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股的认识误区


       交易成长股作为投资成功的重要途径,已是众投资者有目共睹的事情。从历史到当前,诸多成名成家的投资大师在交易成长股的过程中获得了巨额财富,从而成长股的交易也就有了广泛的理论和群众基础,但在现实中,被许多机构的分析评论中冠之以成长之名的个股事实上并不是真正的成长股或真成长股但已不具备交易的基础了。在投资过程中已经明白交易成长股的好处并以成长股的交易心态去对待交易,却交易了非成长股而不自知,莫过于投资过程中最悲剧的事情了,加强对成长股的有效识别走出其误区,是其成长股选择的重要一环。

 

现对投资过程中成长股的认识误区加以列举探讨

一、真成长股但无投资交易之空间

真成长股丧失了投资空间的个股多出现在标准成长股中,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公司层面处在以正常速度发展的基础上已经实现加速发展并已处在超速发展期,二级市场上股价在合理投资资金和投机资金的双重推动下,将股价推高公司以现有速度增长未来8-10年累积资产也难以兑现现行股价估值,多出的泡沫实在太多,股价严重透支基本面的未来发展。此时,公司虽然处在高速成长过程中,但投资机会已经丧失了,根本找不到应有投资空间,此时应主动放弃该股的交易。

通常情况下一家基础良好的公司经历草创期的高速成长后,具备了中小型企业的正常规模,此时生存环境不再那么恶劣,只要经营得当,人才、资金的吸引力增强,市场已经有一定的份额基础,加强平稳期的内功建设,后续能够迎来第二波成长期,通常这段时间在8-10年左右。经历这段成长期后,该公司便由中小企业成长为一家大中型企业,行业地位明显提升,这段成长期在股市里该是标准成长股。通常草创的成长阶段二级市场没有机会参与,因为此时公司尚未上市,公司在第二波成长期如果以正常速度为基础并加速度成长,那么该公司的成长期可提高到12-15年,这样的公司通常在某些方面具备绝对的垄断性优势或在技术领域处在绝对领先地位,或者开启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突破性创新,成长期结束,毫无疑问该公司会达到行业龙头地位并具备引领全行业进入一个全面繁荣的时期。这类公司的股价在某个阶段会被严重高估,这种高估状态的估值直到成长期结束也不能兑现现有估值。

成长期结束后,公司进入繁荣期,繁荣期内净资产依然呈增长之势,初期通常保持较高的增长比例和收益净值,因其基数较大,但增长速度却处在减速增长状态,当增速接近于零时繁荣期即将结束,后续将进入衰退期,此时股价已多年不再向上打开空间,净资产依然增长估值水准也开始接近行业水准,虽然估值合理了,但公司变坏了。

衰退期间,估值与股价开始倒挂,市净率开始由接近行业水平到低于行业水平直达股价开始低于净资产,情况如无改善,这种倒挂情况会持续严重,市净率会长期在1倍以下运行。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在于公司层面的净资产已经丧失了赢利能力,未来的持续亏损会逐步消耗现值净资产直到为零或负值。股价的倒挂是合理的。

高成长阶段股价的严重透支是投资之中风险最大的,在已经辩明真成长股的基础之上,对这一现象引起足够重视,是在正确的投资道路上避免雷区的有效办法。这样的例子在A股市场上较多,比如前些年高成长的建筑设备类股,在前十年的成长期与近三年的衰退期股价的鲜明对比,已经将标准成长公司的生命周期及投资机会与风险演绎的十分清楚,09-10年间的股价严重透支与公司层面的成长丧失形成严重背离,后续三年的股价回归,令大部分投资者苦不堪言。

 

二、伪成长股被错误当成长股进行交易

        在交易市场中,大部分时间里,既无成长基础又无快速衰退风险的普通公司占到交易市场中50%以上的比例,这部分公司不论在公司层面来看还是二级市场来看,大部分时间表现平淡无奇,但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公司会有一些不错的短暂亮点出现,业绩上也会有突出表现。这种情况一旦出现会给人以美好的想象空间,市场部分机构也会给予积极的评论及充满前景的报告,并冠之以即将越步入高速成长期的美名,但良好的表现不会维持太久,一年二年甚至几个季度后便再度归于平静。这种短暂的成长机会通常是外部环境因素的小幅变化而引起的,其余的公司也同样能抓住这样的机会而将差距拉平,以至于这种优势快速丧失,比如某一公司原材料库存较低,刚好原材料又在持续快速下跌,该公司未来两三个季度的产品成本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利润空间扩大,业绩录得较大上修机会,随着同类公司原有库存的下降,同样能够享受这一优势,产品价格便存在下跌的可能,原材料下跌造成的优势便丧失了。再比如上海世博园的建设开工,上海本地建筑安装公司在四五年建设期内业务量突增,业绩同时向上修正,但事实上业绩不会有较大的增长,原因在于这种单位时间大强度的工程项目建设,夺标公司会增大财务上的开支,比如大批量购置设备,工程完成,多余的设备在没有业务增量的情况下面临处置,实际上几年下来可能会丧失长期性业务机会,并丧失战略布局的机会,而导致后续几年业绩变得更差。

这类公司事实上就是普通公司不具备成长的内生基础,公司结构矛盾较多,且无有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靠的是商业市场中艰辛努力的打拼或投机性机会维持生计,公司命运受经济环境的波动变化较大,管理层绩效平庸,业务上创新能力较差,通常处在成熟行业或常规行业,在经济周期的波动中随波逐流。这类个股如在某一实际利好刺激而表现良好进而给予成长股的定位进行交易只会浪费时间和增加交易风险,按阶段性的少量投机交易可以适度参与,以提高投资热情,但在时效把握上要求颇高。

通常情况下以企业资金为代表的产业资金惯于这类机会以满足资本运作的投机要求,原因在于这类资金对自身行业的熟悉而对行业趋势发展有较好的理解和把握,并有较强的敏感性。普通投资者由于缺乏中观经济的专业和专注,较难理解其中的某些目的和动向,从而显得无所适从。多数情况下交易这类股会表现出:买入时驱动因素确实存在,业绩也会在某一时间段明显改善,买入后持续一段时间股价开始反向波动,时间再长一点业绩重归平静,证明之前的交易是错误的,而且持有时间越长,收益上没有任何改观还错失了交易成长股的机会。

交易伪成长股的坏处在于培养了片面理解成长股的本身含义,而对真正成长股视而不见并持排斥态度,养成了对消息、短线交易的依赖性,离成功投资的道路越行越远。

 

三、将概念题材股当成长股进行交易

        概念题材股的起始运作路径及影响在工作室运营总结中有过深入讨论,可参阅之。这里主要讨论概念股与成长股认识上的差异。概念和题材的崛起通常以某一新型技术或外部引导前瞻性的政策为基础,启动了人们的形象思维从而展开对美好事物的想象空间,这种想象通常处在前景的美妙设想之中,想法落地过程中的实际困难和艰辛在此时处于思维中的模糊状态,通常会被忽略。

        技术创新代表人类前进的推力,会为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开辟新的行业取代落后陈旧的行业,能够推动一批新的公司成长,创造更好的产品,为社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在投资市场来说,投资于掌握此技术的公司,在公司的成长过程中会带来丰厚的财富回报,由此看来,投资概念股的本质也是基于成长逻辑,而且是希望该技术处于不成熟阶段或萌芽状态时便对未来进行精准投资,而获取超额回报,从诸多涉及概念性的投研报告中也将这种机会进行精准定位和无限放大其利好。

        技术创新或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技术突破通常是在具备广泛的历史文化沉淀的基础上通过长时间的点滴社会积累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下产生质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历史技术文化渊源和强烈的社会现实需求是推动质变的重要因素。新技术产生之后,真正能够变成实用化的社会商品也需要具备较多的条件方能实现,很多新的技术会长期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即便部分具备实用化开发的技术,从实验室直到社会化也需要足够的时间解决一系列的细节技术(包括其它领域的技术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来辅助该技术的应用)。

        对于我们投资者来说应该明白的是,很多新技术产生后形成有效的社会化商品阶段,有时需要数年、数十年、数百年,在这个过程中被我们投资炒作过包含其概念的公司可能大部分已消失,真正使用该技术并能够转化成商品的公司可能是后起之秀,根本没有机会供我们去炒作,这样的情况普通存在,这就是我们认识上的偏差所造成的。新技术能推动一批公司的成长,但概念股绝非成长股,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概念股的炒作仅是众投资者贡献风险的地方,新技术通过二级市场的概念运作最终完成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过程。比如,全球范围内对新能源汽车的炒作达数十年,但最终能制造出有象征意义的新能源汽车的公司却非我们一路追逐的公司,中国仅出了个比亚迪,美国仅出了个特斯拉,这两家公司最终能不能造出优于传统能源汽车性能的产品还有待商榷。

                                                  下节内容--成长股交易过程中技术分析的重要性

交流可添加 拉格朗牛股工作室 微信号 r918786-l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