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土文化与全球化文化日渐交融的氛围中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的90后、00后们,有多少人会稀罕我们这几代人瞎折腾出来的土鳖式的城镇呢?】
到西方发达国家观光游逛的中国人越来越多了,切身体验了西方城市风貌的国人,对本国城市建设及城市生存生活环境越来越不满了。其实,这种不满情绪更多也是感叹一下、发些牢骚而已。不过,很多中产阶层人士,已经开始思考这样一个日趋尖锐的问题:当下的及未来的中国人,到底应该生活在怎样的城市?我们今天的城市建设的缔造者们,是否考虑了子孙后代的诉求?
城镇化建设考虑子孙后代的感受和诉求了吗?
城镇化建设考虑子孙后代的感受和诉求了吗?
城镇化建设考虑子孙后代的感受和诉求了吗?
新一届执政集团把“加快城镇化建设”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发展策略,这无疑是一门难度极大的功课。不同地域、不同经济条件、不同自然环境、不同生产力水平的地区的城市化到底如何推进,本来是需要多方面知识有机融合的“混合型”建设问题,但在很多地方父母官及过渡追求经济效益的规划设计者看来,似乎只落在一个问题上:有木有钱,钱从哪来?如果有钱,咋整都行。这是一种愧对子孙后代的态度,也是一种文化贫瘠的悲哀!
我曾经这样严肃地告诉很多城市建设的策划者、投资者、规划者及建设者:很多发达国家的城市够美丽、够功能齐备、够服务到位了吧,但越来越多的人要到郊区、到乡下去生活;而中国过去二三十年大规模的粗制滥造的造城运动,浪费巨大资源,制造了大规模的功能不全、配套缺失、材料低劣、空间憋屈的垃圾城镇,未来会有多少人安心于城市生活呢? 在我看来,再过二十来年,中国很可能面临的是一场大规模的拆城运动!在全球化文化氛围中渐渐成长起来的中国的90后、00后们,有多少人会稀罕我们这几代人瞎折腾出来的土鳖式的城镇呢?城镇化建设考虑子孙后代的感受和诉求了吗?
有以下若干不容忽视的要素,是城市(镇)建设的怂恿者、规划者、建设者们需要统筹考量的:
城市(镇)的:
最佳人口规模承载及生产力水平、
居民有效生活半径及可配置享用的资源结构、
本土历史特征及文化定位、
空间商业环境及人流物流特征、
综合建设的立体概念及平面布局、
存在发展的价值、最佳空间规模及人性化的发展愿景、
生存生活环境及建筑风格、
管控运营机制及效率、
产业形态、结构及就业特征,等等。
对以上要素如果没有综合考量,怎能打造出经得起历史考验的城镇,怎能让子孙后代为我们点赞?!
城镇化建设考虑子孙后代的感受和诉求了吗?
城镇化建设考虑子孙后代的感受和诉求了吗?
近几年来,既具有国际化视野又熟络中国文化的城市建设的策划、运筹、规划及设计人才日益增多,但是:能够把资源结构、文化底蕴、产业形态、管控运营、配套服务、生态循环等功能性要素与视觉空间、建筑风格、绿化环境等表象有机恰当地结合起来的复合型人才及团队,还很有限。城镇化建设考虑子孙后代的感受和诉求了吗?
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规律及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与四大要素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互助推动、渐进发展:
与区域社会群体文明进步程度及历史文化元素息息相关;
与区域居民生产力水平及支撑城市化愿景要素息息相关;
与城市自然地理空间及营商发展环境息息相关;
与国家法治化水准及国家治理机制息息相关。
总之,我们的城市缔造者们,的确需要按此思路来思考:中国城镇化建设到底应该走怎样的路子、把控怎样的节奏、制定怎样的法律,中国的子孙后代应该生活在怎样的城市环境?!(根据2013年10月在哈佛大学一个座谈会发言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