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在移动互联网即时通讯领域的攻城拔寨,让任何竞争对手都不寒而栗。特别当微信从订阅号,服务号延伸推出企业号后,BAT巨头的野心从消费端(C端)延伸到企业端(B端)昭然若现。在大多数业界人看来,BAT所触及的领域是佛挡杀佛,魔挡杀魔;普通初创公司根本无力与之抗衡。但在Imo易睦网络总裁(原微软Skype大中华区总经理)刘轩铭看来,微信没有能力连接以工作为场景的企业信息化生态体系。对了,忘了说一句,刘轩铭刚刚加入的这家国内的公司imo,是一家已经在企业沟通协同领域深耕八年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而本文就是丁哥对刘轩铭的独家采访后整理而成!
微信的企业互联网之殤
微信为什么解决不了企业互联网问题,这是因为他根本的娱乐属性决定的。从产品层面上,微信是一个移动产品,但工作却主要以PC为主场景。
其次微信是以人为中心,比如拉个群,就按照人头,一把就把人拉进来了,呼啦啦的很热闹。但群讨论没有主题而且参杂语音,这样的沟通反而降低效率,而工作沟通是以事为中心的。微信在企业互联网的困境就是他不可能同时满足娱乐和工作的两重需求,所以用户需要一个纯粹以工作内容为主的独立沟通工具和平台。
在刘轩铭眼中,提供免费服务的微信并不符合企业的内化需求。企业更愿意付费去获得安全、有承诺的服务。微信在安全性、私密性和质量保障上都会让企业为之却步。
从用户角度来讲,很多人微信不愿意加老板甚至同事,不希望个人生活和工作混在一起。这样的一个细分需求,使得在企业服务市场,有很大的机会把工作场景与平时的社交场景分离出来,独立提供更加契合市场需求的服务。
最新企业互联网大趋势
作为Skype大中华区的老大,刘轩铭是怎么看企业互联网大趋势的呢?
从B端需求往C端需求的转型。简单来说,以前B服务就是把适合解决企业管理问题的解决方案通过销售推给公司的决策层,再由决策层单向推广给员工。但最近的趋势是,软件必须更直接地贴近用户(员工)需求。2014 下半年,通过对 C 端的影响来推进企业解决方案成为一种趋势,“苹果和 IBM 的结合就证实了这个趋势,现在企业已经意识到用户的体验会对企业产生影响。同样,拥有3.5亿全球月活用户的Skype,这个C端品牌近期推出了Skype for Business以取代微软原有的企业解决方案Lync“。所以产品必须要符合员工的习惯,而不仅仅是企业的管理喜好。
2. 企业内部信息化与外部互联网的融合。美国最近极其火热,融资总额超过1亿美金的Slack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Slack跟刘轩铭刚加入的imo一样都是以最关键的沟通(IM)为基础,为企业员工的所有工作打造统一入口,从这个入口进去完成所有工作相关的事情,同时又连接外部互联网的主流应用及服务,即为企业提供沟通协同工作平台。
而在中国,刘轩铭和imo创始人乔月猛都认为虽然微信和QQ都很强势,但在细分市场依旧有很大机会。所以IM+社交变成了腾讯,IM+游戏语音变成了YY,IM+陌生人交友变成了陌陌,成就了三家上市公司。因此在中国做企业方案,即时沟通必须是底层的基础需求。IM+工作场景,将有机会成就另外一家伟大的上市公司,这是刘轩铭所坚信的,也是他坚定的加入imo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从imo服务的近百万企业用户的部分数据来看,工作IM软件的活跃度和粘性远高于生活类IM软件。平均一个用户每天使用imo 9小时以上,平均发36条消息。这些数据都让刘轩铭和乔月猛兴奋。这也是刘轩铭从全球市值第二的巨头微软离职,转而加入imo这样一家处在成长期的公司的另一个原因。
从平台到生态
在战略上,imo的方向已经很清楚了。首先是移动化,刘轩铭告诉我,未来看得到的很多年内PC仍将是核心的工作工具,但移动化的时时在线大大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所以必然要打造的是移动和PC跨屏的解决方案。丁哥自己的理解是,移动就像一个人体器官,它能随时随地提升你的工作效率,而PC是工作处理的心脏,因此如何平衡好移动和PC就是其中最关键的部分。
对于企业来讲,有集成的需求,因为企业不希望员工东一个软件,西一个系统的用。imo在初期很好的满足了这个需求,可以一键登录,兼容企业的各种财务和CRM软件,无需多次登录。而刘轩铭认为,这还远远不够,imo必须在沟通的基础之上,打造一个平台。实际上国外也在变,比如Slack搭建一个单点登录系统,可以把其他非自有开发的应用连接起来,imo做平台也叫连接一切,通过一个点来覆盖你工作场景中的一切需要调用的资源,也就是说既能帮助用户更高效的完成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还能融入企业级的社交化。这个社交不是狭义的聊天或者沟通,而是指企业的员工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的信息,人和信息是一个整体,与别的整体发生交互,并且是网状、多点的交互,这就是企业社交化。已经不再是以前的那种简单的信息接收、分发模式了。
而平台过后,就是生态。imo希望能在工作场景中,衍生出一切企业需要的增值服务。打个简单的比方,imo以后就类似是淘宝,而这些服务就好像C店。只不过服务的对象是企业和员工,服务的场景是工作。imo最终是要成为一个生态体系!这恐怕是刘轩铭加入后未来最大的挑战。但一旦做成,企业的所有需求都如一个生态体系中的水电煤一样进行提供和服务,那这也将是一个千亿美金级别的上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