纲要》的实施标志着新疆扶贫开发也随之跨上了新的历史起点。新疆扶贫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转入了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据统计,仅2011年,我区行业部门对贫困地区资金投入总量就达131亿元,实施了各类项目5512个。全区扶贫开发高位推动,以及各级党委政府确立精确目标也是一个有成效的工作方式。
 
迄今为止自治区已连续5年实施“民生建设年”工程。立足于这项工程,从2010年至2013年,仅4年时间,全区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就达到近78亿元,约占前10年投入总额的52%。
 
经过4年的努力,我区35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271元,达到5814元,年均增长17.95%;地区生产总值增加551亿元,达到1190亿元,年均增长23.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加62亿元,达到105亿元,年均增长35%,均高于全区平均增长幅度。
具有新疆特色的扶贫工作还体现在,产业化的扶贫。产业化扶贫是新疆扶贫工作的基本抓手。其中南疆的扶贫具有自己的特点,70%的资金用在产业发展项目上,以地毯编织业为例,南疆绝大部分的地毯手工作坊都是在政府资助下建立的。各地除大力引进、培育合适的扶贫龙头企业外,也在不断探索适合当地情况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及相应的金融支持手段。
 
库车县的村级发展互助资金项目,其资金由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计入互助社农户缴纳的入社费和社会各界捐赠的资金三部分组成,实行“贫困户管,贫困户用、贫困户收益,周转使用,滚动发展”的管理模式,破解单个贫困农户生产资金短缺的问题。
 
这样的一种扶贫方式也改变了扶贫工作由大水漫灌式的粗放扶贫向滴灌式的精确扶贫转变,倡导贫困户自主创业就业,社员内部自主管理,自我监督,截至目前已经脱贫贫困户14566人,这也就是现在的南疆的扶贫工作能够取得成效的一个具体例证。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