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这次的亚洲四国之行?


      亚洲四国的访问已经接近尾声,纵观此次出访,从塔吉克斯坦到马尔代夫、从马尔代夫到斯里兰卡,从斯里兰卡到印度,这正是奔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议题而去的。

其实恰恰是一年前,中亚四国的访问中,我国首次对世界提及了重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今年就算是外交进程的延伸吧,对众多亚洲国家的眼里,丝绸之路经济带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一个口号的提出,有没有意义,先不看现在怎么样,要看潜力。丝绸之路覆盖的国家,发展潜力相当惊人。这个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绵延7000多公里,途经多个国家,总人口近30亿。如果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组织内的6个成员国(中、俄、哈、吉、塔、乌)、5个观察员国(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3个对话伙伴国(白俄罗斯、土耳其、斯里兰卡)绝大部分都位于这个丝绸之路沿线。

粗算了下,要是这么一个贸易合作网络能整合起来,影响肯定比美国所主导的环太平洋经济合作协定厉害,比欧盟也厉害。

重要的更在于产业梯度。

以前,亚洲局势为什么动荡啊?美国势力为什么能渗透进来啊?很大因素上在于亚洲缺少一个决定性的产业链梯度,让其中的国家必须同质化竞争。在经济上缺少共生性而更多了对立的色彩。丝绸之路出现后,就是要宣告这种梯度的出现。丝绸之路所在国家的经济情况,如果整合贸易关系后,能构建出一个非常明确的产业梯度关系。非常有意思,从地理条件上看,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而丝绸之路沿线的大部分国家恰好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塌陷地带”,整个区域是“两边高,中间低”,越靠近经济带中心地区国家越落后。

有了这么一个地理划分后就很清楚了:对比两大经济圈,欧洲和中国、印度在经济发展的轨道上重合度并不高。欧洲的轻工业金融业发达,而中印则在重工业和第三产业以及代工方面难以替代,加上经济带中心区域更加原始的工业国家。这就有了产业梯度。

具体来分的话,一个是陆上丝绸之路,一个是海上丝绸之路:陆路丝路,自中国东南沿海港口,往南穿过南中国海,进入印度洋、波斯湾地区,远及东非、欧洲。陆路丝路的重心在五个斯坦国,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提出,就是在哈萨克斯坦,而这次的访问首站又是定在了塔吉克斯坦。至于海上丝绸之路,重心是在东南亚和印度半岛。对于东南亚国家,中国动用了高铁外交来打通中南半岛的外交局面。而在此之后,此次的出访则将重心放置在了印度半岛的核心三国——印度、马尔代夫和斯里兰卡。这两条丝路可以形成两条高度独立的产业梯度结构。

丝路为什么能产生?那或许真是被逼的。

古代的时候,是源自各国有不同的需求,特别是中国的商人们,在东部沿海地区,找不到足以形成广阔市场的外部文明,所以才将目光转向了西方。

现代呢,阿拉伯国家动荡不断,而随着俄罗斯在中东的势力受到蚕食,阿拉伯世界几乎成为美国的囊中之物。欧美贸易保护,中东受到挤出,所以中国的贸易路线转移就非常迫切,打开丝路经济带,是顺应这种大方向的。

当然,丝绸之路能产生,也是有中国的经济需求因素在里面。经济带格局一旦能够确立,其一,中国现有的过剩产能能够通过新丝路直接或间接的销往其他国家。其二,中国的西部地区,也会因为巨大的海外市场支撑得到发展的契机。其三,这种内陆和西南沿海的崛起将为东部地区的改革开放再加速创建新的倒逼格局。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实现非一日之功,至少现在,“丝绸之路经济带”还相对抽象,仅靠一两次访问难以对相关概念的落实起到实质性的助推。可预见未来的几年,中国领导人,还会在丝绸之路的问题上下更大的功夫。

(评论员个人观点不代表所在频道的观点,转发必须注明来源于个人,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