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QE核弹的真正意义在此


欧洲央行终于放大招了,上周的万亿欧元QE登场:从20153月份开始,每个月购买500亿欧元债券,购债时间至少持续一年,也可能持续至2016年底,算了下,这次QE规模至少为6000亿欧元,最高可达1.1万亿欧元。

 

不得不说,欧央行的这个举动也许是好的,也的确受到不少人认可,但可惜了,放到欧元区这样的机制下,也许就悲剧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这次为什么搞出这么大的欧元核弹呢,无非是考虑通缩的问题:欧元区通胀率从2009年以来第一次跌到负值了。都是负值了,欧元区彻底陷入了技术性通缩的境地,而通缩对经济来说是非常可怕的。欧央行肯定是逼不得已,在一系列“类宽松”措施都无效之后,全面QE就来了。

 

从这个出发点来看,这个QE核弹对欧洲经济来说,真能拯救么?

 

没这么简单。

 

首先,你想想,从欧洲方面来说,宽松的直接成因是央行对于债务的购买,但是从欧洲的政府债务评级角度来说,显然是不一样的。美国当年的QE在于其购入了非常安全的美债,但是欧元区近二十个主权国家,从谁的手里购债?最需要宽松的市场危险性最大,比如希腊、荷兰,而最安全的债务所有国反而最不需要宽松支持。说到底,这样的宽松势必只能是集中在德国、法国、意大利,对于边缘地区的覆盖只能用浸润来形容。

 

即便是确实形成了购债局面实际影响恐怕也非常有限。原因很简单,目前,全球外汇储备共约12万亿美元,约四分之一为欧元。而在这些欧元外储之中,又约二分之一为政府债券,即规模约1.5万亿美元。说这么多,就是想说明一个问题——如果欧洲启动购债计划,那么意味着,买卖欧元主权债券成了一些央行之间的交易,局限在公共部门,并未进入私人部门金融领域。

 

其次,一个重要的问题在于,政府性质的宽松,对于公众的消费意愿和企业的投资扩张而言能否起到实质性的助推?这是个问题,因为很简单,日本作为全球最资深的零通胀国家已经在通缩的门槛上挣扎了十数年,这种模式之下,欧洲的宽松是否就能够起到比安倍经济学更加有效的作用?这并不一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欧洲央行如果无法在财政政策上进行有力的配合,那么仅仅是通过释放宽松,是无法有力的支撑企业和消费的扩张的。而中美日在类似的问题上,一个显著的优势是其单一的主权结构。欧洲错综复杂的内部关系,导致了统一的财政政策是不可行的,这是欧元区最致命的一个硬伤。这种模式意味着欧洲央行只能通过货币政策残疾的对于经济进行调控。但是我们换个角度来想,这种联邦性质的政府职能不全,实际上也就是给了中国一路一带政策的推进,一个非常有力的方向。

 

所以,就算欧央行宽松力度再升级,也是残疾的,依旧无法有效刺激实体经济,走出通缩和失业的泥潭也难。

 

有意义的是,这个欧洲央行的QE核弹,倒是能大大影响到我们的央行操作。对咱中国人来说,以下的这个内容会更有价值。

 

从资本流动看,欧洲的QE核弹不会引起大规模资本流入中国。欧洲搞QE了,自然外部流动性更宽松,大量的钱会通过套利进入中国,但在美元这么强势,美联储甚至还要加息,这种背景下,人民币的外汇占款部分几乎是增加不起来的,要不低增长,甚至出现几个月前的负增长。

 

央行肯定会弄出不少MLFPSL这种短期的定向调控来弥补这个问题,为了稳增长嘛。最近的MLF续作和15周不操作之后逆回购的重启,能看得出央行在节前的态度明显,就是要资金面相对宽松,央行的一切目的,就是利率能继续向下。

 

这次欧洲的QE宽松出来之后,加上人民币汇率趋稳以及股市杠杆也被控制之后,央行想宽松的后顾之忧越来越少。我相信,新一轮的宽松越来越近了。当然了,短期还是先出小招的可能性更大,你看现在有MLF有逆回购了,再接下来,PSL就可能要来了。如果到时候PSL出来了,那降息或者降准这种大招,估计真的马上就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