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


精准扶贫是为了精准脱贫
 
李华新
 
2014年,按2300元的标准进行建档立卡,新疆区扶贫对象还有70万户260万人,占全疆农村人口的20.7%。然而在种种不利情况下,10年来新疆区扶贫工作依然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这10年来贫困农牧民减少了150万人。”(《天山网》)
 
想想有一个时期,一些县级领导对于自己是贫困县的父母官,并非是感到不好意思,尤其是一些在当地为官的领导,对于自己的贫困地区并非是感到有什么不便,而是觉得顶着贫困的帽子并不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因为贫困并非是就是一件光彩的事情。反倒是贫困帽子底下,日子并不是那么难过。但是现在的脱贫和扶贫之间的关系,是你必须脱贫不再是贫困县和地区了。这对于一些地区和县的领导来说,自然是再也无法享受到贫困县的资助了。
 
而作为百姓来说,是否是贫困的地区,或是自己是否就是贫困户,那就不仅仅只是一种感觉了。因为贫困你会感到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因此,如何脱贫不再是贫困户,那就是一项必须改变的事情了。
 
那么如何已经脱贫,现在中央的则侧说的很明白,而且新疆自治区的党委政府对于限定时期内消除贫困,也已经是有了时间的限制,是不能让这些贫困继续存在的。
 
 要设定时间表,实现有序退出,既要防止拖延病,又要防止急躁症。要留出缓冲期,在一定时间内实行摘帽不摘政策。要实行严格评估,按照摘帽标准验收。要实行逐户销号,做到脱贫到人,脱没脱贫要同群众一起算账,要群众认账。
 
在新疆根据贫困乡村及贫困群众的致贫原因,进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制定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做到一户一策,确保有限的扶贫资金实现效益最大化,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2012年,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提出从最穷的人、最穷的村、最穷的乡开始扶贫,确定了“重点扶、扶重点”的扶贫总思路,对全县最贫困的加尕斯台乡的贫困户实行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做到一户一策,确保扶贫资金发挥作用最大化,阿布都外力就是这一帮扶措施的受益者。
 
缺少劳力的阿不都外力一家被确定走养殖的道路,村上利用扶贫资金为他购买了1头牛和10只羊。两年来,在阿不都外力的精心饲养下,现在一头牛已变成了4头牛,10只羊也繁殖了几十只羊。阿不都外力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年纯收入有2万多元,已经脱贫了。在扶贫项目的支持下,阿不都外力的红花亩产量也有原来的8公斤提高到32公斤。
 
如今阿不都外力所在的乡已有200多户贫困户摘掉贫困帽子,人均纯收入已由2010年的4000元增加到去年的近8000元。
此外像盖建大棚的一些农户,也是在原来的戈壁荒滩上实现了脱贫,距离阿克陶县城约10公里远的现代农业开发区,是一排排的蔬菜种植大棚,这个县用“十户联牧、百户联耕、千户输出、万人脱贫”的扶贫新思路,来帮助这些农牧民种植实现了脱贫,现在在蔬菜成熟季节,商贩会到地头来收购,每年都与经销商签订合同。目前,在这个基地种植大棚的100多贫困农牧民已经摘掉了“贫困帽子”。
 
而之所以这一工作有成效,有奇效,还是在于这个县为贫困户先是建档,然后是根据具体情况一户一策的办法。给予具体的扶持,除了资金之外,再就是种植技术的手把手的传授。
 
其实新疆的脱贫工作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变化,也完全是基于:要分类扶持贫困家庭: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
 
(济南 李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