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困于债务危机的全球经济将何去何从,某些政治人物和学者认为伯南克式的应对是对的,但我却深为忧虑。盖因“印刷纸币的本(伯南克的雅号)”玩的其实就是当年密西西比泡沫的总导演苏格兰的花花公子约翰.劳的那套。虽然,这位21世纪的央行行长用了最新的学术名词,但这些词汇仍然难掩花花公子当年那套理论的本质。也正因为印刷纸币的本玩的就是花花公子当年的那套,所以我很担心密西西比泡沫再次出现。且这种担忧是从其上台的那一天开始的。
被20亿债务压垮的法国
1715年太阳王路易十四(Louis XIV)驾崩,但由于他身前的挥霍,法国国库被其彻底掏空,由此而经历着自上17世纪以来最为严重的萧条。当时法国的债务问题恶化到何种程度?据说,当时的总债务额高达20亿里弗尔 ,可其年财政收入却不过1.45亿里弗尔,付息前的年财政支出额却高达1.42亿里弗尔。而这20亿里弗尔的债务中大部分是从大约40个私人银行家那里借来的,这些银行家也负责收税。按照之前的契约,法国政府每年需支付债务利息为9,000万里弗尔。如果财政盈余在付息之前就只剩区区的300万里弗尔,那你如何能支付高达9,000万里弗尔的债务利息呢?更不用说那20亿的本金了。以摄政王奥尔良大公为代表的掌权者 ,当时正在为货币不足、物价回落以及国家债务的膨胀而苦恼。
约翰.劳的还债计划
这个时候一位来自苏格兰的经济学家兼花花公子得到了一场豪赌的机会,赌注也是有史以来最高的——创造货币,这位花花公子就是欧美世界的纸币之父约翰.劳(Joho Law,1671-1729)。此前他一直在酝酿却始终得不到施展的伟大计划,终于快有用武之地了!
在1716年,也就是大公开始摄政的第二年,大公接见了劳并和他讨论了施政方略。踌躇满志的劳一见面就向摄政王提交了两份备忘录,指出由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远不能满足经济运行,所以导致了货币屡屡贬值。而现在,可怕的金融危机已笼罩着法兰西。仅有金属通货而缺少纸币的辅助,庞大的货币需求量永远都会处于失衡状态,这根本不符合一个商业国家的标准。他还专门引述了英国、荷兰的例子,以此来证明纸币的优越性。为此,他提出了许多关于货币信用的实际数据,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的——重建法国的货币信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1716 年他终于获得可以设立发行银行券的个人银行的授权。由于劳所发行的银行券可与硬通货进行交换,所以极具信用,因此逐步为投资者信任,到最后纸币胜过了黄金!新的纸币作为硬通货已普遍被人们所接受。到1717年,也就不过短短的一年时间内,纸币的价格就涨到了115里弗尔金币。这种可靠交易手段的出现,很快就刺激了贸易的发展,商业出现好转,对纸币的需求也与日俱增。
就在这期间,摄政王也渐渐注意到,纸币如同万能药。劳的理论不只是实验,而是一场了不起的胜利。大公之前还非常不情愿让政府直接涉足银行,如今他一改之前的勉强态度,将劳氏银行国有化,并将其改名为法兰西皇家银行(The Royal Bank of France),同时还授予皇家银行若干特许权如独家冶炼金银权,来进一步支持它。这也意味着法兰西皇家银行得以波旁王朝的信誉作保证,来发行它的纸币。
为了消除路易十四所遗留下来的那笔庞大的国家债务,劳提出了更为大胆设想,就是把银行、贸易公司与国家财政统合在一起的体系,这就是所谓的“密西西比计划(Mississippi Scheme)”。劳的设想是:一方面由特权贸易公司接收皇家银行发行的银行券,然后将其转借给中央政府,而中央政府则用它来偿还债务和支付日常开支;而另一方面特权贸易公司则通过发行股票来回收流出的银行券。他的建议是,在公司公开出售股权时,人们应该用行政债券购买,如此一来,国家的债务就消失了。大公对此提议非常兴奋,臭名昭著的“密西西比计划”由此诞生了。
在劳提出建议后不久,就获得了为期25年自由开发路易斯安那(Louisiana)的特许权。随后,执行该特许权的平台西方公司(Compagnie d’Occident)(也就是民间所说的密西西比公司)也就顺利成立,公司资本随即被划分为20万股,每股500里弗,这些股票可用公债抵付。
到1719年初,西方公司与另一家特权企业塞内加尔公司发生了合并,到1719年5月又全面接管了中国公司(The China Company)的全部财产,以及部分法兰西东印度公司(the French East India Company)的财产。随着法兰西东印度公司被控制,人们期望这个新的巨人能够挑战全能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而同时,新的公司的特许权得到奥尔良大公的授权再予扩大,这些权限包括:
1、公司专有贸易权不仅包括密西西比河、路易斯安那州,还包括中国、东印度和南美等地区;
2、公司以5,000万里弗尔的转让价得到了一项时间长达9年的独家铸造法定硬币的权利;
3、为期9年的国家税负征收权;
4、烟草专卖权。
1719 年,公司股票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立即引来集中性投机,股价以惊人的速度飞涨。几千里弗尔的投资,几周或者几个月后,就达到了数百万里弗尔。股票销售获得的巨额资金,不是用于路易斯安那州的金矿开发,而是用于对政府的借贷。也就是说,皇家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被用于对政府的借贷,政府为了还债,将它们转给一般居民。取得银行券的居民,用它去购买西方公司的股票,其销售额再被用于政府支出和支付给债权者,获得银行券的债权人则利用取得的银行券,购买更多的股票。正是由于这样的信用循环过程,泡沫才会不断膨胀。
在当时获得财富的速度到底有多快,可从下面这个真实的小故事窥见一斑。一位投资者让仆人以开盘价8,000里弗尔卖出250股公司的股票,当仆人到达交易所时,股价已涨至10 ,000里弗尔了。
当然不只是资本市场运转的非常好,在股市所形成的巨大的财富效应下,当时整个国民经济体系似乎都运转得不错。通过偿还国家债务,货币就进入了流通领域,法国政府似乎也恢复了支付能力。更重要的是,那些大量释放出来的货币就像“蜂蜜”一样,带着浓浓的粘性,它所流到的地方,价格都涨了起来 。不久以后不仅交易所牌价不断攀升,就连工资和房租也升至高位。
也许是因为钱来的太容易,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为之改变,及时行乐成为当时的风尚。这也就直接导致了奢侈品价格的大涨,巴黎更从世界各地进口了大量的工艺品、家具和装饰品。这种情形还从未有过,消费者也不再仅仅由贵族构成,还包括通过买卖股票而发达起来的新兴的中产阶层。那些购买了股票的人突然发现,区区几千里弗尔居然可以增长到100多万里弗尔。很快,法语增加了一个新的词汇——百万富翁。
而这直接导致劳动者的工资报酬也大幅度上涨,以前每天赚15苏 的工匠现在可以赚到60苏,整整增长了4倍。随着工人工资的大幅,连带着食品价格也一路飙升,面包、鲜肉和蔬菜的价格高得令人难以置信。同时,那些赚到钱的人们改善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强烈,随之而来的是,法国到处都在大兴土木,城镇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四周扩张。繁华景象充斥整个国家,看得法国人目眩神迷。总体来说,法国人——特别是巴黎人表现出来的致富速度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繁荣幻觉和31亿的亏空
但作为西方公司基础的路易斯安那州的金子并没有被挖掘出来,劳氏体系终究难逃崩溃的命运。根据麦基(Charles Mackay)的记述,崩溃的过程是这样的:
纵使约翰.劳可以低调,但他巨大的成功,还是刺激到了一位皇亲,那就是鼎鼎有名的贵族路易•阿尔芒二世•德•波旁Prince De Conti5世。在劳大成功后,他也想要插手西方公司的事务。然而他的要求却遭到了,当时人气和威望都如日中天的劳的委婉拒绝。劳的态度大大的伤害到了这位亲王的自尊,这位劳昔日的改革计划的支持者,一边怒不可截的咆哮着“这个狗娘养的苏格兰杂碎。”一边将手中的股票悉数抛给许多仍在疯狂购买股票的投资者,以此来套现为皇家银行发行的纸币。现在我们已无法确切的知道他当时到底提了多少钱,但史书的记载是,他套现的纸币足足装了三马车,然后拿去皇家银行。“瞧,先生们!”据说他当时就是这么说的“这就是你们所谓的‘见票即付’的纸币。现在你们瞧见了吗?那好,给我换成硬币吧! ”
以此为开端,几个具有远见的人就开始思考,如果人人都将自己手中的纸币兑换成硬币,皇家银行有这么多硬币吗?于是,他们陆续把银行券换成了硬通货,并运往英国和荷兰。这样,泡沫就开始崩溃了。西方公司终于于1720年年底倒闭,这也宣告密西西比泡沫最终以彻底的破产而告终结,它给法国带来的一场繁荣幻觉和至少31亿里弗尔的财政亏空。
从解决债务而始到制造更大债务而终
滑稽吧。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不是什么戏说的野史,而是像查理斯.麦基这样的经济史学家们,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所还原出来的历史的真相。
在这段泡沫史中,有两个数据是值得我们去玩味的。第一个数据是:路易十四驾崩后,所遗留给波旁法兰西的遗产是一笔高达20亿里弗尔的债务;而另一个数据则是,密西西比泡沫破灭后,法国的债务额不再是当初的20亿,而是31亿里弗尔了。
于这段经济史中,我们还可了解到的是:当时的波旁法兰西之所以会授权约翰.劳启动密西西比计划,其根本目的就是旨在于解决路易十四所遗留下来的那笔庞大的债务。然而,最后的结果正如我们所见,不仅没有成功去债,反倒是其资产负债表更趋恶化——在原有的债务基础上,又平白的增添了一笔高达11亿里弗尔的债务。
由这段历史我们可见的是,所谓的资产泡沫化其实就是为解决债务而始,到制造出一笔更大的债务而宣告结束的一个过程。同时,由这段历史我们还可见的是,资产泡沫或迟或早一定会演变为债务泡沫。
也是这段经济史,我们可发现的一个规律是:“信用扩张确实能导致一时的繁荣,但这种繁荣迟早会归于破灭,导致新一轮的萧条。货币把戏只能收到表面的一时之效。从长远看它肯定会让国家陷入更深重的灾难。 ”
也许有人会对此予以诡辩,说那是纸币刚刚发明的时候,其主事者的技术含量和应对的经验,跟今天有着本质的区别,所以它们本身缺乏应有的可比性。让我套用一位财经作家的话来说:这真的不重要,因为他们的命运最终是相同的。甚至可以说,当前的这些所谓的技术和经验,不仅没有将当初的问题予以简化,反倒是令问题更趋复杂化。查尔斯.庞齐(Charles Ponzi)的那套把戏如果搁今天,也许上当的人不会太多了。但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却可以令华尔街乃至世界那么多精英也为之上当受骗。但我们总不好说,麦道夫的那套把戏就不是庞氏骗局吧。既然是庞氏骗局,那么不管其形式有何不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其结果必然是相同的。同样,只要是泡沫,那么其结果也将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那就是投资者的财富也将是虚幻的,但正如密西西比计划所昭示给我们的,泡沫破灭后所遗留下来的债务却将是真实的。密西西比泡沫时期的波旁法兰西是如此,今天的美国也概莫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