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职高和技校三类职教应交由大企业举办


 柴福洪

技校和中职、职高三类职教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劳动工人,生产一线的劳动工人的态度、技术与技能决定中国产品的质量,现在的职业教育因为是教育部门和政府举办主管,所以才衍生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教产融合”、“学徒制”、“零距离”等多种职教名词,职教做起来非常困难,企业不卖帐,学校一头热。

因此,建议国家出台技校和中职、职高三类职教,委托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举办,不论是国有或民有的“三类职教”,全部委托企业办学。按企业的产品或生产需要培养生产一线的劳动工人的技术与技能,国家按标准,对学校实际招生数拨款,实行国家免费培状生产一线的劳动技术工人,既解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矛盾,又不增加企业办学的财务负担。

边远没有大企业的县市和经济欠发达地区,可以由地市级政府牵头,直接、对口委托发达地区企业举办,异地招生,异地培养、回生源地就业。毕业生仍然实行双向选择,不搞包分配。

什么企业可以举办“三类”职业教育,需要规范,大企业或企业集团都应有自己的职业教育机构,为补充、储备企业生产一线劳动工人培养适用人才,也为解决企业招工难的问题。

2012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分别比上一年下降了345万、244万、371万。这标志着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新趋势的开端,并且这一趋势在今后二十年中还将加速推进,对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带来深远影响。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在下降,未来劳动力补充困难局面很快就会出现,现在是说劳动力供给结构矛盾,要不了几年就是劳动力绝对量供给不足了。为保证我国大企业或企业集团生产一线劳动工人供给得到基本满足,必须走企业办职教这条路。

大企业或企业集团办职教,不应给企业增加财务负担,日常办学经费由国家财政负责,原有学校投资实行划拨,增加学校投资者占有企业股份(无决策权,但可视同可分红的优先股),新增投资由企业教育经费解决(或通过分红、股权红利积累解决),国家适当补贴(计入国有投资股份额)。

学校经费与企业财务分开,财政直接对学校拨款,学校校长必须是外聘的教育专家担任(教育厅、局可推荐人选),企业的技术专家只能任副校级干部和中层干部。学校业务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学校行政由企业领导,党务由企业相当级别的党委或当地党委主管。

技校和中职、职高三类职教交由大企业或企业集团举办,能够解决目前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理顺三类职教上下左右的关系,落实技校和中职、职高三类职教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并通过企业举办,业务归口到教育部门统一管理职教育的目的,且对一线劳动者实行学徒制。

在实践取得经验后,还可以试行非重点、相对落后高职院校归大企业管理,尤其是专业特色不明显的高职院校,让其直接进入学徒制行列,提高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我国的国民教育大量政策调整走的是支持重点学校发展,做锦上添花的好事,现在要转变为扶落后,做大多数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工程。技校和中职、职高三类职教交由大企业举办,是教育政策调整转向提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方式转向提升的得力措施。

 

                                                         20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