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民族法学研究暨宋才发教授从教4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与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专业委员会副会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蒲国良教授
(根据视频录音整理)
各位专家、学者、同学们:
今天受邀参加这样的会议,我感到非常荣幸!昨天接到宋老师学生的电话,让我就宋老师在社会主义方面的研究做一个发言,时间不用太长。说实话,做老师的人不怕说长话,就怕说短话,尤其是宋老师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很难用三五句话说清楚。
宋老师是我的师长辈,当他在学术界成就斐然的时候,我还是没有出道的后生。所以,让我站在这里评点宋老师的学术研究成就,实在不敢当。但是学生们一定要让我说几句,遇到这样一个机会我也很荣幸,就谈几点感想。
刚才陈理校长说了,宋教授涉猎的范围很广泛。对其他我所陌生的领域,就不敢多说什么;我仅就自己比较熟悉的世界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这个领域,对宋教授的研究成就谈一点看法。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宋教授首先崭露头角的地方,也是他取得丰硕成果的领域。他辛勤撰写的《列宁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探究》、《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研究》、《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探析》、《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历史经验研究》等数百万字的著作,不仅为他赢得了多项大奖和广泛的赞誉,而且也奠定了他在相关领域令人称道的学术地位。统揽宋教授的这些著作,我觉得有这样几个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当然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第一,扎实的理论功底。宋教授出身于科学社会主义专业,以理论见长,随便打开他的一本相关著作,都可以看出他的这一优势。理论功底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得益于他的勤奋,他长期的积淀。譬如,他为了研究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研究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建设与实践,他通读了《列宁全集》39卷,《列宁文稿》10卷,精读了《列宁选集》4卷,做了近千张的卡片和多本读书笔记,这是他为研究列宁所付出的心血。那么从这一点出发,也不难想象他的理论功底得自何处,这无异与时下学术界浮躁的学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后辈,我们在佩服宋教授深厚的理论功底的同时,更应该效仿他这种踏实勤勉的学风。
第二,宏大的历史视野。纵观宋教授的社会主义研究成果,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视野开阔。无论是对历史问题的梳理还是对现实热点的剖析,都渗透着一种历史感、沧桑感、厚重感。可以这样说,撇开学术观点不谈,如果一个人缺少对社会历史的感悟,没有宏广、深远的视野,没有开阔博大的胸怀,那他是很难寻找到研究社会主义的门径的。读宋教授的著作,尤其是在今天,无论是他对列宁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微观探究,还是对整个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实践的宏观把握,细心的同志很容易读出其中的凝重、苍凉甚至悲壮,很容易读出其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也是时下一些应景性的著述所不能与其比肩的。
第三,强烈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是宋教授社会主义研究的又一鲜明的特点。宋教授是一个典型的学者,但绝不是一个单纯的学究。他的学术研究现实感特别强,这一点从他读大学本科时候的早期研究就表现出来了,他的学士学位论文所关注的就是当时我国广大农村刚刚推开的生产责任制问题。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始终是影响其学术志趣的一个重大因素。我想,这或许也是他后来研究重点发生转向的一个潜在的诱因。无论是研究列宁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实践,还是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他的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中国的现实,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效仿的。
深厚的理论功底,宏远的历史视野,强烈的现实关怀,共同构成了宋教授社会主义研究的主色调。我想,这也是他在其他研究领域的主色调。我从大学读书期间就开始接触宋教授的著述,与宋教授相识以来又有幸多次当面聆听他放言高论,每次都大有收获,并且小有感悟。今天借此机会,我对宋教授直接和间接给予的教诲表示深深地谢意,对宋教授取得的耀人成就表示衷心地祝贺。
最后,祝愿宋教授写出更多的好作品,贡献出更多的宝贵思想,带出更多的好学生,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