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性慈爱妙传神
——闲话《父母谣》封面设计意蕴
文/周 涧
余撰著的《父母谣》成稿是2010年10月份的事了,一直想请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博导、管家庆教授为该书设计一个封面。之所以有这种想法,一是因为本人与家庆君是多年的深交好友;二是家庆君是国内平面艺术设计大家之一,其设计作品屡获业内大奖并为多家博物馆收藏;三是在本人已正式公开出版的三本专著中已有两本书的封面设计都是出自家庆君的手笔,一本是2006年12月出版的《企业沟通》,一本是2009年5月出版的《贤文生财》。这两本书的封面设计都是以中华传统的书法墨迹写意作图形勾画,简洁而富有韵味。《企业沟通》勾画的是一只老式大喇叭,《贤文生财》勾画的是一叠铜钱古币。
家庆君的设计有一个很个性化的特点,就是你只须三言两语说明你的著作内容的主旨,他即刻便有灵感突发,大约半个时辰便将图案一气呵成,并且那图案恰正是你内心所要的东西,同时也是与书中内容十分契合的视觉意象。他另外的一个很个性化的特点,就是图形构思期间一定先要用铅笔在纸上勾画草图,然后再拿来笔(毛笔)、墨、纸(宣纸)、砚,一连作上几幅从中择优定形。由此,便可显见家庆君敏捷的创意思路和严谨的创作作风。
这次《父母谣》封面设计,依然也是与上述相同的情形。
2011年11月9日下午,余恰好在家庆君的设计工作室闲聊,无意间便聊到了《父母谣》封面设计之事。吾只大意地说了两条关于《父母谣》的内容要素:
一、《父母谣》是仿效《弟子规》读本体例,类似“三字经”句型表达方式。
二、《父母谣》是相对《弟子规》的家教读本;《弟子规》是要求如何做“孝子女”,《父母谣》是要求如何做“贤父母”。
果然这次又是大约半个时辰,家庆君就创意灵感突发、一气呵成了《父母谣》的封面设计。
这次家庆君创意思路是采用中华古老汉字甲骨文进行直接的书法表现,并且这里的“父、母”二字经灵巧用笔,视觉所致,“字形”之表显“图形”。
你看画面:为“父”者,手牵小儿蹒跚学步;为“母”者,张开双臂跪拥双子,人类天性亲子慈爱表现得生动淋漓。其视觉意象,与《父母谣》开篇中“父母爱,系天性:父母慈,自然生。父母者,责任担;父母人,子师范”的文字内容涵义,可谓完美契合。
甲骨文本身就是象形文和会意文,以字传形,以形表意。家庆君创意地选用甲骨文作《父母谣》的意蕴诠释,达到了精妙传神的圆满效应。
余以为,这幅封面设计作品“父母亲子图”的精妙传神的意蕴特点主要有三:
一、追溯远古,寻源先祖。甲骨文被称作是中国汉字的始祖,而人类的历史也可追溯到遥远的数百万年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曰:“父母者,人之本也”。《父母谣》文本既谈“父母”,必然要从视觉导向中寻本溯源以远古先祖为血脉沿袭背景,这样才会显现生命之本的厚重。
二、中华古风,民族烙印。甲骨文字和书法墨迹皆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父母谣》文本则是仿效中华清代康熙年间成书的《弟子规》读本体例,以中华传统文化独有的“三字韵律”句型传达文意。由封面到内容,全书表里古风对应,此为著作图文的完美融合。
三、人性发掘,美韵彰显。《说文解字》中对“父”的解释为: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说的是,为人父者是家中立规导教者,以举杖训子为责。对“母”的解释为: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说的是,为人母者是家中哺乳子女者,以育养子女为职。家庆君以灵意妙笔将甲骨文的“父”字表现得阳刚苍劲,将甲骨文的“母”字处理得阴柔曲美,尤其是“母”字的丰凸双乳和丰腴臀部意象,将女性的性感之魅渲染得生动传神。
另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父为“乾”,母为“坤”;男在上,女在下;雄为阳,雌为阴。这在《父母谣》封面设计的视觉图形中都得到了恰当表现。从生物学和生理学角度讲,无雄雌男女,便无生命繁衍和后代延绵。因此,也有读者从这幅视觉图象中读出了强烈的“性意识”。这其实是十分正常的联想。所谓“父母”,必是两性结合的男女在完成性爱结晶之后,方能享受这神圣之命名。就繁衍后代而言,人性之美必定包涵性爱之美。
闲话至此,还是应回归到《父母谣》文本内容的主旨上来,因为图书的封面设计只限于为本书的内容服务,如果换为其他书籍,这幅图象作品就失去其应有的价值了。
有读者图解这幅设计作品中的“父”字刻意拉长的书法右“捺”,是男性阳具的符号。而作为《父母谣》文本的作者,余更愿意理解为这是一个小儿,在父亲手(左撇)牵下蹒跚学步,那一“捺”则正是小儿向前举足“迈步”的形态。同时,这别有意味的一“捺”,又是对数千年来“举杖训子”的“父”字解读的严苛形象的一种颠覆,重新以“牵手亲子”的温情意象解读亲亲“父”爱。
还有读者图解这幅设计作品中的“母”字的“跪状”,是宣扬封建的男尊女卑。而余则以为这恰恰是在弘扬母爱天性的伟大。你看画面:母亲张开双臂怀拥两个幼子(亦可理解成正在喂乳一双婴儿),而那女子的“跪状”,并不是“跪迎夫君”而是“跪拥生命”,其亲和慈爱的天性表现得惟妙惟肖。
《父母谣》内容的中心思想讲的都是人性之爱和父母贤慈。实质上,《父母谣》是以一种现代家教思想对传统《弟子规》封建家教思想的一种观念的修正。
《弟子规》核心是以“孝”的名义强调一个“顺”字,要求子女对父母要言听意顺、绝对服从,要求子女在父母面前要谨言慎行、要规规矩矩。但并没有阐明要“因慈而孝,因理而顺”。这样就给子女带来了很大的困惑:父母如若不是慈爱温和的长辈而是私欲霸道的长辈,做子女的也要“父母责,须顺承”“号泣随,挞无怨”逆来顺受吗?
因此,余以为,教育应与时代接轨,应与对象契合。现实的家庭教育不应仅仅针对孩子,同时要针对父母,而更重要的是父母言行规范的素质教育。父母自身慈贤,何愁子女不孝礼?
于是,笔者便萌生了“欲正弟子,先正父母”的写作思考,于是由《弟子规》便衍生了《父母谣》。
至此,在《父母谣》成稿的一年之后,这册读本因了家庆君的封面设计包装,显得更有可慢慢细品的韵味了。
这里还需要就封面设计作品再补充一点说明。你看画面:衬底上还有许多虚化处理的“父”字与“母”字,它既是对整体画面的丰富,更是一种视觉的提示:本书适读于所有家庭。另外,还有那仿古籍线装书装帧的设计妙笔,有意无意间将这册《父母谣》读本提升到“文化礼品”的高度,为本书增加了一种类似文化珍本的价值感。
具有灵气的封面装帧设计,自然也为读本的内容增添了灵气。家庆君的《父母谣》封面设计无疑是锦上添花的经典之作。
再次由衷地感谢家庆君的友情支持。
养育子女是每个家庭组织永恒的生活课题。如何让自己的孩子能够健康成长并成材成器,是每一位做父母的必然要面临的人生试题。《父母谣》就是献给天下家庭的一份开卷有益的精神新礼。
因为:
这是一本做人与育子的生活心经;
这是一本可以消弭家庭代沟的妙方宝典;
这是一本可以当歌谣传唱的人性言行教本;
这是一本能够让子女快乐成长的家教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