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赴美上市启动后,围绕其是是非非的枪林弹雨异常密集。舆论围剿,法律诉讼,接踵而至。一时间感到阿里处于非常“被动”之境地,也貌似感觉掌门人的马云只有“招架之势而无还手之力”。这种舆论环境和氛围对于阿里巴巴纽约上市大大不利。
最为关键的是,无论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业务做的多么大,客户多么多,总感觉剥离了支付宝特别是支付宝扩容为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以下简称“小微金服”)后,仅电商平台业务成长性并不那么乐观。电商平台这块业务,在中国起码已经成为一片红海,阿里巴巴集团面临的挑战并不小,其电商平台主体业务增速扩展的竞争压力很大。对于一个IPO企业来说,如果让投资者看不到公司业务的成长性,那么,就不会激发投资热情。既是IPO受到煽动性、鼓动性路演诱惑一时进行了投资,也不会成为忠实投资者,不会与公司一起成长,最终必将成为纯财务投资而早早离去。
在阿里上市前夕的关键时刻,全球投资者都在看看马云还能耍出何种花样?果不出所料,马云终于拿出了“杀手锏”——在阿里理清与支付宝的关系上动起了大脑筋。
8月13日,阿里巴巴集团再次更新了招股书,着重厘清了与以支付宝为主体的小微金服的关系,并调整了与支付宝的利润分享协议(8月14日《京华时报》)。
笔者认为,这份阿里理清与支付宝为主体的小微金服关系的最大看点是,对于即将登陆纽交所的阿里巴巴可谓是雪里送炭,使投资者不仅看到了阿里电子商务的传统业务巨无霸优势,而且看到了其与其他同质类公司不同的极高成长性。根据新的协议,在小微金服提出申请并获得相关监管机构书面批准的情况下,小微金服将增发33%的新股,以交换阿里集团“利润分享”和现金补偿的权益。也就是说,如果阿里集团入股小微金服并持有33%的股份,同时阿里集团应终止一切在小微金服的“利益分享”条款。
阿里集团明智的选择应该是持有小微金服增发的33%股份。因为,阿里系的小微金服成长性要比阿里巴巴集团的纯电商平台高的多。仅从小微金服的未来网络银行来看,其前景之大、成长性之高是不可估量的。小微金服虽然“小”字当头,但是未来超过阿里巴巴集团是不用多久的。
同时,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今后发展必须有小微金服的支撑。才能形成金融对线上企业以及客户的支持,从而反过来促进电商平台的发展。这是阿里巴巴IPO阶段投资者的最大看点。
至于新协议中规定,阿里集团每年将获得37.5%的小微金服税前利润。一旦小微金服上市,阿里集团可以选择“利润分享”终止,从而一次性获得IPO时小微金服总价值的37.5%。新协议还约定,小微金服IPO时的估值需超过250亿美元,融资金额超过20亿美元。这就意味着,按37.5%的比例计算,阿里集团可以在小微金服IPO时获得的一次性现金回报将不低于93.75亿美元。这只不过是阿里巴巴财务上的一次性进账得益而已,不是阿里巴巴集团的最优选项。
在阿里巴巴集团 IPO前夕的关键时刻,如此理清其与支付宝为主体的小微金服关系,是马云使出的最后最有效的杀手锏。必将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对于支付宝为主体的小微金服集团来说也是赢家。虽然小微金服成长性很高,前景广阔,但其离不开阿里集团平台积累的大数据支持。现在小微金服所有的产品以及阿里划给其的小贷公司,以及未来成立的网络银行,都离不开阿里巴巴电子商务平台上积累的上千万中小微企业和几亿消费者的客户量,特别是背后积累的大数据。与阿里集团采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密切合作模式是最佳出路,是双赢之举。
更加应该引起注意的是,阿里巴巴集团尚未上市,从这份厘清协议中已经透露出小微金服集团将上市已经列为目标了。从透露的上市估值看,甚至超过了阿里巴巴集团。未来阿里系拥有这两大航空母舰一样的上市公司,其前景是不可估量的。
对于马云来说也“收获”多多。本来2011年5月马云将支付宝从阿里集团分拆独立就备受社会诟病,甚至指责其法制和诚信意识淡薄。这次重新签订新协议,使得过去的“不愉快”一笔勾销、烟消云散了。同时,未来马云分别在阿里巴巴集团和小微金服集团两大公司分别持有不高于8.9%的股份,两个公司合计,马云个人持股高达17.8%。马云权力和财务地位在两大公司都到了保证。马云也是最大赢家。
至于说阿里集团持有小微金服增发的33%股份,监管部门是否会审批的问题。笔者认为,监管部门如果能够认识清楚以支付宝和未来的网络银行为主体的小微金服集团性质的话,应该毫不犹豫予以审批。因为仅小微金服、小贷公司、网络银行都必须以阿里巴巴电商平台上的客户和大数据为基础。如果不批准其持股,那么,将大大制约未来小微金服集团金融业务的发展。其实,本来就是一体的,小微金服就是在阿里电商平台基础上应运而生、发展壮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