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理念和内涵的充实与诠释


宏观调控理念和内涵的充实与诠释
      一系列最新宏观经济指标陆续公布,由此观察经济形势的评论各有侧重,情绪也不同。中央政府对此认识清醒,并就形势变化做出应对,宏观调控的手段出现新变化,“精准发力”、“定向调控”等不断充实和诠释其理念和内涵。基于此,本期对此给予重点关注。
      在一系列“微刺激”措施的作用下,各项指标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外贸出口增长较为明显,制造业活动指数连续三个月环比提高,服务业对GDP的贡献率持续超过二产,显示结构调整不断取得成效,新增就业人数同比增长60%,等等。由此看来,当前经济形势总体稳定。当然,从外部环境来说,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分析,欧洲央行最近针对通缩的困境,首次实施存款负利率政策,“旨在防止日本‘失去的十年’在欧洲重演”。由此可本刊观察家以看出,世界经济形势不甚乐观,复苏的势头可能受到当前国际复杂动荡的局势影响,而这种影响的烈度究竟会有多大,持续多久,目前还不明朗。这不仅是欧洲的困境,若对抗和冲突加剧,有可能催生一个新的“大萧条”来临。这是我们发展环境面临的新的变数。而且,从一些指标来看,国内经济回暖的基础亦不够稳定,比如中国制造业PMI尽管持续回升,但还在50%荣枯线上下徘徊,喻示着下行压力仍然较大,风险和挑战不容忽视,6月6日李克强总理召集8省市政府一把手座谈经济工作时也做出这样的判断。因此,需要相机抉择,及时调动政策储备库中的弹药加以应对。
      从目前的政策来看,政府显然是在调集“弹药”以备增长之需。一是定向调控。比如,一个半月来连续两次定向“降准”而非全面宽松,以使金融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这些都是弱势又十分重要的部门,关系到最大人群和所有人的吃饭问题,以及创造就业与市场活力的激发问题。同时,持续采取减税的办法,减轻企业的负担,放水养鱼。二是精准发力。这是新政府一直以来强调的原则。比如,部署进一步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确定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的政策措施;决定在基础设施等领域推出一批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项目;部署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和优化结构有关工作;确定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政策措施;确定进一步简政放权措施促进创业就业,等等。这些涉及到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得到落实,促进就业,尤其是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关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关注区域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开辟国内大市场,充分挖掘其潜力。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方向。通常,我们把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寄托在出口这驾马车上,重量而不重质,一方面,低端出口赚的钱还不够环境成本,另一方面巨额的外汇储备成为大包袱。而且,受外部环境影响,稍有大波动就会导致经济下滑,陷入被动。开拓国内市场,挖掘其潜力,既是为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寻找新的动力来源,又是为带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同步建成小康目标的实现准备条件、提供推力。长江经济带建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一个区域发展新战略构想。6月 1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此进行了重点研究,认为发挥黄金水道独特优势,建设长江经济带,是新时期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推动发展向中高端水平迈进的重大战略举措,既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由东向西梯度推进,形成直接带动超过五分之一国土涉及近6亿人的发展新动力,推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缩小东中西差距;又能优化经济结构,形成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互动,打造新的经济支撑带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开放合作新平台。
       对此,刘勇等建议,首先要靠区域政策顶层设计的引领,遵循问题导向、系统分析和体制改革落实的总体思路,搞好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发展总体战略、实施规划和具体政策设计。其次,落实好区域发展新棋局战略意图,率先打造与沿海地带紧密相连的东中西互联互通的长江经济崛起带,尽快形成下一轮我国区域工业化、城镇化主战场。第三,实施差别化的经济政策,推动产业转移,发展跨区域大交通大流通,形成新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和增长带。
       刘云中认为,长江经济带建设是一个长期任务,需要有长远的谋划和考虑。首先,应该有一个立足长远、总体安排的规划。其次,加强综合运输体系的建设。第三,明确重点区域和重要支点城市的功能。第四,探索新的区域合作机制。
       长江经济带建设,关键在实施,尤其是要改革创新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打破行政区划“门户”,立足全局、统筹“落子”,通过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促进形成统一开放市场体系,让长江这条巨龙带动流域经济和人民生活齐步腾飞。(文/杨良敏 刊于《中国发展观察》2014年第6期编后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