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罗竖一
中国商品住宅价格高不高?对此,亿万中国普通干部群众会痛苦地说,“太高了”。任志强、董藩、陈宝存等众多既得利益者会笑言,“不高”。相当数量的地方决策者,可能会不假思索地说,“高不高跟我关系不大,我只想着多卖地”。
这,就是现实的中国社会。
基于多方面的考虑,几年前最高层面决意就房地产再次启动宏观调控之紧箍咒,而且随后明确指出,“中国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的政策,调节后的房价将使民众能够接受,也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此,在中央的号令下,中国不少地方先后出台了“限购房政令”。
直言不讳地讲,调节后的房价,至今还是让中国民众普遍难以或者无法接受;而且,中国房地产当下还是畸形的,而尚未有健康发展的态势。
因此,对于平抑或者降低房价,促进房地产健康发展等具有相当作用的“限购房政令”,理当继续坚持。
但是,据2014年7月14日新华网报道,经多方消息证实,济南自7月10日起取消商品房限购政策,但要求“只做不说”,南昌紧随其后“口头传达”放开限购。近期放开限购的范围不断扩大,但多数地方“讳莫如深”,惟恐被舆论贴上“救市”标签。
显然,热闹了好几年的房地产调控,又回归到恶性循环圈了。
不可否认,截至目前为止,本届政府没有明确地重提上届政府所指令的诸如“中国下调房价是国家坚定的政策”之类的,而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13日的答中外记者问时则指出, “对房地产市场则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李克强总理的此指令没有明确进行“分类调控”的时间点,所以呼和浩特、济南和南昌等地,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自作聪明地取消“限购房政令”,其它地方也在跃跃欲试;而且,新华网的有关新闻报道才会抛出“对限购这一阶段性政策作出调整,与中央‘分类调控’‘因城施策’的调控思路并不相违”之说。
就一定意义而言,这其实是断章取义,或者说是有意歪曲本届政府的本意。
不信的话,请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再来看看李克强总理代表本届政府,就房地产问题所讲的原话:“对于合理的自住需求,也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对房地产市场则是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显而易见,李克强总理不但没有指令地方取消“限购房政令”,而且明确强调要“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换言之,在以李克强为总理的本届政府看来,对“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具有明显效果的“限购房政令”,暂时不宜取消。
诚然,“限购房政令”不可能长久地存在,但有关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之前,“取消限购房政令是一剂毒药”。也就是说,在房价居高不下,而且投机投资需求还很大的前提下,如果取消“限购房政令”,那么客观上就是刺激投机投资性行为,而跟“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之中央指令格格不入。
另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房地产市场则是要因城因地分类进行调控”,是战略性的行动指针,而非房价居高不下、房地产畸形发展时的地方救市之尚方宝剑。
还有,正像笔者在2014年7月3日所发表的时评文章《取消限购房政令是一剂毒药》所讲,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多次讲过,中国不会采取短期强刺激经济的政策。然而,地方政府取消限购房政令,客观上就是对抗或者弱化李克强总理代表中央所发出的此指令。
在很大程度上来讲,跟某些地方政府一样,中国房地产开发商、商用专家等既得利益者,都普遍在有意无意地歪解李克强总理的有关讲话,而硬抓“分类调控”的软肋——未明确进行“分类调控”的时间点。一些不明就里的媒体或者言论者,也在其中推波助澜。
其实,中学生都可能知道的是,正因为中国的房地产非常畸形,且房价太高,所以最高层面才会指令地方出台“限购房政令”。推行几年,其效果是有目共睹的。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本届政府非常清楚这点,而其意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然在残酷的大背景下,如果地方取消“限购房政令”,那无异于是让这一中国梦落空。
事实上,在中国房价整体上趋于降价的大势下,在民众日益觉醒的现实面前,即使取消“限购房政令”,地方的很多愿望还是会落空的。同时,某些既得利益者也不会笑多久。
概而言之,笔者罗竖一认为,房地产不要硬抓“分类调控”的软肋。否则,于执政党和政府而言,一定会是得不偿失;于中国亿万普通干部群众而言,一定会是苦不堪言。当然,于某些房地产开发商、商用专家等既得利益者而言,可能是一场美梦或者大把把的钞票,但从长远来看,更会是恶梦连连。
WebRep
currentVote
noRating
noWe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