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I回升,能否冲淡经济悲观情绪


      汇丰银行23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9月中国制造业PMI初值升至50.5,显著高于市场预期值50,也高于上月终值50.2。该数值已连续第四个月高于荣枯线50,表明制造业仍处于扩张区间。

众所周知,近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异乎寻常地低迷。特别是国家统计局发布的8月份中国工业增加值增速,同比大降2.1个百分点。因此,迅速掀起了一股唱空、唱衰中国经济之风。特别是国内一直看好中国经济的经济学家,也表现出了比较悲观的态度,从而使唱空、唱衰中国经济之风更加激烈。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经济数据表现不佳,决策层并没有因此而象过去那样惊慌失措,也没有按照外界所期待的迅速出台经济刺激政策,而是明确表示,中国不会出台强刺激政策,也不会重走强刺激老路。相反,却更加坚定地认为,要用改革的方法解决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而汇丰发布的9月份PMI数据表明,决策层的“坚持”是对的,对中国经济,不应表现得那么悲观,更不应用8月份一个月的数据就来唱空、唱衰中国经济。必须看到,经济发展是有规律的,既有顺利的时候,也有不顺利的时候,既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既有平稳的时候,也有波动的时候。更何况,目前的中国经济,正遭受内外因素共同影响的艰难时刻,出现一定反复,是十分正常的。如果因为某一个月或几个月经济数据的下滑或变动,就唱空、唱衰中国经济,就对经济发展表现出极度悲观的情绪,是非常可怕的,也是完全不应该的。尤其是国内研究经济的专家、学者,更应当对中国经济作出科学、客观的分析和判断,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地以一个月或几个月的经济数据就跟风唱空、唱衰中国经济。

事实上,今年以来,中国经济总体上讲势头还是不错的,特别是前几个月,已经表现出了比较明显的复苏迹象。更重要的,这种复苏迹象,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我们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是正确的,是符合目前经济发展实际的。8月份的反复,只能说明经济在持续多月呈现复苏迹象后的调整,而不是重新回到下行通道。倒是从今年以来经济呈现复苏迹象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来看,要想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有些问题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首先是产能过剩问题仍然十分严重。据相关媒体调查,一些行业已陷入“产能越化解越多、越干预越过剩”的怪圈,如钢铁行业,从2003年实施调控到现在,钢铁产量已不知翻了多少倍。水泥也是如此,也是越调控越产能多。原因就在于,地方政府过度干预行业、干预企业、干预项目。如果这一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就会相当大。反之,则可能难度要小得多。所以,要想让经济尽快步入良性轨道,就必须对产能过剩问题动真格、下狠手。

另一个问题,就是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特别是实体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基本都被这一问题所困扰。据财政部22日发布的“201418月全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经济运行情况”显示,18月份,国企营业总收入同比增幅继续放缓,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出现下降,成本增幅继续高于收入增幅,特别是财务费用增长明显。其中,央企前八个月财务费用增幅更是高达22.4%。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为什么在企业效益下滑的情况下,企业的融资成本反而高了,这个问题不能不引起思考。如果再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经济将会断送在这一问题上。

再有就是地方政府对中小微企业的严重不关心,要知道,中小微企业被称作为民本企业,就业、税收、居民收入增长等,主要靠中小微企业。但是,从目前地方政府对待中小微企业的态度来看,可以说基本不予关心,更别说重视了。导致中小微企业不仅享受不到政府的支持,反而会因为“大企业”、“大项目”的需要,在政策、资金、资源方面受到严重挤压。如此境况,经济怎么可能步入复苏通道呢?

我们说,对经济数据出现反复,可以不受外界的干扰,也可以不被唱空、唱衰等方面的声音而对政策作出重大调整。但是,对存在的问题,却不能坐视不管。9月份的PMI,给了唱空、唱衰中国经济者一个正面的回应,也给近一段时间以来弥漫在中国大地上的悲观情绪一个冲淡的力量。而要让这样的悲观情绪完全消失,还是要看经济的表现,看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产能过剩、融资难和融资贵、重大轻小等方面的问题,必须尽快解决,给企业和居民一个希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