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有用的管理学》04提升执行力的误区与出路
【思享者语录】作者:杨发文
1.公司管理的关键是落实“应为”之事,因此管理的重心应落在关注事情本身,而非惩罚机制上。如何落实“应为”之事?建立可追溯机制是有效的路径。
2.可追溯机制,就是对于一件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很清楚,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能迅速查明原因所在,找出问题关键所在。将员工的行为置于了大庭广众之下,不管老板是否在场,大家都能自觉将工作做到极致,在事前就将问题解决,避免了事后的追惩,从而降低管理成本。
3.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建立可追溯机制,我们就能够有迹可循,发现问题所在,快速查明原因,减少变量,为企业创新提供基础,从而使企业进入自我成长、自我改善的良性循环中。
治大国,若烹小鲜。国家的治理与管理一家公司的本质是相同的,都需要建立“法律”,以维持整个系统的稳定和有序运转。
为此,国家建立了庞大的法律系统,设立公安、法院、检察院等机构,通过对不法行为的事后严惩,形成威慑力,避免事情再次发生。
不幸的是,很多公司的治理也照搬了这一方法,制订了大量的检查、监督、控制体系。管理总是从问题发生之后才开始,查明责任人,并进行处罚。将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事后追责上,公司管理成本居高不下,向管理要效益的目标并没有实现。
治理国家与治理公司,本质相同,方法却是有差别的。法无禁止即可为,国家的治理更多的是强调避免“不应为”的事情发生,建立的是社会行为的底线,避免的是坏事情的发生。而对于公司而言,应将精力放在落实“应为”之事上,重点关注的是事情本身,而非惩罚机制。
因此,对于“不应为”的坏事,我们的方法应该是惩治、禁止;而对于“应为”之事,我们应该想办法落实、实现。如何落实“应为”之事?建立可追溯机制是有效的路径
可追溯机制,简单地说就是一件事情发生的来龙去脉很清楚,一旦发现了问题,就能迅速查明原因所在,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这样就将员工的行为置于了大庭广众之下,阳光可以驱散黑暗,建立了可追溯机制,员工就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事前就主动发现问题所在,避免了事后的追责与惩罚。
假如,你现在就职于一家家具公司,近期将有一场家具展在广州举行,领导安排你负责这件事情。那么你应该如何组织这次展会呢?
参加展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更多订单量的签订,因此我们需要制订参展计划,安排参加人员以及参展的产品,准备现场资料,等等。订单的达成需要上述各个环节的有效配合,如果不将工作落实到个人,大家难免会松散懈怠,抱着“签不成订单又不是我一人的原因”的心态,人浮于事。
建立了可追溯机制,情况将会是另一个模样:签订订单的前提是,保证一定数量的目标客户到达展区。为此,我们安排小张在门口发放资料,每天必须发放1000份以上,确保50人到达会场,并实现一定的成交量。如果这一数量达不到,责任就会追溯到小张头上。建立了这样的机制,小张的工作表现就被呈现在了集体成员的面前,工作是否努力一目了然。有了可追溯机制的存在,小张做事就不敢也不会懈怠了,她会主动在事前就将事情做好,也就避免了事后的追责。
很多公司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老板在不在完全是两个样子,老板在公司,大家兢兢业业,老板不在,就放松警惕。古人云,君子慎独,讲的是个人在独自活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凭着高度的自觉,不做任何违背道德信念、做人原则之事。慎独,是很难达到的道德境界,建立了可追溯机制之后,就可以实现这一效果,不管老板是否在公司,都会努力工作,虽不“独处”,却能成就“慎独”的圣人之为。不管老板在不在公司,员工都卖力工作,这样的公司就是伟大的公司。
需要强调的是,可追溯机制建立是目的是为了落实“可为”之事,而不是惩罚。纠错的成本要比预防大很多,当大家明白了犯错的代价,就会竭力避免错误的发生。即使出现了问题,我们也不应过分地追究责任,而是要查明原因,加以完善。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建立可追溯机制之后,我们就能够有迹可循,发现问题所在,快速查明原因,减少变量,为企业创新提供基础,从而使企业进入自我成长、自我改善的良性循环中。
建立可追溯机制,目的是落实企业“应为”之事。当然,“应为”之事有很多,对企业发展的贡献率也各不相同。因此,我们需要厘清哪些“应为”之事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点,然后建立可追溯机制,确保关键点的落实。这样,我们的管理才能不停留于纸面,向管理要效益的口号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