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下的产品制造


克鲁格曼在谈及国际贸易时,论及规模经济、历史因素决定一国的生产模式并使之持续下去,即使这些国家已经不再拥有比较优势。比如瑞士的手表行业,虽然泰国的具有潜在的低成本但因为面临初始的高生产投入而不可行。究其手表行业,我们发现香港在此领域也能占有一席之地并且发展态势并无多少逊色之处。

如果再比较瑞士和香港在手表行业的生产成本,就会发现确实能生产出更为廉价的手表。为什么设想中的泰国不能成市而香港可以呢?

从两地本身的经济结构分析,泰国缺乏相应的专业化外围产品或者相似水平和复杂程度的工艺,因此存在高于瑞士规模生产的入局成本;香港则与此不同,高精尖工艺存在一定基础,转入手表行业的入局成本则相对较低。因此,并非从头起步、缺乏规模都会面临高初始投入,这不仅仅单从一款产品看起。

当然,人们也依旧会有同样的疑惑,就是香港即使加入手表行业,从整类高精尖产品来看也已不再具有比较优势?转入手表行业是不是重新实现比较优势的一种行为呢?在发展过程中,很长时间无法树立起香港独有的品牌且工艺也不能追求新颖,规模经济走向成熟自然不能缺乏品牌的带动,当然这不一定就是知名品牌,从这一点看,香港在制表行业上并非推翻了瑞士的比较优势,但是产品能够占据一定的市场并且实现本地自己可以制造廉价精良的手表就是摆脱了对瑞士手表进口的依赖。

再则,谈及国际贸易总要与地缘经济相关联,香港毗邻正在走向开放的市场经济的大陆,与之相比较,香港的初始入局成本自然低,而且香港的转口贸易也带来了知识、技术和信息的分享,这也为香港能够转入手表制造行业提供了条件。若非如此,世界上将会只有瑞士生产的手表。因此,一地产品的格局并非需要在具有一定生产历史且形成规模经济的地区失去比较优势的基础上才能形成。

工业幼稚论,认为在一国需要发展某一行业、制造某一产品的初始时期需要建立贸易壁垒,保护本国产业、产品的发展。但以大陆受到诸多保护的行业来看,以形成国内垄断的行业见长,造就了一批效率低下、服务质量欠佳的企业。为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并应对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上世纪末又对这样的企业进行改革。

在入局成本过高的行业进行投资其实是对资源的浪费,在缺乏地缘经济基础的条件下进行这类投资更是如此。因此,在克鲁格曼的假设条件下,泰国不应该投资于手表制造行业;而中国到现在依然在飞机制造行业无法成形,也着实印证了上述论点。如果中国在飞机制造相关联的各种技术领域能够产生具有良好市场格局的产品,但依然不转入飞机制造行业就不合时宜了。

又根据克鲁格曼的研究,消费者一般消费本国生产的产品,保护一些行业不是可以丰富本国的产品、繁荣本国的市场吗?表象上确实如此,但是收入效应和贸易引发的福利改善就会使之失去意义。当然,收入分配是整个问题的关键,如果居民在上述假设下收入不能提高、物价过高则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也是规模经济导致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