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实际积累的财富的总量,从它的数量来看,同它所属的社会的生产力比较,不管这种社会的文明程度如何,是完全微不足道的,甚至只是同这个社会的仅仅几年的实际消费来比较。立法者和政治经济学家的主要注意力应该放在生产力以及它们未来的自由发展方面,而不应该像以前那样,放在那种引人注目的单纯的积累的财富方面。”[1]
马克思关于财富积累与发展生产力之间关系的论述,对于当前我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根据马克思论述,财富的积累仅仅表现为社会产品物化形态或货币化形态的增加,这种增加与发展生产力相比较是微不足道的。笔者认为,这个论述包含以下几点含义:第一、在一段时期内,财富的增加只是静态的,其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生产力条件下可支配的生产要素如劳动、资源、生产设备、生产条件等方面组合所能创造出的价值或产品数量,这种数量的增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生产力的进步程度以及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的丰富程度。就生产力而言,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动态的,因此,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可以突破一定时间内生产要素的存量约束,通过技术进步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第二、财富的积累受一定时期内社会生产的规模以及市场需求的约束,而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技术改进的方式提高社会产出规模,另一方面生产力发展会对新兴行业产生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使社会生产突破现有的社会需求限界,而得到不断扩张。就此而言,发展生产力与追求财富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这就要求克服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盲目“拜金”现象,增加科技、教育投入,通过发展生产力的方式,推动社会、经济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但在这里,应该立即想到机器的不断改良所引起的节约,也就是:1.机器的材料改良了,例如铁代替了木材;2.由于机器制造的改良,机器便宜了;这样,不变资本固定部分的价值虽然随着大规模劳动的发展而不断增加,但远不是按相同的程度增加;3.那种使现有机器的使用更便宜和更有效的特殊改良,例如蒸汽锅炉的改良等;4.由于机器的改良,废料减少了。凡是使机器从而全部固定资本在一定生产期间内的损耗减少的事情,不仅会使单个商品变得使宜,而且会使这个期间内相应的资本支出减少。”[2]
马克思关于技术进步对于企业以及市场影响的论述提示我们,当前企业降低成本的主要着力点在于通过技术改造来降低成本,而不是通过实行廉价的工资制度来降低成本。与此同时,社会生产要实现向市场提供诸多价廉物美商品的目的,关键举措也在于技术进步。就此而言,技术进步对企业发展意义重大,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意义重大。当前,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要防止企业偏重于规模扩张而轻视技术改造的现象,通过企业的不断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经济结构调整。
1.科技进步与节俭
“享受到科学技术发明成果并且给予发明者丰厚奖励的经济社会B,如何可能超过更为节俭并为将来而进行投资但在技术上不那么先进的A。”[3]
萨缪尔森关于科技进步与节俭对于经济发展影响程度不同的论述,提示我们,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实现跨越式赶超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最前沿的高科技产业,而不在于实现GDP总量的扩张。因此,当前提高科技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创新,是提高我国科研水平和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2.发明产生的节约
“关于发明而产生的节约。”[4]
马克思认为,发明可以起到节约原村料等成本的作用。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的背景下,只有通过科技进步、鼓励发明、创造的方式,才能使我国经济突破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新兴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
3.推动经济发展的内因及外因
“大多数经济学家都相信,是内因和外因的结合推动了经济周期。推动投资的外因有重大创新、人口增长、商业信心的波动等因素。此外,还有一个引致因素。”[5]
从影响经济周期的主要因素来看,笔者认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在于重大创新,而重大创新递减效应以及新旧创新之间的时间间隔,都会导致经济大周期波动。就小周期波动而言,收入分配政策、人口增长、货币供给、消费周期、信心周期、政治周期等因素都会对经济短周期波动产生影响。有鉴于此,从长周期来看,当前应该通过不断创新的手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提高和发展,这就要求大力发展教育,增加科技投入。就短周期而言,当前应通过一定的外部政策如人口政策、恰当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使经济在大周期内平稳运行,尽量减少经济波动的幅度。
1.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来源
“即使资本额相等,利润率在这里也不等,因为在剩余价值率相等时,由于所推动的活劳动量不等,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等,因而利润也就不等。如果一个生产部门的技术条件和另一部门相同,但前者所使用的不变资本的要素的价值大于或小于后者,实际上也会产生相同的结果。”[6]
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是剩余价值的来源,体现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主要表现在新兴产业中体现复杂劳动内含的高新技术在企业利润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大。高新技术产业利润率高于传统的重化工业,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马克思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它提示我们,当前应该通过增加教育投入、科技投入的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2.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和不变资本的相对增加,如上所说,只是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另一种表现。”[7]
 笔者认为,马克思这个论述比较适用于重化工业发展阶段。在科技占主导地位的新兴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如果表现在更高层次的高科技产品上面,则不一定是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和不变资本的相对增加。此点,对于现代经济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在资源等生产要素日渐枯竭的背景下,当前应该通过增加技术、高素质劳动投入的方式,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延续和提高;二是通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使生产与消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最终服务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加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目的。
3.专业分工的重要性
“专业化、交换与分工。专业化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能力上的差别。专业化使职能简单化成为可能,而职能的简化又为机械化和使用节约劳动的资本铺平了道路。”[8]
虽然专业化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能力上的差别,但这种差别有先天和后天之别。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尽量通过教育的方式缩小人们之间后天能力的差别,提高个人的专业化水平,进而实现经济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1.供求规律对价格的影响
“如果对这种商品来说,需求超过了供给,那么,在一定限度内,一个卖者就会比另一个买者出更高的价钱,这样就使这种商品对全体买者来说昂贵起来,提高到市场价值以上;另一方面,卖者却会共同努力,力图按照高昂的市场价格来出售。相反,如果供给超过了需求,那么,一个人开始廉价抛售,其他的人不得不跟着干,而买者却会共同努力,力图把市场价格压到尽量低于市场价值。只有每个人通过共同努力,比没有共同努力可以得到更多好处。其次,如果一个人用较便宜的费用进行生产,用低于现有市场价格或市场价值出售商品的办法,能售出更多的商品,在市场上夺取一个更大的地盘,他就会这样去做。并且开始起这样的作用,即逐渐迫使别人也采用更便宜的生产方法,把社会必要劳动减少到新的更低的标准。如果一方占了优势,每一个属于这一方的人就都会得到好处,好像他们实现了一种共同的垄断一样。如果一方面处于劣势,每个人就可各自努力去取得优势。”[9]
马克思关于市场供求规律对价格影响的论述,对当前经济发展存在较强的借鉴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马克思关于价格是供求关系共同发生作用结果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通过价格的变动可以对市场供求产生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因此,为了发挥价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供求的调节作用,就必须实行市场化的商品定价机制,实行公平的价格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减少价格保护;第二、商品价格变动与供给成反比、与需求成正比的论述,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就必须通过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方式,向社会提供更多的“价廉物美”商品,使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相适应。为了达到提高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目的,就需要政府通过加强教育投入、加强科研投入的方式,为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
2.劳动生产力提高促进企业发展
“第三;如果生产价格由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而降低。因而出售价格也降低,那么,需求往往会比供给增加得更快,市场价格也会随着需求的增加而提高,以致出售价格会提供大于平均利润的利润。”[10]
马克思的论述进一步指出了劳动生产力在企业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虽然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会降低商品价格,但商品价格降低会导致更大的需求,在需求对价格弹性较大的背景下,一些采用先进劳动生产率的企业就会获得超额利润。有鉴于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在企业竞争中可以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其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当前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在于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技术含量。


[1]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357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95 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53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4]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118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5]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319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6]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16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 2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8]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2版), 92 页,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
[9]马克思:《资本论》,, 2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10]马克思:《资本论》,, 3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