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的出路


 2004年被安徽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沈浩(安徽省财政厅副处级干部),在向安徽省委领导如实汇报小岗村的发展现状时说:小岗村这些年几乎没有发展,“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前“贫穷落后”,现状是“温饱有余”。

 
  小岗村村民严宏昌(当年按血手印分田单干的18名发起人之一)深有感触地说:“分那一亩二分地,现在只能管温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家里地靠留下的老弱病残人也照料不好,不是荒废着,就是廉价卖给私企老板。村民想干什么都不成,迈不开步子啊”! 
 
  陈桂棣、春桃夫妇在《中国农民调查》一书中曾经总结说:改革20年后的小岗村只有8个字可以形容——“江山依旧,旧貌犹存”!
 
  南京农业大学陈文林教授认为:小岗现在应该是“落后”的代表!
 
  为什么官方媒体和非主流媒体对小岗村实际现状的描绘竟然会是冰火两重天呢?上述主流媒体的宣传报导和非主流媒体的说法,究竟谁正确呢?2012年11月9日,主流媒体新华社无意中做了结论:“江山依旧,旧貌犹存”的说法是正确的! 
 
  为什么有着“中国改革第一村”美誉、被无数鲜花、美誉重重包裹的小岗村依然“很穷、很惨”呢?小岗村村民开始觉醒了:“分那一亩二分地,现在只能管温饱,年轻人都出去打工,家里地靠留下的老弱病残人也照料不好,不是荒废着,就是廉价卖给私企老板。村民想干什么都不成,迈不开步子啊”! 2004年被安徽省委组织部选派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党委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的沈浩更清醒的认识到了问题的症结:一家一户的生产模式,只能解决吃饭问题,不能解决发展问题!
 
  中国农业根本出路在机械化、现代化!而分田单干后,每户就那么几亩地的小农经济生产模式,是和机械化、现代化格格不入的!
 
  也许,当年将宁愿讨饭、甚至饿死,也不愿给集体干活的小岗村人率先以“摁手印”方式坚决实行“分田单干”的行为,树立为改革开放的典型,是为了借钟馗抓鬼,让老百姓解放思想;就象当年资本主义国家解放农奴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一样,人民公社集体经济的分崩离析客观上也为处在改革开放前沿的沿海经济提供了大量廉价的自由劳动力,使中国的资本完成了原始集累,那么,这种所谓的“小岗精神”早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现在应该还历史以本来面目了:分田单干是历史的一大倒退!分田单干是和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格格不入的!
 
  中国的农业集体化之路只所以越走越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搞了几十年难有起色,农村集体经济最终分崩离析,却使分田单干“一分就灵”,根源恐怕还在于人民公社根本上就是一个行政组织!它的一切经营都是行政命令化的长官意志,而非企业的经济行为!
 
  真正使中国农村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最终分崩离析的,是没有丝毫民主,高度行政化,不论干什么都搞“大忽隆”、“一窝蜂”的长官意志瞎指挥的“大锅饭”!而非“集体经济”之罪!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资本主义国家以色列的基础经济组织“基布提”,是有着强烈社会主义因素的集体经济组织,至今仍然在以色列的社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强大的作用,就是明证!
 
  李克强说,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这个论断无疑是正确的。然而,如果中国的农业依然是目前这种一家一户三、五亩地的小农经济,中国的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就会依然严峻!以城镇化拉动内需就必然会成为空话!结果只能如当了二十多年“中国改革第一村”,却依然“很穷、很惨”的凤阳小岗村一样!
 
  中国农业的出路在机械化、现代化!但一家一户三、五亩地的小农经济是无法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的!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就必须把土地重新集中起来!怎样把已经分田到户三十多年的土地重新集中起来?是重走集体道路?还是让土地通过自由流转集中到一些种粮大户手里?还是多种形式共同发展?当政者必须认真考虑!
 
  但无论怎样,实现机械化、现代化,都是中国农业的唯一出路!中国目前这种持续了三十多年,由凤阳小岗村开始的一家一户三、五亩地的小农经济,是再也继续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