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2015年第三季度新闻发布会上透露,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全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的备案工作已完成。他同时透露,人社部正会同有关部门在加强养老保险顶层设计的基础上,研究制定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等方面的具体方案和措施。
应当说,在改革的大趋势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正在积极、稳妥、有序地向前推进,各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特别是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的并轨工作,已在各地全面推开,各项基础工作正在全面实施。但是,由于长期积累下来的矛盾以及各地经济发展状况存在差距,加上近年来地方财政大肆负债,养老保险制度在改革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就眼前的工作来说,可能会出现三种“空头”。
首先是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的并轨会不会出现“空头”现象。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收入,无论是退休前后,都是由财政统包,且退休后与退休前收入基本相同。相反,企业却是退休前后相差很大。这就造成了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在待遇上的巨大差别,形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
随着机关事业单位也推行养老保险制度,两者之间的收入差距,就成了改革的最大难点。按照目前各地推出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意见,政府基本保障金、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是稳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的主要保障措施。而这些保障措施的推出,加上过渡期的设立,也基本能够满足维持现有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待遇不降低的要求。关键在于,如何缩小与企业人员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并轨。而要做到这一点,毫无疑问应当通过测算,建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增长速度快、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收入增长慢的机制。如何做好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思想工作,是此项改革非常重要的方面。不然,改革会引发许多新的矛盾,形成并轨“空头”的局面。
第二个可能出现“空头”现象的,就是机关事业单位的缴费。虽然按照理论测算,机关事业单位都有比较明确的养老保险基金缴费标准,也都落实到了每名职工的头上。问题在于,由于在经历了前十多年的盲目扩张、负债建设之后,绝大多数地方的财政都已经相当困难,保运转都压力很大,是否能够及时足额地将资金缴到养老保险基金账户上,是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缴足,就极有可能形成机关事业单位职工账户上出现“空头”的现象。即使不会影响职工退休后的收入发放,但从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和发放的要求来看,是不符合规定的,是会留下风险隐患的。
也正是因为养老保险基金在政府这个层面会出现缴费“空头”的现象,因此,带来的第三个问题,就是养老保险基金投资股市“空头”的现象。据人社部发布的《2014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年基本养老保险金收入27620亿元,支出23326亿元,年末累计结存35645亿元。扣除预留支付资金等,预计可用于投资的结余在2万亿左右。按照养老保险基金投资管理办法规定的可投资股市的比重不超过30%,那可用于投资到股市的资金将高达6000亿元。因此,对股市来说,是非常可观的一笔资金。
但是,如果考虑财政可能缺位的那一块资金,以及很多地方可能存在的欠缴资金,2万亿是否可靠,也是一个问题。那么,所谓的6000亿投资股市,也就只是理论上的数据了。因此,对广大投资者来说,不要抱期望太高。更何况,养老保险基金是职工的“保命钱”,不可能立即全部投放到股市上的。养老保险基金地股市的作用,更多的应当体现在心理上、信心上,而不是资金上。
总之,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步伐在加快,但是,怎样才能实现改革的效率最大化呢,既要靠制度设计,也要靠措施扎实,同时还要靠加强监督。就象财政资金可能成“空头”的问题,就必须通过检查监督确保资金全额到位,避免留下支付风险,避免对投资者产生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