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纷纷松绑,银行为何按兵不动?


       银行超乎寻常的“冷静”,让外界感到十分的意外和不解。

按照公开披露的消息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实行限购的46个城市,已有37个放松了限购。即便没有放松限购的一线城市,也都在积极寻找放松的机会。如上海就出现某大行下发房贷新政文件,亦即对首套房认定条件放宽的消息。而北京则有6家银行在8月份下调了首套房房贷利率。

但是,从总体上讲,银行的动作是不大的,甚至可以说是按兵不动的。少量的动作,也都是力度不大、效果不明显的,是对整个房地产市场不会产生任何影响的。

众所周知,在经历了五年多连续调控以后,限购政策的作用已经越来越小,甚至在某些方面已经产生了负面作用与影响。因此,退出已是大势所趋。问题是,在楼市严重低迷、房价处于下降通道、消费者都在等待观望的大背景下,放松限购的效果也就明显不足了。要想真正发挥政策的松绑作用,显然,只有限贷政策的松绑。

值得注意的是,限贷政策也不是说松就能松的。即便松绑,银行也未必就能立即执行。就象前一段时间央行与银监会的喊话一样,银行并没有响应,也没有对个人房贷给予相应的支持与放宽。少数地方的放行,也是动作极为细小。

那么,为什么一向喜欢大进大出、大搞规模扩张的银行,在对房地产市场放贷问题上也变得如此小心和谨慎了呢?难道银行的经营理念已经出现了巨大转变了吗?显然,这不是银行不想放贷款,而是有点无能为力和心有余悸了。

从无能为力来看,今年以来,虽然信贷规模来很大,甚至可以与此前的天量投放相比。但是,从信贷结构来看,已经与以前几年发生了重大变化。按照定向调控的要求,银行的信贷资金,必须重点向铁路等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实体经济等倾斜,尤其是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更是只能投向小微企业和“三农”。如此一来,银行所能自由支配的资金也就显得数量远远不够了。今年以来,不少银行都启动了再融资计划,以补充越来越紧的资本充足率,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银行的资金真的已经相当紧张了。如果再不加以控制,谁也无法保证,不会出现支付风险。在这方面,一些地方金融机构已经有闪过火花了

再从心有余悸来看,从去年开始,房企就在市场的持续低迷中,不断地爆发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了,中小房企甚至出现了跑路等方面的问题。而且,一些地方还因为房企出险,引发了地区性金融风险,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采取措施,避免对地方的金融环境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不仅如此,其他企业的风险,由于互保联保现象严重,也会直接影响到房企的资金链。同时,前些年热衷于炒房的投资者,在房价连续下跌以后,也出现了停供或断供现象,使银行的房贷风险进一步加大。在这样的情况下,银行变得谨慎也就不足为奇了。更何况,房价会不会继续下跌,房企业的安全有没有保障,房企说不清,银行也看不清。与其冒险给房企贷款,不如等待观望。

当然,监管的日益严厉,也是银行按兵不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按照监管规定,房地产行业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产能过剩行业等已一起被列为了行业风险管控的重点,控制房地产信贷比例也成为了银行风险管控的措施之一。在这样的情况下,就算银行愿意给房企放贷,也为了避免受到处罚,不敢越雷池一步。那么,指望银行对楼市复苏发挥作用,也就有点勉为其难了。

倒是资本市场,似乎有一种借题发挥的样子,相关的涉房股,近一段时间以来的表现比较活跃。不过,在银行限贷政策不放松的情况下,指望涉房股有多大的表现,也是一厢情愿,甚至会留下很大的风险。

需要监管层把握和关注的是,银行的按兵不动,虽然对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稳定与规范具有积极的作用,甚至可以推动房价的继续下跌。但是,银行在运用信贷政策方面,也明显存在绑架监管的行为。因为,在央行和银监会都对个人房贷良声的情况下,银行也是置之不理,就有点不顾大局了。毕竟,刚性需求还是需要支持的。如果因为政策主客观原因,银行将个人房贷也一并收紧,就等于要挟政府、绑架监管了。对此,管理层必须有所动作。

总之,银行与地方政府在调控方面的首次“不协调”,是有点看点的,也说明政策正在出现分化。如何利用好这一条件,将调控政策从行政手段转向市场手段、从行政管控转向市场调节,是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