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街头卖卜算?


何人街头卖卜算?
——词牌《卜算子》欣赏
 
陈敏昭
 
(三门峡行政学院 472000)
 
词牌《卜算子》曾经在北宋盛行一时,凡写词者无不填词《卜算子》。时隔千年,毛泽东主席《卜算子·咏梅》公开发表后,《卜算子》在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的大陆也时髦了一阵子。明末清初著名词学家万树先生在《词律》中以为这个词牌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在人类早期,占卜预知未来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一般由皇家豢养的巫师专门从事。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记载就证实了这一点。皇家行军打仗,狩猎郊游,祭祀祈福,婚丧嫁娶等无不需要巫师选择了吉日良辰后才行动。可以说,巫师曾经是国家与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随着神秘性的逐渐消失,占卜开始走向民间,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化。曲调《卜算子》的首创者或许有感于一手举着卦旗、一手摇着卦鼓、走街串巷、摇卜占卦的那些人的抑扬顿挫、别有韵致的吆喝声而创作的通俗曲调,后经文人加工改良后成为一个著名词牌,其曲调早已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卜算子》别名甚多:因为秦观之子秦湛《卜算子》词中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又名《百尺楼》;唐代诗僧皎然和尚词有目断楚天遥句,故又名《楚天遥》;无名氏词有蹙破眉峰碧句,故又名《眉峰碧》苏轼词有缺月挂疏桐句,故又名《缺月挂疏桐》,又因“缥缈孤鸿影”而被称为《孤鸿》等。《卜算子》本属于小令,然变格甚多,更有词学大家柳永、张先等人的长句《卜算子慢》八十九字,使得《卜算子》领域琳琅满目,繁花似锦。
如同大多数词牌一样,我们今天只能通过音韵的平仄、句式的长短和结构来领略那从远古传来的嘹亮的回声。
《卜算子》一般多以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者为正格: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
如宋代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这首词的词意、境界无需多言,四、五十岁以上的现代人对它的理解基本上是参照毛泽东主席的《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陆游酷爱梅花,以梅寄志、以梅自况,咏梅的凄苦以泄胸中抑郁,感叹人生的失意坎坷,赞梅的精神又表达了青春无悔的信念以及自己高洁的人格。明代沈际飞在《草堂诗馀·续集》中对这首词评价甚高:“排涤陈言,大为梅誉”;明后期文学家徐士俊的评价是“末句想见劲节”;明后期文学家潘游龙《古今诗馀醉》卷十三评曰:“末二句大为梅誉”。
从情感上讲,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相对悲观凄凉,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大气开朗,但是都表现了非凡的英雄气概和境界。
如果从艺术造诣方面推荐,在下认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当属首推:“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这首送别词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巧妙别致的比喻,风趣幽默的语言,真挚诚恳的情感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鲍浩然时的心绪。起首两句,运用风趣的笔墨,把景语变成情语,把送别所见自然山水化成为有情之物。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攒的眉峰了。正因为对友人鲍浩然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三、四两句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的去处,是“眉眼盈盈处”。“眉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指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二指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些人。因此“眉眼盈盈处”,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物。此两句写送别时的一往情深却又含而不露,语意双关。
下片“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惆怅,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王观的名气远不及苏轼、陆游等,他大约生活在1035年-1100年,字通叟,宋代词人,如皋(今江苏如皋)人。王安石为开封府试官时,科举及第。宋仁宗嘉庇佑二年(1057)考中进士。后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在任时作《扬州赋》,宋神宗阅后大喜,大加褒赏。官至翰林学士。后受王安石变法所累被罢职。王观于是自号“逐客”,从此以一介平民生活。《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他的代表作,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佳作、大作。
苏轼的《卜算子·贬居黄州时所作》也是在下非常喜欢的词,这首词还使《卜算子》有了《缺月挂疏桐》和《孤鸿》两个别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孤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咏物抒怀,词中描绘了荒凉冷落的环境,刻画了孤雁夜飞的形象,暗喻了作者政治失意的孤寂之情,反映出作者不同流俗,清高自守的品格。
此词很受后人推崇,如黄庭坚《山谷题跋》有云:“语意高妙,似非吃人间烟火语。”而“非胸中有数万卷书,笔下无一点俗气”则不能做到。但是,正因为此词的仙骨气质,历来争议很大。有一种说法颇具桃色,说是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这是不对的,有史料记载这首词是苏轼在黄州时所作,而他被贬惠州是多年以后的事。另说苏轼寓居定惠院,每到他深夜吟诗时,总有一位美女在窗外徘徊。当推窗寻找时,她却已经翻墙而去。此情此景岂非正是苏轼词上阕所写?下阕是为了纪念那女子而写:“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尔信之乎?
其实,此词上片写鸿见人,下片写人见鸿,借物比兴,人似飞鸿,飞鸿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人不掩鸿,鸿不掩人,人与鸿凝为一体,托鸿以见人。妙乎?!
东坡又有诗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二日与潘郭二生出郊游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并韵》)。比喻人生来去如鸿雁,代代往复,生生不已。但一个人的经历又象春梦一样,去而无踪,难以追怀。可以作为对照。
这首词应该是有政治寄托的,清代词学家周济论词主“有寄托”与“无寄托”之说,以为“非寄托不入”,而“专寄托则不出”。东坡此词能臻此境,在于“非因寄托而为是词”,乃“触发于弗克自己,流露于不自知”,这正是苏轼的才学、气度、思想的体现。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高旷洒脱、绝去尘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以性灵咏物,取神题外,意中设境,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空灵飞动,含蓄蕴藉,生动而传神。
秦湛《卜算子·春情》:“春透水波明,寒峭花枝瘦。极目烟中百尺楼,人在楼中否。 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捻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
这是秦湛仅存的一首词,词题“春情”,全篇写春日对所恋之人的拳拳思慕之情。开头两句写春水、春花,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勾勒,描绘了一幅春波荡漾、清澈潋滟,春寒料峭、花枝俏丽的早春图。“透”、“明”二字极写春水清澈见底。“瘦”字描绘了早春花枝嫩条、含苞欲放的倩姿。开章紧扣词题,并以景托情,表现了对春天降临的欣喜,还为所思之女子作了铺垫。接着写作者所见所感。“百尺楼”是意中人所居的闺楼,这一句颇精妙。“极目”写极目远望,可见思之殷切,盼之专注,爱之真挚。“烟中”写百尺楼在烟雾缭绕之中,似隐似现,若即若离,看不分明,此意象中隐含着一丝惆怅与失望。“人在楼中否?”以问句作结,进一步展示了思念伊人之情深。下片继写对伊人的思慕之情,然笔法变之。上片以景抒情,景是现实的;下片所写之景是想象的,是因情设景。“四和袅金凫,双陆思纤手”二句,想像伊人在熏风和煦之时,乘一叶精美的凫舟,荡漾在碧波之中,那倩姿与涟涟绿水相融;多么渴望在春风吹拂中与佳人在柳下做双陆游戏,那该多么惬意呀!(双陆,古代博戏。相传由天竺传入,盛于南北朝、隋唐之时。因局如棋盘,左右各有六路,故名。棋子为马,作椎形,黑白各十五枚,两人相博,掷骰子行马,先出完者为胜。)然而伊人未来,此情何寄?这惆怅,这渴望,顿化作“拟倩东风浣此情,情更浓于酒”从胸中迸出。要将东风请来,把自己深深恋情洗涤得更清纯,使它比酒还醇香,比酒更浓酽。这里以直抒胸臆作结,表达感情更强烈感人,“拟”字揭示了仍是想象。东风洗情,情浓于酒,这设想奇特,而语言平易。
关于这首词,还有一些公案,很多人以为是秦观的作品,不知道在下今天能否校正之?
南宋刘克庄的诗词风格雄健,趋向议论,多为感愤时世之作,他的《卜算子》属于正格,于豪放中略见婉约,以比兴手法委婉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才不见用的凄楚情怀:“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上片先写花的可爱,片片花瓣儿宛如蝴蝶轻盈的翅膀;点点花朵猩红如染,鲜艳娇美。接着转入议论,用“道是天公不惜花”衬起,然后再说出花的“百种千般巧”。如果说天公不爱惜花,那么花片如蝶翅舞动,花朵如猩红照眼,千姿百态,争奇斗艳,岂不都是天公之所作成?其答案自当承认“天公惜花”。这样写,不仅沉着有力,避免了行文的呆板,而且由于引进了“天公”丰富了全词的含蕴,突出了作者创作本词的寓意,很耐人寻味。
下片写花被“雨洗风吹了”的惋惜之情。上片极写花的可爱,也是为下片写花被雨打风吹去作铺垫。所以下片一韵便说:“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这里,“繁”、“少”对写,“朝”、“暮”对提,不仅见花事变化之遽,亦且见作者人对花事的关心。最后一韵乃全词的核心所在,但词人也不直说,而先用“道是天公果惜花”句衬起,然后再说出花事被“雨洗风吹了”的可悲现实。如果说天公果真惜花,那么无端风雨,断送春花,树头繁英,一夕顿尽,岂不都是天公之所摧残?其答案又当承认“天公不惜花”。这话也很发人深思,同样具有一种哲理性味道,同上片歇拍一韵所说,本来就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上片的“道是”句是扬,这里的“道是”句是抑,欲抑先扬,抑扬之间,流露出词人对天公任凭风雨摧残花事的不满。刘克庄一生有才情,有志向,有抱负,却屡遭贬官,备受压抑。这首小词一变他粗犷奔放的词风,以婉约之笔隐晦而曲折地表达了自己遭受压抑的愁苦情怀,流露出对当权者压制、迫害和摧残人材的不满。
南宋石孝友的词作多用俗语,直率自然,清新朴实,他的卜算子》正是这种特色的体现:“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难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首句即叹相见恨晚,一个“也”字如闻叹惋之声,相见为何太晚呵!主人公是个性情中人,见也如何暮,其故自知,知而故叹,此正无理而妙。从此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恨,已足见其情意之重,相爱之挚矣。但亦见得其心情之惆怅。此为何故?“别也如何遽。”又是一声长叹:相别又为何太匆忙呵!相见恨晚,相别仓促,都在“别也应难见也难”,把过去之相见、现在之相别一笔挽合,并且暗示着将来难以重逢。相见则喜,相别则悲,其情本异。相见时难,相别亦难,此情则又相同。两用难字,挽合甚好,语意精辟。不过,相别之难,只缘两情之难舍难分;相见之难,则为的是人事错综复杂而叹相见恨晚。两用难字,意蕴不同,耐人寻味。见也难之见字,一语双关,亦须体味。见,既指初见,也指重见,观上下文可知。初见诚为不易——“见也如何暮”。重见更为艰难“后会无凭据”。后会无凭,关合起句“见也如何暮”,及上句“见也难”之语,可知此一爱情实有其终难如愿以偿的一番苦衷隐痛。主人公情好如此,而终难如愿以偿,其原因不在主观而在客观方面,也可想而知。事实上,虽说是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可是毕竟是此事古难全呵。上片叹恨相见何晚,是言过去,又叹相别何遽,是言现在,再叹后会无凭,则是言将来。在此一片叹惋声中,已道尽此一生爱情过去、现在、未来之全部。
下片“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写行人临去时心下犹豫。此处的“如何”,犹言怎样,与上片用法不同。行人去也,可是又怎样去得了、舍得走呵!可是要“住”,即留下不去呢,情势所迫,又怎么能够?正是“住也应难去也难”。此句与上片同位句句法相同,亦是挽合之笔。句中两用难字,意蕴相同。而“别也应难见也难”之两用难字,则所指不同。此皆须细心体味。写临别之情,此已至其极。然而,结句仍写此情,加倍写之,笔力始终不懈。“此际难分付。”此际正谓当下临别之际。分付训发落,宋人口语。难分付,犹言不好办。多情自古伤离别,而临别之际最伤心。此时此刻,唯有徒唤奈何而已。词情在高潮,戛然而止,余音却在绕梁,三日不绝!
此词在艺术上富于创新。其构思、结构、语言、声情皆可称道。先论其构思。一般离别之作,皆借助情景交炼,描写离别场景,刻画人物形象,以烘托、渲染离情。此词却跳出常态,另辟蹊径,既不描写景象,也不刻画人物形象,而是直凑,托出离人心态。如此则人物情景种种,读者皆可于言外想象得之。单微
江西派著名诗人、黄庭坚之甥徐俯的《卜算子》是变格,双调四十五字,前后片各四句、两仄韵:
平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平平仄。
胸中千种愁,挂在斜阳树。绿叶阴阴自得春,草满莺啼处。 不见淩波步,空想如簧语。门外重重叠叠山,遮不断、愁来路。”
南宋黄公度存世有两首《卜算子》,一为正格:
寒透小窗纱,漏断人初醒。翡翠屏间拾落钗,背立残釭影。 欲去更踟蹰,离恨终难整。陇首流泉不忍闻,月落双溪冷。
一为不同于徐俯的变格:上片二十三字,下片二十二字:“薄宦各东西,往事随风雨。先是骊歌不忍闻,又何况、春将暮。 愁共落花多,人逐征鸿去。君向潇湘我向秦,后会知何处?
北宋李之仪的《卜算子》加一衬字,也属于变格,是千余年来为人所称道的小令:“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张先的《卜算子》双调四十六字,前片四句两仄韵,后段四句三仄韵:“梦短寒夜长,坐待清霜晓。临镜无人为整妆,但自学、孤鸾照。 楼台红树杪,风月依前好。江水东流郎在西,问尺素、何由到。
《花草粹编》中编辑有无名氏的《卜算子》,双调四十六字,前后片各四句、两仄韵:“幽花带露红,湿柳拖烟翠。花柳分春各自芳,惟有人憔悴。 寄与手中书,问肯归来未。正是东风料峭寒,如何独自教人睡?”
南宋无名者的《卜算子》属于变格,上片二十三字,下片二十四字,其起句使得《卜算子》有了别名《眉峰碧》:“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人,分明叶上心头滴。
宋代教坊在柳永、张先等人的推动下,将《卜算子》演变为慢曲,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柳永的《卜算子慢》:“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这是描写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的上上佳作。全词以真挚、浓厚的情意和流利的词笔,描写了游宦异乡的客子在暮秋时节登高怀人的情事,抒发了异乡客子对伊人的深切怀念和望而不见、传书无凭的凄苦情怀。
上片以客观景物描写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起首两句,是登临所见。“败红”就是“渐老”的“江枫”,“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而“满目”则是举枫树、蕙草以概其余,说明其已到了深秋了,所以接以“楚客”两句,引用宋玉《九辩》悲秋之意,用以点出登临,并暗示主题。
引疏砧”句,续写所闻。秋色凋零,已足发生悲感,保况耳中又引进这种断断续续、稀稀朗朗的碪杵之声,在残阳中回荡呢。古代妇女,每逢秋季,就用砧杵捣练,制寒衣以寄在外的征人。所以在他乡作客的人,每闻砧声,顿生旅愁。这里也是暗寓长期漂泊,“伤怀念远”之意。“暮秋”是一年将尽,“残阳”则是一日将尽,都是“晚景”。下面即正面揭出“伤怀念远”的主旨。“新愁”句是对主旨的补充,说明这种“伤”和“念”并非偶然触发,而是本来心头有“恨”,才见景生“愁”。“旧恨”难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继”。
下片直写愁恨之由。“脉脉”,用《古诗十九首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之意。相视,则是两人对认,也就是彼此怀念之意。“两处风情”,从“脉脉”来;“万重烟水”,从“千里”来。
雨歇”一句,不但是写登临时天气的实况,而且补出红翠衰败乃是风雨所致。“望断”句既是写实,又是寓意。讲雨过天晴,视界辽阔,极目所见,惟有山岭重叠,连绵不断,坐实了“人千里”。讲那位“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的巫山神女,由天气转晴,云收雨散,也不见了,是写虚。“望断翠峰十二”,也是徒然。这又不但暗抒了相思之情,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
尽无言”两句,深进一层。“凭高”之意,无人可会,惟有默默无言而已。“凭高”,总上情景而言,“无言”、“谁会”,就“脉脉人千里”极言之。凭高念远,已是堪伤,何况又无人可诉此情,无人能会此意呢?结两句是说,此意既然此时此地无可诉、无人会,那么这“离肠万种”,就只有写寄之一法。可是,纵然写了,又怎么能寄去,托谁寄去呢?
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千回百转而出,有很强的感染力。这首词的特色是衬托渲染的手法和宛转往复的情思相互结合。词的上片取正衬的手法以苦景写悲怀,同时又将凄怨之情灌注到客观的景物中去,以悲写悲,渲染烘托出浓烈的悲苦气氛;下片写出了词人感情上的波澜起伏,采取了总起总收、间以分述的笔法,使感情的抒发层层递进,步步加深。
张先的《卜算子慢》也是一首为人所称道的好词:“溪山别意,烟树去程,日落采苹春晚。欲上征鞍,更掩翠帘相眄。惜弯弯浅黛长长眼。奈画阁欢游,也学狂花乱絮轻散。 水影横池馆。对静夜无人,月高云远。一饷凝思,两袖泪痕还满。恨私书、又逐东风断。纵西北层楼万尺,望重城那见。
五代后周金陵人钟辐也作有一首《卜算子慢》,也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桃花院落,烟重露寒,寂寞禁烟晴昼。风拂珠帘,还记去年时候。惜春心,不喜闲窗绣。倚屏山,和衣睡觉。醺醺暗消残酒。 独倚危阑久。把玉笋偷弹,黛蛾轻斗。一点相思,万般自家甘受。抽金钗,欲买丹青手。写别来,容颜寄与,使知人清瘦。
 
2014年7月15日星期二,上阳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