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 四大史前远古文明之谜


  

人类 四大史前远古文明之谜

(迪心)  中国作家网

     1、瀛洲,即东胜神洲

  远在6650万年前,东胜神州被亚洲版块挤压,逐渐向太平洋漂移。那个时期,海南岛和台湾岛均和大陆相连,而日本陆地还在海平面之下。这块东胜神洲大陆后来被称中原人称为瀛洲,西方人称之为姆大陆。这片大陆上没有太高的高山,却是海侵沟谷纵横,经常被海啸和飓风卷袭,生存条件十分艰辛。在大陆的中部是一望无际的绿草平原和低缓的丘陵,土壤肥沃,溪流潺潺,终年植物繁茂,虫鱼繁多。亚洲大陆与瀛洲大陆虽然逐渐分离,但还是相连在一起的。即便分离,相隔的海岸距离也不远,人类可以坐木筏往来。

  远在大洪水来临之前的数千万年中,神龙族嫡系分支首领黎母,就带领神龙族分支群经由昆仑山东南林谷,沿着东南陆地,经过现在的台湾岛或海南一带,到达逐渐被欧亚大陆板块和印度板块挤压出去的东胜神州。

  黎母,传说这一代首领女娲生育黎母的时候,生下来是一个卵形胞胎。女娲将其置于巨石之上,被雷电劈裂,跳出一个黑而青黄色面容的小女孩,女娲便给她取名为黎女。黎女长大后酷似女娲一样聪慧,女娲便让女儿携带部分族人前往东南方。黎女到达海南一带后,便和部族中一位勇敢男子结婚,生儿育女,大家便叫黎女为黎母。

  黎母带领的一部分族人经历数万年的艰难跋涉,终于到达了瀛洲大陆腹地,黎母便在这里建立起了美丽的家园。这里居然没有恐龙出没,这是十分奇妙的事情。而另一些族人则留在了海南、台湾和南亚一带。与南亚一带居住的英巴人和矮人族混血杂居,后来演化成为百越族和南洋人。

  南洋人曾经一度发展,在南洋利莫里亚大陆上迅速繁衍生息。大洪水灾难这些人也未能幸免,然而幸存者却较多,这是因为这里远离大洪水灾难爆发点-墨西哥湾。大洪水灾难之后,这些人在利莫里亚大陆上建立了繁荣强大的利莫里亚文明。利莫里亚大陆范围涵盖现在的印度洋、澳大利亚和南洋群岛。利莫里亚大陆、瀛洲大陆、大西洲均在15000-12000年前同一时期沉陷毁灭。

  黎母把瀛洲这片土地取名为“日甸”。日,古汉语读“er”,现代中原许多地方民间也保留着这个古音。日,即代表太阳之意,也代表是神的儿女的意思。神龙之子就是“日”,神龙指的就是女娲和伏羲。“日甸”,即读“Er-dian”,即太阳之甸,也包含“伊甸”的含义。

  这片大陆可以说是一片净土。人类在这里获得迅猛发展,人口迅速增多,部族分化散布整个大陆。当时间临近6650万年前的时候,瀛洲大陆人类已经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率先发现燧石取火,并发现铜矿和锡矿,正当文明日新月异的时刻,6650万年前巨大的大洪水灾难降临。这个文明被彻底摧毁,只有在瀛洲大陆的南部地区,远离北半球的高地,幸存者寥寥无几。

  (1)太昊伏羲。6650万年前大灾难之后,大约6000万年前中原人发明了燧石取火,进入燧皇时期,燧皇仍被称为伏羲。女娲、伏羲是部族首领专用称号。

  大约5500万年前-5000万年前,昆仑山燧皇首领伏羲发明了二进制,演绎八卦,而女娲的绳结文字也获得完善和发展,人类进入原始文明时期。此时伏羲的地位越来越高,昆仑人称伏羲为太昊伏羲,即太阳神的意思。

  太昊伏羲生有五个子女,分别被封为五帝: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和黄帝。太昊伏羲和女娲早年养育有四个子女。长沙楚帛书云:“长曰青榦,二曰朱四单,三曰白大橪,四曰□墨榦(□缺失)。”这种情况不见于史书的历史文物记录。后来太昊伏羲赐“羲”为儿子的姓,而赐“和”为女儿的姓。太昊伏羲与另一妻子生有一子,赐名羲伯;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则是女娲所生。

  和宓是太昊伏羲与女娲后来生的小女儿,封于洛水,与河伯冯夷结为夫妻,夫妇不幸溺水夭亡,终究未能建立国家。

  长子羲伯,封为黄帝,派往中原,到达了今天的河南一带,后来建立羲国,统治中原大地。后来,太昊伏羲也经由昆仑山甘肃一带,来到羲国都城密,即现在中国河南密县,并在这里设置了伏羲八卦台。太昊伏羲也终老于此。

  羲仲,既是青榦,封为青帝,奉命前往遥远的东方旸谷,即后来所称之瀛洲,即“姆大陆”,建立了羲和国。后来的帝俊,既是羲仲后裔的女儿羲和公主的丈夫,建立了“十日国”,自称“天帝”,这是后话。

  羲叔,即朱四单或朱单,封为赤帝,奉命带领部族前往南方,建立南交国。赤帝又称炎帝,后来的神农炎帝既是羲叔的后裔。

  和仲,即白大橪或白橪,是伏羲的女儿姓,封为白帝,奉命前往西方,达于昧谷,建立希腊国。丢卡利翁和皮拉夫妇也在这支部族之中。

  和叔,即墨榦,伏羲的女儿姓,封为黑帝,奉命带领部族前往北方,定都幽都,建立肃慎国。

  自此昆仑山人类进入“五帝”时期。这一时期自5000年前至西元前12000年。五帝的故事中,白帝已经在“希腊神记”中阐述,这里先讲青帝、黑帝、赤帝、黄帝将在“伏羲神记”中详述。

  青帝羲仲奉命离开昆仑山前往瀛洲。从昆仑到瀛洲数万里之遥,从5000万年前开始一路迁徙,一路繁衍,历经千难万险,大约4万年前来到瀛洲大陆。

  5000万年前的地球地理风貌整体上还是一个盘古大陆,只是被海洋或河流分割成几大块,相互之间仍旧可以自由往来。大灾难过后,地球温度升高,气候变得潮湿和温暖;蕨类植物大量灭绝,被子植物开始繁衍;幸存的恐龙苟延残喘了数十万年后,不堪高温而相继灭绝;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大量大面积繁衍开去。

  瀛洲大陆与欧亚大陆相连的地区为台湾地区。远古的台湾地区是一个海侵地区,经常随着地质运动和海洋的扩张,该地区时升时降。该地区海侵现象早在6亿年前就已经开始,直到1.92亿年前的“燕山地质运动”,台湾山脉才开始形成。大约5400万年前的白垩纪和古新世时期,台湾海峡开始形成。再后来则时升时降而与大陆时分时离。

  到了第四纪冰河期,即1800万年前到6000年前,海平面基本形成现代海平面高度,台湾海峡完全形成。在4500年—2000年以前,因地质运动出现海退,台湾海峡一度变浅,两岸居民易于往来。

  由此我们可以推测大约1800万年前,青帝后裔部族穿越台湾海峡,跨上瀛洲大陆。此时的瀛洲大陆非常巨大:北与美洲,即北俱芦洲相连,西接欧亚大陆,即西牛贺洲,南连南赡部洲,即澳洲大陆。古老的太平洋继续在扩张,深入瀛洲地壳,将瀛洲大陆挤压抬高,瀛洲大陆开始发生开裂和漂移。瀛洲大陆现在被挤分离,北起日本边缘,日本陆地还在水面之下,南达斐济,西北起于现在的菲律宾,东南到达现在的南太平洋大溪地群岛一带,被挤压变成了狭长的一块,并在挤压过程中发生太平洋版块和亚洲版块下切,两边版块很轻易地将瀛洲大陆抬起,使得瀛洲版块底部岩层不断断裂脱落,逐渐离解,地震和海啸不断。这便形成了瀛洲大陆,分布面积十分广阔,长达7000公里,宽达5000公里。主大陆分成十大块,其中最大的一块为菲律宾大陆。

  日本群岛是1800万年以后才开始抬高的,直到数十万年前也仅仅有古富士山火山露出海面。整个日本群岛是在15000年前-12000年前最终形成的。

  自1800年前青帝后裔登上瀛洲大陆之后,青帝后裔一直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前进,直到4万年前才扩散至姆大陆中心地带,即现在的斐济、夏威夷一带,这里便是旸谷。在这里遇见了另一只古老的族群,即黎母后裔的幸存者。

  最早期的人类多是生活在丛林山谷溪边,靠采集、狩猎为生。最初要提防爬行类动物的侵害,当恐龙消亡后,幸存的人类适应了环境,却又不得不面对毒蛇猛兽的威胁。人群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而漫长,人类的智力和体质变化也十分缓慢。固然在6000万年人类就发明了燧石取火,然而掌握这种方法的族群并不多。人类种群不断迁徙,辗转各地。然而这些人类一直传承着古老的传说和圣命:即女娲和太昊伏羲要求各个部族前往世界各地建立起各自的新王国。

  (2)历史证据

  旸谷,这是见于《山海经》中的“东南海之外”的地名。关于这个“旸谷”,很多学者认为是在现在的山东一带,这是不准确的。《山海经》原本十分详尽和清晰,由于年代久远,记录文字的工具演化和毁损,从绳结文到鸟文,再到陶文和甲骨文,书写方式几乎完全变化,后世人要重新注解和整理,使得《山海经》中缺失和错误很多。到了孔子修书时,孔子主张弘扬黄帝血统,因而对古籍整理删改了不少,很多内容被删改,很多书简被焚毁。

  《山海经.大荒南经》写道:“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

  《山海经.大荒东经》:“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

  透过这几句只言片语,我们可以看见后来的瀛洲大陆上建立起的“羲和帝国”。而这帝国是在甘山下的甘水之间。这甘山既是后来的安第斯山脉—甘山与安山谐音。甘水,即古太平洋。“甘”字,口中之物的意思,即美味。远古人类对于盐的接触并不多。当人类第一次接触海水之后,发现了海水的咸味,“咸”字,即盐味。这种味道,对于人类来说是非常的美味。故将海水名之为甘水,这太平洋即是甘渊。

  《山海经.海外东经》“旸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扶桑,是一种广泛分布于瀛洲大陆、长江流域和南洋群岛上的木本花卉。扶桑品种繁多,有单瓣、复瓣两种类型,花色繁多,红、粉红、黄、青、白等异彩纷呈。这种花一度成为羲和帝国的国花或象征。这段海外东经,所描述的是羲和帝国“十日国”的情形。远古时期的瀛洲陆地形状就似一颗巨大的树木。旸谷,是瀛洲最东部地区的一个巨大山谷。《山海经》有“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的记载,说明“十日”是羲和公主的儿女,生下之后经常在甘渊中沐浴。而这旸谷,就是瀛洲东部的一个巨大的海湾。

  扶桑,既是十日国之一,旸谷这片地区就是扶桑国所管辖。扶桑南面是黑齿国。而其余各国均在扶桑国的南部。《山海经》有明确记载:扶桑、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共十日国。后来又有“扶桑国、大人国、奢比尸国、君子国、青丘国、黑齿国、雨师妾国、玄股国、毛民国、劳民国共计十日国”等记载,这是羲和帝国在瀛洲大陆解体后返回中原大陆,在中原东夷一带建立起的新帝国。从这些国名来看,已经是后人添加和篡改了的故事。

  还有“东方句芒,鸟身人面,乘两龙”的记载,“勾芒之国”是指中美洲的阿特兰蒂斯帝国。说明阿特兰蒂斯人喜欢纹身或穿戴羽毛服饰。而且船舶工艺发达,已经又双龙型巨船,与羲和帝国经常往来贸易。玛雅人崇拜羽蛇神,“鸟身人面,乘两龙”既是这种文化的衍生。

  至于山海经中对于“十日国”的地理位置描述不十分准确,这已经不重要。但可以推演出:扶桑国在最北面,在现在的夏威夷和马绍尔群岛一带,是帝国的中心,其南部便是黑齿国。大人国在最南部地区,向北依次是奢比尸国、君子国、青丘国、黑齿国、雨师妾国、玄股国、毛民国、劳民国等。扶桑、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是这些国家的君王名。这个北,在地理方位上看应是西北方位。劳民国即是现在的菲律宾一带。《山海经》对这些国家的居民做了描述,大多是“面目人身皆黑”。这种特征正是现代南洋群岛和太平洋南岛居民的类似特征。说明除了扶桑国之外,其余各国均是羲和帝国的殖民属国。

  《山海经》所记录的羲和帝国,那是后来15000-10000年前瀛洲沉陷后的故事了。帝俊是羲和帝国君王,也称为青帝,后来参与了中原争霸战。青帝后裔部族在瀛洲大陆很快发展起来。这个速度要比中原快许多。这是因为大陆与海洋紧密相连,采集、狩猎和渔猎要比大陆容易得多。

  远古四大文明  大约4万年前,青帝部族已经进入农耕文明时期,羲和帝国开始出现。即后世人们所云“穆里亚、姆大陆、姆帝国”。与此同时期进入农耕文明的还有“大西洲”的“阿特兰蒂斯帝国、大洋洲”的“利莫里亚帝国”和中原的“神农帝国”。除了“炎皇”创立的“神农帝国”属于大陆性国家外,其余三个帝国均属于“海洋帝国”。

  这“四大远古文明”,属于同源同种文明。最初都使用同一种文字,即“绳结文”。这四大文明帝国之间,互相往来尽管有些困难,但人类船舶运输经由竹木筏到刳木为舟,再由独木舟到木板船。

  大约4万年前,三大海洋帝国的人类已经发明了风帆,唯独中原帝国仍旧长期处于“桴”的状况。这种局面是由人类生活环境决定的。“桴”,即竹木筏。中原直到西周成王时,才有“越人献舟”,而到大秦帝国一统华夷之后,才有楼船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说,这“舟船”技术应当都是来自海外传入的。

  自4万年至西元前15000年,人类社会经历了近乎3万余年的漫长发展历程,四大远古文明帝国相继进入帝国鼎盛时期。

  大约西元前13000-西元前12000年,四大帝国相继进入农耕社会,各国部族之间开始为资源和人口发生战争,最终四大远古帝国实现了统一。

  阿特兰蒂斯文明

  大西洲国王波塞冬一统大西洲广大地区,其儿子Atlas继承王位后征服了整个中美洲,建立起了强大的“阿特兰蒂斯帝国”。帝国进攻地中海地区,整个地中海及其西非和西欧均属于阿特兰蒂斯帝国的殖民地。阿特拉斯统治时期,人类社会进入农耕社会,铜器和青铜器随即出现,船舶和贸易获得空前发展。羲和帝国完善发达的绳结文体系,给阿特兰蒂斯帝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帝国文明吸纳了绳结文的特点,创建了神奇的玛雅象形文字。这时期的绳结文字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三维或是多维的空间图形符号。多个绳结组成固定的符号,在与另一些绳结符号组成代表特定意义的文字符号。这些绳结形状多为象形符号,也有会意指示性符号,这些符号多为描述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大多为地理、山川、天文、星河、动植物等形象。阿特兰蒂斯获取这样的文字之后,将其刻画在平面上,逐渐演变成为一种平面文字符号。因此玛雅文的秘密,根据这些原理,是很容易被解读的。阿特兰蒂斯帝国被其它各国称为勾芒之国。“勾芒”,是指立春时节东方天空那颗最为明亮的星星,这里足见阿特兰蒂斯帝国的强大影响力。

  利莫里亚文明

  大洋洲的利莫里亚大陆之上,同样也发生着部族战争。这群人类是来自中原的百越族和黎母后裔部族,这些部族与南亚一带的矮人族混血杂居,少部分矮人族被同化,大多被杀戮或融合。矮人族的另一只早在数千万年前就经由印度辗转去了非洲丛林。远古的非洲丛林居多,人类发展更为缓慢和迟钝。Lemuria即利莫里亚最终统一了大洋洲,建立起来强大的“利莫里亚帝国”。帝国有语言而无文字。帝国势力迅速席卷瀛洲大陆,与羲和帝国发生长达数百年的殖民争霸战。大约西元前13000年左右,利莫里亚帝国与羲和帝国达成和平协议,印度尼西亚陆地、澳洲大陆和新西兰陆地属于利莫里亚帝国;菲律宾大陆及东南各个瀛洲陆块均属于羲和帝国。自此两国一衣带水,相互往来密切,贸易十分发达。利莫里亚帝国中心在现在的印度尼西亚以南的科科斯群岛与澳大利亚大陆以西以北一带。利莫里亚陆地被海洋分割成大块陆地,却是资源和物产丰富,适合发展农业。利莫里亚人主要居住在利莫里亚大陆上。澳大利亚大陆和印度尼西亚群岛,在早期的地理环境中,属于丛林或草原。澳大利亚大陆是目前地理地表岀露地质年代最为古老的陆地,即盘古大陆形成时即有的古太平洋地壳-太古代克拉通地盾。盘古大陆形成于25亿年前,而该陆地主要形成于29.4-26.3亿前。这片大陆曾经在73500年前遭遇印尼苏门答腊岛火山群大爆发,亚洲南部、整个印度和南洋地区人类一度遭遇灭顶之灾。在加罗林群岛的南玛塔尔,距离新几内亚东北约二十公里处,由98座人工岛和附属建筑物组成了气势恢宏的文明遗迹。玄武岩构造而成的远古城垣、宫殿、神庙和居民区。岛屿间发达的运河显示出南玛塔尔曾经的繁华。这个港口正是西元前12000年前利莫里亚人与穆里亚人贸易往来的重要城市。利莫里亚帝国军队向北征服了印度和中南半岛沿海岸各个部族,使之成为帝国殖民地。

  穆里亚文明

  瀛洲大陆上各个部族同样发生战争,羲和国原本一直是女王继承青帝。直到一位杰出的英雄般人物出现,改变了整个“穆里亚大陆”,即姆大陆的命运。这位英雄叫“俊”,他英勇善战,平定和征服了许多部族,最后成为“羲和国”公主的丈夫。为了一统穆里亚大陆,羲和公主将青帝之位让给俊,从此羲和国帝王被称为“帝俊”。帝俊继承首领之后,很快就统一了整个穆里亚大陆和各个岛屿。穆里亚大陆分为十大块,帝俊将其分封给儿孙,在穆里亚大陆上建立起了“十日国”。羲和帝国是当时最为强大的帝国。帝国之间贸易往来十分频繁和繁忙。羲和帝国同样派军队征服了中原沿海一带各个部族,使之成为羲和帝国殖民地。羲和帝国军队同时也攻占了南美洲海岸,并在南部美洲建立了殖民地。羲和帝国与阿特兰蒂斯帝国贸易往来十分繁忙,彼此文化相互影响。

  神农文明

  中原的神农帝国属于赤帝后裔的一支神农氏部族所建立的。赤帝在现在的广州一带建立了南交国。赤帝部族大多分化形成百越族。大约4万年前,燧皇玄女时期,中原玄女族迅速发展起来,在昆仑山河与天山之间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维--尔帝国,玄女族维吾尔帝国一度引领中原,成为中原最为古老的原始文明帝国。大约西元前12000年,玄女族首领发明陶文和天干地支,中原人类进入新的文明时期。此时生活在长江流域的神农氏部族吸纳了新的玄女族文化,并在农业上获得飞速发展,很快统一了赤帝各个部族,自称赤帝。神农部族迅速成为中原各个部族最为强大的族群。此时中原大陆沿海一带被羲和帝国攻占,中原人退守中原腹地数百年。这才有后来东夷南蛮的说法。神农氏部族迅速取代玄女部族成为中原霸主,中原的黄帝部族臣服神农。北方黑帝部族后裔被迫向漠北和东北后退,这些黑帝部族最终演化成为中国古代的北方民族。神农氏部族首领赤帝,又称炎帝,被称之为炎皇。炎皇建立的神农帝国北起漠北南至岭南,西至昆仑东至泰山。此时昆仑山腹地族群分化更加复杂:玄女族居于昆仑,被神农族驱赶进入西藏和西域,玄女族进入中亚,与西方的雅利安人——即塞族人发生融合,最终演化为中国古代西域各个民族。神农帝国是一个封闭的大陆性帝国。这也是一个唯一没有建立殖民地的帝国。神农帝国与各国的往来十分稀少,帝国文明交互往来的历史遗迹仅能从神话故事和《山海经》中寻找到蛛丝马迹。

  文明之殇

  四大远古文明存在的历史遗迹除了中原《山海经》中还残存一些蛛丝马迹之外,流传下来的就是那些奇妙而不完整的神话故事。

  四大远古文明自西元前13000-西元前12000年进入鼎盛时期,繁荣发达了近乎千年之久。

  西元前12000-西元前10000年,就在文明帝国进入鼎盛的时期,地球又一次将灾难降临。这一次是来自地球内部蓄积的力量,地球再一次出现剧烈膨胀:一时间,地震、火山、海啸、飓风、暴雨肆虐全球,这一时期持续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

  大西洲在这场灾难中整体沉没,阿特兰蒂斯人(玛雅人)仅在美洲西部高山幸存下一些落后部落。英伦三岛也还有一些古老的玛雅人后裔部族,这支部族在阿特兰蒂斯文明毁灭后,曾一度在英伦三岛建立起了“索尔兹伯里文明”后来这个文明在西元前3500年至西元前2300年左右,多次受到北欧阿萨神族部落分支赛尔特人数度入侵,最后沦为奴隶,并在长期的迫害和杀戮中完全消亡。至今仅在葡萄牙一带还有玛雅人与赛尔特人混血后裔存在。帝国溃灭后,幸存者在中美洲重新繁衍开来,最终成就了古代玛雅文明的再次辉煌。然而辉煌是短暂的。西元15-16世纪,西方殖民者纷纷踏上其所为的新大陆,开始疯狂掠夺和杀戮这些远古文明的后裔,数千万玛雅人被迫害和杀戮,玛雅文明彻底被摧毁。现在幸存的玛雅人,大多融入西方文化中,逐渐被同化,而那些不愿被同化的玛雅人,则被歧视和驱赶,在艰难的环境中生存,自生自灭。

  利莫里亚大陆在灾难中裂解,利莫里亚中心区域沉陷,北部和东部地区裂解成为群岛。由于火山恣肆,暴雨飓风肆虐,幸存者十分稀少,仅在印尼群岛和澳洲大陆幸存一些落后的部族。澳洲也是一块唯一保留住远古动植物生命的大陆。利莫里亚人在中南半岛和印度半岛殖民地留下一些的幸存者,非洲的马达加斯加岛也有一批幸存者。直到西元前3000年至西元前1000年期间逐步演化形成的一种多为双音节词汇的语系。这些幸存者后来与印度人和百越族人融合分化,形成现代南洋和南岛各族人。这些幸存者相互融合分化,最终形成南岛语系:印度尼西亚语族、密克罗尼西亚语族、美拉尼西亚语族、波利尼西亚语族,共有100多种语言和方言。

  现代汉语多为单音节词汇,多音节词汇在古代较为多见,从中也可以佐证南岛人与中原的密切关系。而利莫里亚人则在灾难后逐步返回南岛群岛和南洋群岛,在大洋中再次繁衍开来。然而经历数千年的发展,却再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国家。直到西方新殖民者得入侵,这些南岛人和南洋人依旧处于原始的狩猎和简单的耕种社会状态。最终南洋人和南岛人成为了西方殖民者得属地,尽管在西元19世纪民族独立运动中获得独立,大多国家基本与西方文明发生了大融合,语言和文化基本融入西方文明之中。

  神州大陆影响不大,却受到海啸、飓风、暴雨和火山灰的肆虐,疾病和瘟疫流行,最终成就了《神农百草经》的神话。

  穆里亚大陆,即瀛洲大陆也在这场灾难中纷纷裂解,巨大部分解体离析,最终被巨浪海啸所湮没的无影无踪。瀛洲大陆与太平洋火山相连接的地方重新形成新的海岛,这便在广阔的太平洋上形成无数的群岛和岛礁。瀛洲大陆最后仅仅剩下菲律宾陆地。在这场毁灭性的大灾难中,菲律宾劳民国属于羲和帝国的殖民属地,能够幸存逃离的也十分稀少。在这场持久的灾难中,只有那些统治者才有大船,也才有机会逃生。因此羲和帝国,即扶桑国统治者也只是少数人逃到了大陆。

  羲和帝国 扶桑人首领带领羲和族人,逃难进入中原各个殖民地。现代南亚人的基本特点是身材矮小,肤色黝黑。从中我们可推测,羲和帝国在帝国解体期间,扶桑国大部分人纷纷离开瀛洲,返回中原大陆。殖民属国大部分人在灾难中死去,其中一部分人回到台湾、福建、广东和中南半岛一带。而羲和帝国首领则率领部族沿大陆海岸北上,直达山东一带,并由此进入中原腹地。

  羲和帝国首领到达中原时间大约为西元前12000-西元前10000年左右。羲和族人经历四千余年的发展,大约西元前8000-西元前6000年左右,羲和族征服了中原黄帝羲国部族在东夷地区的各个部族,开始建立起强大的东夷民族。其势力涵盖海河流域、黄河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此时日本群岛已经在地址运动中缓慢升起。到西元前8000年时期,日本陆地已经完全形成,并与亚洲大陆相连。此时期渤海、黄海大片地区均为陆地。此时台湾海峡开始缓慢沉陷,大约西元前4000年台湾海峡完全形成。

  大约西元前5500年,羲和国首领帝俊统一了整个东夷地区,并率军队进攻中原腹地。此时的中原地区属于神农帝国时期。神农帝国的都城在江汉平原一带。黄帝部族被帝俊部族入侵,不得不向神农部族求救。神农炎皇派军队与羲和国军队展开长达数百年的战争,双方各有胜负,战争时断时续,形成一种对峙局面。

  对峙有时时间长达百十年。和平与战争交互出现。而就在这一时期,大约西元前5000年左右,沂蒙山沂河边上演了一曲中原人的爱情神话故事:牛郎织女的故事便在这里上演。沂河边的沂源县的一牛郎官庄,那里是炎皇部族养殖耕牛的基地。

  地球人之间的战乱与繁荣引起了星际生命的关注,一群外星生命驾驭飞船来到沂河溪谷,由于发生意外,留下一名女性,最终演绎出“牛郎织女”的神话传奇故事。

  数百年的战争,神农帝国势力日渐衰减,对于其它各个部族的影响力日渐衰微。西元前5000年左右,黄帝部族之一有熊国势力日渐强大起来,并逐渐统一和整合了自昆仑山到中原的各个北方部族。生活在北方的黑帝部族肃政国后裔分支受到羲和族的进攻,也纷纷与黄帝部族联合起来抵抗“十日国”的入侵。

  西元前4500年,神农帝国已经支离破碎,帝国四面受到围攻和入侵,神农炎皇已经无力重振山河。羲和帝国此时却更加强大起来。

  西元前4450年左右,有熊国首领少典时期。羲和国一位叫“俊”的将军迎娶了羲和公主,最终成为帝国首领,被称为“帝俊”。帝俊后来又娶了常羲和皇娥两位妃子。《海内经》云:“帝俊有子八人,是始为歌舞。”并仿照先祖分封“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九个儿孙国,加上自己的羲和帝国,便被称之为“十日国”。十日国军队各自发动周边征伐战。

  西元前4440年左右,帝俊军队攻占辽河,进入朝鲜半岛,登上日本群岛。这日本群岛与当初瀛洲大陆十分相似,因此便被称为东瀛。从此后日本列岛上始有人类居住。而亚洲大陆的动物和植物也相继引入。

  日本列岛与朝鲜半岛的分离是大约在西元前6000年后,整个黄海、东海发生地质沉陷,海平面开始上升,大约西元前4000年—西元前3500年左右,逐渐完全形成现代东亚地理海岸雏形。

  西元前4400年左右,帝俊率领军队攻克黄帝所建羲国国都密城,帝俊宣布为青帝,自称“天帝”,羲和帝国如日中天。由于羲和血统也属于伏羲嫡系,帝俊虽为女婿,在古代,男权、女权的区分并不明显。因此理所当然的帝俊便在密继承伏羲体制,建立新的羲和帝国,即传说中的“十日国”。

  密,现在河南新密市。这里是历代伏羲嫡传后裔的领地,当地的山脉也被命名为伏羲山,后来炎帝和黄帝也在这里继承大统,以后成为各个诸侯国争夺的中心。原因只有一个,这里曾是太昊伏羲的第二故乡。

  羲和帝国建都在淮河流域现在的新沂一带。古代的淮河流域地势较高,东部为广阔的东夷平原。随着海侵,黄海和渤海形成,东夷也就仅仅剩下山东、江苏、安徽一带了。

  东夷战争

  西元前4430年左右,少典娶有乔氏姐妹“女登”和“附宝”。西元前4429年夏天,女登生下榆冈,封为姜姓;西元前442828日附宝生下轩辕,封为姬姓。榆冈和轩辕两兄弟皆秉承父亲少典特质,自幼聪慧伶俐,英勇善战。

  西元前4424年丁丑年,有熊国势力已经十分强大,后来少典继承黄帝帝位,率领军队在各地与帝俊军队发生小规模冲突。冲突持续达十余年,各有胜负。

  西元前4415年,年轻的姜榆冈加入父亲少典的军队,成为一支精锐之师,迅速攻占了密城,收复了中原大片土地。姜榆冈占领密城之后,宣布继承炎皇的帝位,自称炎帝。这就是后世人常把炎帝与神农炎皇混为一谈的原因。神农帝国彻底分崩离析。

  炎帝姜榆冈随即率领军队东进,孤军深入羲和帝国腹地,遭到帝俊围攻,炎帝大败。

  西元前4414年,炎帝姜榆冈的都城密城再次遭受帝俊军队围占,炎帝姜榆冈不得不向父亲少典求助。少典与炎帝组成联军突然全面进攻帝俊部族。帝俊军队速被击溃,都城密重新回到手中。然而少典却在战争中死去。

  姜榆冈已经成为炎帝,不再继承父亲帝位。西元前4414年,年仅15岁的姬轩辕继承黄帝位。轩辕黄帝年轻气盛,积极开拓势力范围,和帝俊展开拉锯战。帝俊军队受到轩辕黄帝军队的猛烈进攻,节节失败,帝俊不甘失败,不断组织军队继续抵抗,整个战争长达30年。

  这期间,由于帝俊的部落根基是建立在神农氏旧部基础之上的,民众支持度不高,虽然帝俊的军队善于作战,而且已经使用青铜技术,而黄帝部落刚学会铜器技术,这样两者抗衡成为拉锯战。

  后来轩辕黄帝使用谋略,收买了帝俊部下大羿,并设下计谋:大羿射杀了“十日国”首领,即杀死了帝俊的儿孙。羲和国势力大减,帝俊的部队越打越少。而炎帝和黄帝部族人口众多,炎黄将缴获帝俊败军留下的青铜武器装备部队,炎黄军队越战越强大,渐渐帝俊部队被消灭。大约西元前4394年前,帝俊被炎黄军队追杀至大海,帝俊和残兵逃向瀛洲。由此,炎帝黄帝从帝俊那里获得了青铜技术。

  帝俊妻子皇娥、常羲和女儿、儿子少昊被俘。

  常羲被赐给有功之臣大羿。这一历史被后世人掩盖,移花接木改编成为夏朝太康时期的大臣后羿,最后演化成为“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的奇怪故事。

  皇娥和女儿、儿子少昊被轩辕黄帝收养。

  神话故事的秘密

  《山海径.北山经》载:“又北二百里、曰发鸠山,其山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鸟,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呜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常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

  “精卫填海”的故事不会无中生有。实际精卫是帝俊的小女儿,少昊是其弟弟。精卫长大后要去大海寻找父亲帝俊的故事经后人曲意改编。帝俊时期的造船航海技术十分发达,但炎帝黄帝部族却几乎没有造船航海经验,因此精卫寻访数次均失败。

  人们同情精卫,并感动其孝,大家想出一个办法:填筑一条通往大海的道路。可是填筑一段,海浪就冲毁一段。最后精卫也在寻找父亲的途中遇上风暴被淹死。

  这个故事被后人改编过,而且被纳入炎帝的血统。这是没欲盖弥彰的故事。

  帝俊的妻子皇娥最终下落不明,只是如干年后出现在舜的妻系统中。而帝俊的许多故事和后裔被拉入了帝喾的系统中。《山海经》矛盾重重的记录,说明了什么呢?古人治学写书很严肃的,为何有如此矛盾的记录?分析有两种可能:一是文字解读错误;二是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被后世人改编。

  后来我们知道有“少昊领国孺颛顼”的记载,足见少昊曾一度被黄帝喜欢和重用,并将东夷之地分封给少昊。也就是说黄帝看在少昊母亲皇娥的面下,将青帝帝俊的帝位由少昊继承。所谓“领国”,不过是黄帝看重少昊才能而已。

  当黄帝4335914日去世后,颛顼即位后,少昊被封为白帝。少昊封地被改为西方昆仑山一带。少昊西迁之后,族人怀念故地,将原来东方的地名也带到了西方,所以后来西方也有所谓的扶桑、穷桑等地名。

  白帝,对于中原人来说早就成为传说,因为白帝早就西去。少昊被西迁封地昆仑,这也许算是对“少昊孺帝”的报答吧。西迁,是为了防止少昊部族东山再起,这也是为了维护帝国安定团结的策略。

  帝俊与黄帝发生“东夷”战争之后,回到东瀛,羲和族这才又在日本列岛开始漫长而又缓慢的发展起来。所以日本人同样崇拜太阳,并喜欢扶桑花,日本人自称大和民族,即是由此开始。日本人后来又被称为“东瀛人、倭人、扶桑人”即是由此。

  就在炎黄与帝俊发生决战时期,南方的神农氏部族再次兴起。西元前4394年,帝尤继承炎皇帝位,直接进攻冒牌炎帝姜榆冈。炎黄兄弟最后组成联军,“逐鹿之战”爆发。西元前4392年,黄帝联合了玄女族军队,帝尤战败被杀。后世人辱骂帝尤为“蚩尤”,即虫子的意思。

  “逐鹿之战”胜利后,黄帝军队四下追击帝尤残兵。此时炎帝姜榆冈却乘机占领大片土地,并突然进攻阪泉的黄帝军队。黄帝军队大败,丢失大片领地。黄帝不得不停止追杀,回兵与哥哥姜榆冈展开三年决战,最终俘获炎帝。最后炎帝臣服黄帝,自此炎黄一家。黄帝继续征战,于西元前4377年一统华夷,建立黄帝纪元——即后来之“黄历”。

  华夏之源 黄帝的族人,自然称为“黄族”人。“黄帝”之“黄”,即有色彩之意,“黄”与“花”通。黄帝部族主要居住在黄河流域,故这些部族又被称为“黄族”,后来因语言演变,又被称为“花族”。华,是后来创立的字,更为形象,所以后人又称“黄族”人为“华族”人。

  神农帝国时期,神农炎皇族人多居住在江汉一带,长江古代又被称为“夏水”,所以这些民族自称“夏族”人。

  中原两大部族“夏族人”和“华族人”先后称霸,西元前4063年,黄帝时代又被大禹之子启取代,建立大夏帝国,直到西元前16世纪,统治长达3000余年。自此中原人始称“华夏民族”,简称华人。

  黄帝时期自黄帝一统天下到结束仅仅314年。这314年期间,可谓洪水、流星雨等灾难频繁,而大禹治水也是在西元前4095年成功的。大禹继承黄帝帝位之后,天下太平,制九州而安天下。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九州”的起源。从九州的划分,也可以看出夏帝国的统治疆域已经完全涵盖整个中原地区。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对于九州的划分和称谓,后世人多有争议或不同的理解。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禹时期治理天下的方法已经十分完善。集权统治已经开始。

  后世有《尚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尚书正义》:“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等记载。“华夏蛮貊”既是指中原的华族和夏族,还有北方的貊族和南方的蛮族。由此可见夏帝国统治时期何其安定祥和。

  长达3000余年历史,难道就没发生过大的灾难或战争?或者说为何黄帝时期竟然如此之短?难道黄帝时期才仅仅传承了黄帝、颛顼、帝喾、尧帝、舜帝五位?

  自西元前12000-西元前10000年,地球的自然灾害,特别是火山爆发,造成世界性的灾难和疾病,中原虽然早就了医学神话,但地球却进入冰河时期。人们纷纷南迁,猛禽怪兽也纷纷南迁。全世界人口迅速减少。这样过了数千年发展,人口才又慢慢恢复。

  黄帝时期不久,即颛顼即位后,出现连续性的流星火雨,地球冰河期过期,冰川雪山融化,又一次洪水灾难,人们生存维艰。

  神农炎皇时期经历了更长的时间,相对而言,各个部族之间战争较少,规模也小,但处于冰河期,人口增长缓慢。而黄帝时期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人口出现大量锐减。在颛顼到大禹时期,绝天地通,暴雨倾盆,洪水泛滥,而黄帝部族一直追杀神农部族共工氏,追杀了两百多年,想想看,中原大地还能幸存多少人?由此可以估计,到大禹建立“夏”,分制九州时期,平均估算一个州有3-5支部族,每支部族约100-500人,一个州约300-2500人,全国总人口3-10万左右。大禹的儿子启,开始建立起奴隶专制制度,那时起,人口才开始慢慢增长。

  大禹能够划分九州,这是大禹多年奔波中原地区治水考察的结果。从九州的划分情况来看,中原南部地区和漠北地区,均在九州之外。因此大禹也仅仅是中原统治首领而已。北方后来被称为北貊,南方被称为南蛮。而东夷则已经被纳入中原统治之中。西夷则属于白帝少昊和玄女族。

  阿尔泰文明 大约西元前4330年左右,少昊到达昆仑山,其时少昊已经64岁左右。少昊部族大多从青州和徐州迁徙而来。少昊领国十年,少昊在黄帝时期封地在东夷地区。由此可见少昊部族的强大,引起了颛顼部族的警惕,虽封为白帝,实际是被流放。

  少昊部族在雍州和梁州地界与当地玄女部族融合起来。少昊部族迁徙到昆仑山,通过河西,进入塔克拉玛干一带,与当地的玄女族各部融合起来。

  在后来近乎30年的时间里,少昊统一了西域各个部族,创建阿尔泰帝国,可谓影响深远。后来少昊部族和玄女族人最终融合称为西域人,一度在昆仑山、天山和漠北草原之间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文明——即阿尔泰帝国。阿尔泰帝国人自称维--尔人。

  “维--尔”本意就是“联合”的意思。这个民族结构松散,灵活自由,游居不定。少昊带来先进的文字系统,与玄女族先进的天文地理知识相结合,结合西域各个部族语言文字特点,少昊整合形成一种崭新的语言系统,即后人所称的“阿尔泰语系”。

  阿尔泰语系影响深远。由于游牧渔猎生活习俗,文字没能传承下来,而语言却在欧亚大陆蔓延开去。这种语言结构不再是单音节或双音节语言符号,而是一种粘连形式的,有着语言时态和语气特征的附加式语言。相对而言,比中原语言更为复杂些。由于没发现留下的文字符号记录,这些语言直到近代或现代,才被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拉丁字母进行拼写这些民族的语言。

  黄帝时期即已经完善了中原文字甲骨文系统,何以现代没发现类似刻画的“阿尔泰语文字”?少昊带来的文字系统何以被抛弃而创立新的语言系统?原来这些区域属于渔猎文化,居无定所,即便有刻画的文字载体如兽骨、皮毛或木板上,由于游牧民族的风俗、宗教习俗和墓葬习俗,很难保存那些古老的文字载体。中原人对甲骨文的载体保护也是近代19世纪以后才发现的。对于渔猎游牧民族来说,保存更为不易。至今发现的西域墓葬,也仅是3000年前-4000年前左右的东西,比之更早的东西,估计早就腐化消失了。要知道,早期的西域地区,气候十分温湿,水草丰茂,特别是在罗布泊一带,那里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河流汇集形成了巨大的湖泊,一度孕育了灿若星河的西域文明。

  大约西元前4310年,阿尔泰帝国出现。此后帝国各个部族与生活在中亚的诺亚后裔部族和中原北方黑帝后裔部族相互融合演化,形成中原西部和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早期如匈-奴族,后来的突-厥族、东胡族、通古斯族以及羌藏族等。其中羌藏族多是古苏美尔人后裔和苏美尔人后裔与少昊羲和族、玄女族混血后裔。后世大秦帝国之秦人,即是这群混血后裔的分支。古蜀王国也是属于这个分支的一部分。东胡族,多为黑帝后裔与羲和族混血后裔。通古斯族大多属于黑帝部族后裔。突-厥族则是古匈-奴族的重要族群分支。维--尔人生活在东西方文化交汇点上,受到西方文化影响,加之南部地区印度文化、苏美尔文化和后来的阿拉伯文化的影响,最后形成一种伊斯兰文化特征。这是后话。

  却说黄帝获得了帝俊留下的青铜器,但掌握青铜技术却并非容易。所以社会经济仍处于渔猎、狩猎和农耕时期。加之自然灾害十分频繁,人们生存艰难,社会文明发展十分缓慢。

  帝俊后裔到达日本后,由于多属于统治者和军队士卒,对于生产和技术却是无法获得发展。这才有日本数千年艰难发展的缘故。

  后世有大秦帝国子民来日本,也是一些孩子。大秦帝国溃灭后,也有一部分秦人逃亡到朝鲜半岛和日本。但这些只是从文化上影响了日本人,在生产和科技上却是很少有提高。相反,帝俊时期高超的造船技术却被中原人掌握。这是后话。再回来说说日本。

  大和文明日本神话

  日本神话故事与其它各民族有些不同。日本传说神灵是从水里生长出来的,有神世七代。最后一代神是伊邪那岐命男神和伊邪那美命女神。两位神灵将天沼矛插入h海水面的漂浮物中,来回搅动,再将矛提起来,于是海水自矛尖滴下,聚积凝固形成一个岛,即淤能棋吕岛。淤能棋吕岛,既是富士山的前身。二位神灵结为夫妻,开始生育出畸形来,原因是女神主动了。后来重新演绎,由男神主动,终于生出众神并创建了日本列岛。后来的故事无不是与这日本列岛的自然灾难密切相关。

  根据日本神话故事,我们可以推测出,那是远古人类目睹了日本列岛的形成过程,并将这一过程视为神迹。这就是日本神话中充满水火元素的原因。

  历史渊源

  初次登上日本列岛的是帝俊部族,早期的日本列岛刚刚形成不久,气候环境要恶劣得多。最初还并不适合人类居住。帝俊部族踏上日本列岛的时间大约是西元前4450年—西元前4394年之间。

  帝俊部族被炎黄联军打败后,部族幸存者被追杀或成为奴隶,普通百姓则被迫融入炎黄部族。一些来不及逃离的族人,只的退隐山林。在中原沿海一带,一度是羲和帝国殖民地,帝俊兵败之后,殖民地的各个部族也开始驱逐帝俊部族。这就在中原很多偏远山林地区,至今还有帝俊部族的后裔传人。比如云南哈尼族、彝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均是帝俊羲和族人与当地百越族人融合的结果。至今在中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地区各族人的生活习俗中寻找到与日本大和族有着某种的相似性。我们不能说日本文化是复杂性的,而是反过来说,其它地域各民族与日本人文化的相似点,正好说明这些民族曾经是来自同一个民族,那就是来自早已消亡的瀛洲大陆的羲和帝国后裔。

  这里就有一个疑问:帝俊后裔在日本的神话何以与中原神话不同?羲和族人经历了太多的灾难,对于早期的信仰,已经崩溃。帝俊原本想在大陆重建辉煌,却不料遭遇炎黄联军的进攻和驱逐。一个民族或族群经历如此多的变故,要重生,只有重新创造神祗。而日本列岛的出现,无疑就是羲和族人获得涅盘重生的希望和开始。

  日本的神话是后人经过明显的再造的,往往与生活息息相关,人性世俗化的痕迹十分明显。这种特点类似于玛雅人和印加人的神话故事。

  樱花之国

  樱花,早期并非生长于日本,而是生长在中原南部地区,特别是在云南、四川西南部最为常见。樱花品种较多,花色鲜艳怡人,为广大人民喜爱。被称为华夏族的中原人,自古就喜爱花卉,因此在长江流域广为栽培,并传播到北方地区。花,即是华,古代是同一个字。当帝俊带领部族返回大陆时,樱花已经在东夷地区种植。因此当帝俊兵败退回东瀛之时,樱花也一并带回了日本列岛种植繁衍开来。原本羲和族人喜爱扶桑花,也就变成喜爱樱花了。

  日本语言文字

  羲和族到了日本之后,由于文字系统属于古老的绳结文,在逃难和迁徙过程中,文字丢失,羲和族人不得不引用中原文字系统,并将其改造成特定的符号,用于表音和拼写。日本文字系统的形成时间较晚,大约西元前后开始出现表音的汉字假名,结合汉字一起表达语言。后来引入罗马字母进行拼写日语。

  日语源自于羲和帝国语言系统,一个绳结文字符号表示意思较为复杂,由特定的一组符号附加一些别的符号表示一种特定的含义,要说出来自然是一串语音,因此当把这样的语音记录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串粘连式的或附加式语言形式。绳结文在中美洲演化为玛雅文字,音节多为双音节和多音节,单音节很少。绳结文在羲和帝国时期广为流传,一直保持原生态,直至传播到南部美洲。

  中原文字系统也是源自于绳结文,只是更注重单音节或双音节而已。从文字的结构上看,古人创造一个单字之后,其读音却是需要用其它音节来解读的。如果把中原文字用拼音拼写,不看某一单字,而是看一个词语,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语言同样会出现粘连形式。比如:“昆仑山”,拼写成“kunlunshan”,这也就变成多音节词语了,而“shan”,可以视为附加后缀。再如:“美丽的、友好的”,拼写为“meilide”,“youhaode”,这个“de”音即是附加饰词。日文音节和中原文字音节十分类似。比如:“おはようございます”,日语读为“o ha yo u go za i ma su”,“早上好”的意思。日文符号实际就是一种表音符号。由于会出现很多相同音的语音,因此日文不得不保留汉字符号,以便表达明确的含义。同样,中原文字语言用拼音符号表达之后,也会出现和日文一样的情况。

  世界各国的语言文字都是相通的,不同的是中原文字用一组象形符号表示一个词汇,而其他各国语言是用一组字母符号拼写一个词汇。所不同的仅仅是说法或读法不一样而已。比如:“父亲”,英文写成“father”,汉语读“fuqing”,也有读“爸爸”,即“baba”,而英文也可以读“dad”,而中原人有读“达达”,即“dada”。可见有相似性。因此世界语言表达方式,只要统一一种或少数几种读法,无论用啥字母符号拼写,那么都是可以明白的。至于语法结构,那是一种表达习惯而已。

  未来不是梦

  羲和族人在日本列岛生养发展,不断吸纳外部文明的科技和文化,经历6360年后,西元1937年丁丑年,大和民族兴盛强大起来。建立起的日本帝国,又一次发动进攻大陆的全面战争,历时28年,西元1945年,日本帝国遭受反日联军围攻,并遭受到美利坚帝国原子弹的攻击,日本军溃败宣布投降。这也就应证了历史的循环,冤冤相报未了时。

 

    畅想地球四大远古文明

    人类三亿年的历史之中,就像河水流过掀起的气泡一样,无数的文明诞生又消失了……
  一、米特拉姆文明
  根达那的东南部有个名叫艾密纳的都市。以该市为中心居住的艾密纳族因是预知能力发达的部族,其中有部分人察知将到的危险,而经由海路往南方的新大陆逃去。不过,由于失去了重要的文明工具,艾密纳族最后沦为单纯的农耕民族。
  在这个新大陆又兴起了各种文明,最有名的是距今三十万年前到十五万三千年前之间繁盛过的米特拉姆文明,因此把该大陆称为米特拉姆大陆。该大陆有八成和现在的南极大陆重迭,但因地球的地轴和现在的位置迥然不同,米特拉姆大陆并非如南极那么寒冷,而是气候温暖之地。因此,该大陆类似小麦的谷物非常茂盛,筑起以农耕为主的文明。
  米特拉姆的最盛期是距今十六万年前。也就是摩西,当时的名字是艾缪拉降临地上之时,他标榜“从食生活到心的生活”,发起了一场精神革命。虽然他的精神革命并未成功,不过,他已把“食生活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对人性也很有影响”的讯息,传达到人们的心中。
  米特拉姆文明的消灭是因地轴发生变化。在距今十五万三千年前的某个黄昏,人们发现天空出现异常的红光,如血般的鲜红染遍整个天空。大群的人们涌向学者身边询问,但没有一个人能够回答该现象。当晚十点左右,有许多人看见天空中的星星全部坠落,地球开始大力摆动,就像沉在海水中的球冒出水面时会转个圈一样,地球就这样改变了位置。
  数月之后,地上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影响。温暖的米特拉姆竟然下起雪,大地开始冰封。米特拉姆原是以农耕为主体的文明,当时这种冰冻的现象遂成为致命伤,人们不久即开始和饥饿奋斗。也有人为了延长生存而开创了地下城市,但他们只多撑了二三年,最后也都一一死去。
  二、雷姆利亚文明
  米特拉姆的首都拉米特在毁灭前,一部分的人们乘船逃走,因此,米特拉姆文明的一部分才得以拓展到下一个大陆。
  那个时候印度洋上还没有很大的陆块,只不过有像日本列岛两倍大小的陆地而已。自米特拉姆逃生而来的数千人,在此处开始繁衍子孙。不过,距今八万六千年前,这个陆地突然浮起,转眼之中在印度洋上形成大陆。约一年之后,巨大的大陆雷姆利亚完全显现。一块以往从未见过的巨大陆块自海中浮现。
  距今四万四千年前,该地出现了一个名叫宙斯的人。此时他不叫宙斯,而叫艾烈玛利亚。艾烈玛利亚以文学、美术、音乐为首,在艺术方面是个万能的天才。雷姆利亚的大陆名称,是从过去米特拉姆的首都拉米特演变而成的,而艾烈玛利亚之名则是艾尔?雷姆利亚的缩音,变成艾烈玛利亚。“艾尔”是神之光的意思。换句话说,降临于雷姆利亚的神之光正是其名的由来。
  继大圣艾烈玛利亚之后,为雷姆利亚带来巨大的光的是摩奴。摩奴诞生于雷姆利亚是在距今二万九千年前左右,当时他的名字叫玛尔加利特大师。玛尔加利特意指竞立者,“竞立”有两个意思。一是和当时已被尊崇为全能的神的大圣艾烈玛利亚竞立之意;另一则是经由艺术使各部族竞争的意思。
  雷姆利亚文明在距今二万七千年前,忽然自印度洋上消失踪影。那是在一个热得不得了的夏日午后,大陆开始自东方沉没。待翌晨七点,朝日升起照亮的只是一片蓝色海洋,大陆已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各种尸体在印度洋上的浪花间漂流。雷姆利亚的情形是致命性的终结,住在该大陆的二百五十万人全数消失于海中。不过,文明却获救了,因为雷姆利亚的人们拥有殖民地。殖民地的名字是摩亚大陆,后来称为姆大陆。
  三、姆文明
  姆大陆是漂浮于太平洋上的,其出现比雷姆利亚大陆早,约距今三十万年前即在海上漂浮。姆大陆早在数十万年前就有住人,但文明程度略微低些。大陆北部的人们以渔业为中心,大陆南部的人们以狩猎为中心,而中西部的人们则主要是以农牧为中心的生活。
  由于雷姆利亚文明高度的发达,姆大陆的人们免不了遭受雷姆利亚民族的侵略。雷姆利亚的人们组成大帆船的军团,于距今二万八千年前起,开始在姆大陆的各都市进行殖民化。
  虽说是殖民都市,姆大陆还是逐渐受到雷姆利亚文化的渗透。雷姆利亚文明消失之后,虽然一片平静,但姆大陆已可看见文明的征兆。
  姆大陆的鼎盛期是在拉姆时代,也就是距今一万七千年前的事。当时,姆已迈入信仰太阳和太阳科学万能的时代。在距今一万两千年前,姆大陆沉没于太平洋中。不过,部分姆人不知何故却得以逃生。其中有的人乘船北上,成为越南人、日本人、中国人的源流。而有的人则东进,越过太平洋,于南美安第斯山落脚。其他的人则往大西洋方面逃生,在大西洋上的亚特兰蒂斯大陆寻求到新天地。
  四、亚特兰蒂斯文明
  亚特兰蒂斯文明正是现代文明之前的文明。
  在现在的大西洋之中,以百慕大海域为中心,曾有一个名为亚特兰蒂斯的大陆。该大陆是约于七万五千年前,因巨大的海底火山爆发,而于海中浮起一个和英国差不多大小的陆块。亚特兰蒂斯大陆开始有人类居住,约是四万二千年前的事。当时尚未开发的民族自附近的岛屿前来此处,并居住下来。
  亚特兰蒂斯出现文明的前兆,约是在距今一万六千年前左右,也就是姆大陆沉没的数百年前。当时,日后以阿基米德之名诞生于希腊的大科学家之魂出生,名为库特?夫密。他为以渔业和狩猎为中心的民族,带来了最初的文明。
  亚特兰蒂斯大陆出现重大的变化是在一万五千三百年前,姆大陆沉没,其后裔前来亚特兰蒂斯落脚之时。他们之中有科学家,科学家们把姆文明的成果传给了亚特兰蒂斯人。
  亚特兰蒂斯于距今一万二千年前,迈入科学万能时代。亚特兰蒂斯开始沉没就在这个时候,也就是距今一万一千年前。最初是大陆东部的三分之一没入海中,到了一万七百年前,西部的三分之一也沉没了,亚特兰蒂斯大陆虽只剩下正中的三分之一,但仍在洋上筑起帝国。
  之后,在距今一万四百年前左右,也就是纪元前八千多年前,该地诞生了一位名叫阿加夏的人。阿加夏是阿曼达族的王子,幼名阿蒙。阿蒙于二十四岁时继承王位,改名阿加夏。阿加夏倡导爱、守护、指导灵等非科学性、非合理性、反理性的教义。但一般的亚特兰蒂斯人还是坚信科学万能的信仰,不肯相信眼看不到的守护、指导灵。最后,这些人发动叛乱,捕捉以阿加夏为首的王族,并于广场活埋。
  就像过去许多文明一样,该文明也在某一天因大陆突然沉没而告终。不过,一部分的人们仍得以靠着飞行船逃生,逃往非洲、西班牙、南美安第斯方面,在各地播下新文明的种子。(发表于
《奇闻怪事》 201103;摘自中国论文网:http://www.xzbu.com/5/view-1838584.htm

 

 

    各类奇闻大解密,还原《上古人类历史》 

1.人类的始祖:人类的起源有两部分组成。第一起源是《圣经》的神创造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山海经》里的盘古开天地的盘古(属东方)是《圣经》中的亚当。《圣经》中亚当(盘古)活到930岁。其实两本经所说的都是同一个人,只是名称不一样。《圣经》中的人类女人的始祖-夏娃是《山海经》所说的王母娘娘(西王母-传说来自西方)。从两经结合分析人类的始祖-男属东方,女属西方是东西合璧,合二为一的!《山海经》中大禹治水时,拜见过王母娘娘;设宴招待过周穆王,那时王母娘娘已有2000多岁了。《圣经》和《山海经》中都没有记载王母娘娘(夏娃)的寿数,现在应该活着有6000多岁了。近代的人类见不着王母娘娘是因人类罪恶中堕落而作为人的德行不够的原因吧!《山海经》

 来自西方的天下第一大天书《圣经》和来之东方的上古第一奇书《山海经》东西合璧,合二为一;与整个人类各学科信息整合优化真实还原波澜壮阔的上古人类生命史诗!

2.人类生命的第二次延续:《圣经》中因整个人类在恶中疯狂,引起神的天怒用大洪水淹灭地上的一切罪恶的人类。世中只有诺亚是义人,因此神让诺亚一家人建造方舟躲避这次史前大洪水而再一次给人类繁衍生息的机会。《山海经》中人类的始祖伏羲和女娲在洪荒时代在昆仑山上躲避吞没举世人群的大洪水而生存下来,后两人结为夫妻,人类才免于灭绝。传说中它们是兄妹。两经对人类历史上的史前大洪水和大洪水发生时间(从《圣经》推测约4300年前,从《山海经》的中国历史推测也是约4000多年前),相关人物的记载有共同点。因此推测《圣经》和《山海经》所描述的是人类历史上真实发生的同一件事和同一人物-诺亚既是伏羲,女娲即是诺亚的老婆。
    3.
《山海经》和《圣经》中史前大洪水的描述:
    (1
)《山海经》中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炎帝的子孙水神共工和黄帝的子孙争夺地位失败,转而怒触不周山(自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就发疯似地毁掉一切美好)将天柱撞断,使得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东起西落,而大地侧往东南方向塌陷,大江大河纷纷改道,流向东海。共工撞断天柱事件引发了史前大洪水及天地沧海巨变。
    (2
)《山海经》中也有海浸海退地面变迁方面的记录。据有关研究,酒后一次海退时世界海平面下降约100米,我国渤海,黄海和东海的一部分出陆,今日入海大河均在出陆处的近海大陆架有延伸的河道或支流的痕迹。也有海水增多,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出现过海浸。因大洪水有了伏羲和女娲在洪荒时代在昆仑山上躲避洪水事件和天地沧海巨变后大禹忙于治水的事件。
    (3
)《山海经》中黄帝成仙为天帝,居住在昆仑山。黄帝种下建木,建木是连接人间和天庭的天梯,神仙,巫师等可借天梯而上下天地。后来,皇帝为惩罚下民而降下水灾,下民多为鱼鳖。
    (4
)《圣经》中因人类的疯狂作恶,引起神的天怒,下40天大雨吞没整个地面和一切高山达约200天。经学者研究当时地球有60亿~100亿人口,与现在的人口数量很接近。后只剩下方舟里的诺亚一家人和各种动物活了下来。

    4. 科学界对史前大洪水的研究成果:下40天大雨吞没整个地面和一切高山达约200天的巨大水量是哪里来的?学者研究现在天空中的云,水蒸气的量只是大海的10万分之一,《圣经》创世记7-11-12:当挪亚六百岁,二月十七日那一天,大渊的泉源都裂开了,天上的窗户也敞开了。四十昼夜降大雨在地上。加上地下涌出来的水也不够。那么这么巨大的水来之那里呢?《圣经》创世记1-6-8: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神称空气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原来神创造天空时,把天下的水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在水蒸气的形式厚厚地裹着地球。这层厚厚的水蒸气下了40天大雨,涨满了地球。
    
还有学者发现了美洲印第安人古时留下来的石板上刻着大洪水和诺亚方舟的画。那里刻着代表40天下大雨的天数的40个方格。还有刻着大洪水之前的太阳,但太阳不是圆的而是月牙状的。学者认为因大洪水之前,天空中存在厚厚的水蒸气层,有时发生光折射现象,从地球上看太阳时,有时候是月牙形状的原因。
    5.
《山海经》和《圣经》和现代科学信息整合还原史前大洪水之前的地球真实原貌:
    
1)太阳和月亮起落的方向:《山海经》中记载北方之神-yuan(宛字右边加鸟的字)神(女和月母国的神人)就处在大地的东北角,控制着太阳和月亮起落时间的长短。西方风神-石夷神居住在大地的西北角,掌管着太阳和月亮起落时间的长短。史前大洪水之前的地球中观察太阳和月亮起落方向是从东北方向起,从西北方向落。太阳和月亮起落方向改变的原因是《山海经》中记载不周山是人界唯一能够到达天界的路径。炎帝的子孙水神共工和黄帝的子孙争夺地位失败,转而怒触不周山,将天柱撞断,使得天往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东起西落,而大地侧往东南方向塌陷,大江大河纷纷改道,流向东海。
    (2)
地球的地理分布:《山海经》描绘的世界是已中山为中心,四周是南山,西山,北山,东山环绕,而中国就在五山之间;陆地之外被四海包围,四海之外有陆地和国家。古人将大地视为平的,而中国位于整个世界的核心。这是古人对史前大洪水之前的地球地理的客观真实记录。因为人类的罪恶天地发生了沧海巨变,变成了现代的七大洲四大洋的世界地貌。《山海经》中记载在东海以内,北海的一个角落中,有一个国家,名叫朝鲜。又有一个国家叫天毒,天毒国的人傍水而居,怜悯而慈爱世人。天毒即天竺,是我国对古代印度的称谓之一。史前大洪水之前朝鲜和古代印度是不远的邻国,朝鲜加耶国的金首露王娶坐船而到的印度公主许黄玉的文史记载。可是现在朝鲜和印度的距离是够远了,因为是天地巨变的原因吧。

    (3)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磁场位置及强度、自转角度、公转角度的变化:史前大洪水之前,地球的形状有可能是飞碟形状的球体。《圣经》中描述的史前大洪水表象背后是整个宇宙及太阳系,地球系统为了维护天道正常运行而发生剧烈动荡的深层次原因。通过宇宙系统的剧烈动荡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磁场位置及强度,自转角度,公转角度发生了变化。天文方面有专业知识的朋友可以通过信息整合优化还原法研究吧。
    (4)
史前大洪水之前后人类的寿命:《圣经》中史前大洪水之前的人的正常寿命都是900岁以上。史前大洪水过后诺亚的儿子闪活了600岁,后来的子孙渐渐活到400多岁,200多岁,100多岁,渐渐衰退现在平均人类寿命可怜得到了60多岁。《山海经》中长生不老的神仙也很多。活了900多岁的神人也很多。不愧是神的国度-神州啊!史前大洪水之前的大气层有厚厚的水蒸气层能有效的抵挡来之太阳等各种有害的宇宙射线,而利于人体的各种宇宙射线能穿透近来。学者研究地球的磁场强度每1400年衰减一半,那时史前大洪水之前的地球磁场比现在的地球磁场强8倍,能有效的抵挡来之太阳的电子流。
    
5)炎黄子孙的虚假性:按照史前大洪水为主线对照《圣经》和《山海经》中的信息整合比较还原时,从天空飞过的神鸟掉下的稻谷开始种田务农的神农氏-炎帝应该是(《圣经》中的创世记4-1-2:有一日,那人和他妻子夏娃同房。夏娃就怀孕,生了该隐(就是“得”的意思),便说,耶和华使我得了一个男子。又生了该隐的兄弟亚伯。亚伯是牧羊的,该隐是种地的)。该隐,该隐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种地的。中国人文始祖-黄帝是史上第一位升天成仙的人。(《圣经》创世记5-22~24以诺生玛土撒拉之后,与神同行三百年,并且生儿养女。以诺共活了三百六十五岁。以诺与神同行,神将他取去,他就不在世了)。以诺正好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升天成仙的人。因此中国人文始祖-黄帝是《圣经》中的人物以诺。
    
6)史前大洪水前后人类的文字始祖:通过《圣经》,《山海经》及人类整体文字信息的整合优化还原时,最后只剩下中国的汉字。《圣经》创世纪5-1~2亚当的后代记在下面。当神造人的日子,是照着自己的样式造的。并且造男造女。在他们被造的日子,神赐福给他们,称他们为人。神创造天地万物之后给人类始祖-盘古(亚当)和王母娘娘(夏娃)赐给的字就是汉字的人字(本人博客有这方面的文章)。汉字是从古到今一脉相承的从天界到人界沟通的通灵文字信息。神与亚当夏娃之间,史前大洪水之前的1600多年汉字是上古人类的主要文字。史前大洪水之后诺亚一家人(伏羲和女娲)延用的文字也是汉字。约4000多年前人类因引来史前大洪水的板块移动分裂及地球磁场变化带来的对人类灵魂的影响散落到现在的七大洲开始了各种民族文化文字的生活。【《圣经》中对各民族文字的出现的纪录。创世记11-1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8~9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来源:
人间天国全人类神人合一永立天国博客)

 

    古埃及文明可能源出亚洲

    世界上关于埃及文明的起源问题、埃及人种问题一直在争论。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也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埃及文明不太可能是埃及本地的文明,它应该是某种亚洲文明。

    第一、埃及文明出现在尼罗河两岸十分突然,根本没有什么过渡阶段,一下子就是一个成熟的文明,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样,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大家知道,文明的发展离不开财富,而财富的产生就与生产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在旧石器时期,人们靠采集与狩猎为生,食物来源极不稳定,饥一顿饱一顿,不可能有稳固的财富来源。按照现在的研究成果,人类早期的文明都离不开原始农业的出现。比如说,中国原始农业大约出现在公元前800010000年,经过3000年的发展,人们生产有了剩余,这才出现了文字。不但中国如此,世界其他文明也几乎都是如此。

     奇怪的是,埃及文明与上述的基本规律一点都没关系。1901年,考古学家在埃及挖出一批尸体,死者两旁有各种器具。据测,这些墓葬属于公元前4000年。由于墓葬所在地为沙漠,尸体经过6000年而未腐烂。经解剖,在死者的肠胃中发现了仍未消化的大麦。这就是埃及原始农业的证据,再往前就找不到任何证据了。实际上,最早的农业根本不可能出现在埃及,因为尼罗河一带植物比较单一,小麦、大麦、粟等人类主要农作物的野生状态并不在埃及,不可能首先被埃及人驯化。此外,埃及人的宗教里动物崇拜达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埃及的神也常常是人兽的组合型,或者干脆就是动物,如“拉”神就是牛,阿蒙是羊,图特是狒狒等,尤其是牛在埃及崇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但牛和羊的野生状态同样不在埃及。这只能说明,埃及人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的。

    再比如说铜,我们在埃及公元前4000年的墓葬中发现了铜,但整个埃及并不产铜,而北方的土耳其等地却盛产铜,因些铜肯定是从西亚传到埃及的。在艺术方面,埃及也与西亚很相似,例如埃及前王朝时间的陶器、雕像、装饰艺术品等,在许多方面都与美索不达米亚同类物品相同或相似。从这些方面来推断,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埃及文化的确源于亚洲

    第二、从人种上说,埃及人属于亚洲人种。人们习惯将世界人划分为四大人种,白种人——发源地在中亚,兴起于希腊,后来扩散到美洲和大洋洲;黑种人——发源地在非洲尼罗河流域,黑奴贸易时流散到美洲等地;黄种人——发源地在亚洲的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间,兴于黄河流域,后来散居世界各地,美洲土著印第安人,在人种上也属于亚洲黄人种。大家也许并不知道,我们今天关于人种划分的理论,就源出埃及。在距今3000多年的埃及雕塑和绘画中,埃及人将欧洲人涂上白颜色,将非洲人涂上黑颜色,将亚洲人涂上黄颜色,而将自己涂上红颜色,这就是最早的人种划分。当然埃及人将自己涂成红色,并非表明它是红色人种,世界上印第安人自称自己是红色人种,但科学界并不承认它是个独立的人种。在许多民族的宗教意识里,红色具有某种秘密的含意,甚至是神的颜色。在中国出土的山顶洞人和仰韶文化的墓葬中,就发现尸体上或墓葬里有红色的粉末,它表达的仅仅是一种宗教意识。

    那么埃及人到底属于什么人种呢?世界教科文组织曾经召开过几次会议,专门讨论埃及的人种问题,但至今没有一致的结论。在古埃及的壁画中我们看到,经常出现在壁画里的大至有两种人,一种是奴隶,一种是贵族。奴隶的形象很明确,就是非洲的黑人,而贵族则一律是亚洲人。在埃及的雕塑里,那些法老和天神的形象都具有亚洲人的特点。因此,可以肯定,古埃及的贵族是从亚洲迁移过去的,是他们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