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点有用的管理学》管理学的再定义及应用
【思享者语录】作者:杨发文
1.在企业中,管理措施很多,但收效甚微,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对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出发点错了,行动自然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2.管理不是计划、组织、控制、协调,而是以效益为目的解决供需问题;以关键点落实为核心建立追溯机制;以机制为保障实现循环创新。管理的这三个特点是承上启下、相互关联的,共同构成了管理的内涵。
3.从上述三个特点理解管理,就能够使管理摆脱人治状态,企业进入自觉的创新循环中,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最优质的结果,这就找准了管理的入口。
作为管理者,常会陷入这样的苦恼:花钱购买员工8小时的上班时间,雇佣他们到固定的工作岗位,收获按件或按时计算的工作量,但是却买不到热情,买不到创造性,也买不到员工全身心的投入。
你不得不设法争取这些,于是一系列的管理举措应运而生:建立制度、理顺流程、加强奖惩,并辅之以文山会海、各色培训。然而收效甚微,问题依然存在。
问题的症结在于,我们对管理的认识存在误区,出发点错了,行动自然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即使管理手段再花样翻新,也是无济于事的。
按照传统的管理学思路,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撇开了企业效益这一根本出发点,单纯强调管理的方式方法,难免会落入为管理而管理的窠臼,效果自然无从谈起。
管理的特点可以归结为三句话:以效益为目的解决供需问题;以关键点落实为核心建立追溯机制;以机制为保障实现循环创新,这三点是承上启下、相互联系的,共同构成了管理的内涵。
以效益为目的解决供需问题,是指首先要明确企业的效益,找出其中的供需关系,理清企业为实现效益需要做哪些事情。
以关键点落实为核心建立追溯机制,是指企业在一系列需要完成的事情中,找出其中的关键点,并通过建立追溯机制,确保关键点得以落实。
以机制为保障实现循环创新,是指通过建立机制,让员工能够按照企业期望的行为做事,并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企业自觉地循环创新。
按照以上三个步骤,管理的效果将大为改观:无需老板在场,也不用条条框框的规范约束,员工都能自发地将工作做好,使企业始终处于不断向上的良性循环中。管理看似简单了,却收效却显著很多,这就达到了管理的最高境界——不用管理。
以下通过组织展会这一例子,来看对管理的不同认识,带来的截然不同的效果。
假如你是一家设备制造企业的总经理助理,下个月在外地有一场设备展,总经理指定由你负责这次展会,你会怎么做?
按照传统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的步骤,你会制订参展计划,多少人参加、展出哪些设备,然后组织人员将设备运送到现场,控制展会现场的流程,协调不同环节的衔接。整个展会现场,你忙得不可开交,周围的同事却不见得有同样的热情。更为关键的是,整场展会下来企业有哪些收获,如果仅仅是为了参展而参展,那这次展会的价值几乎为零。
从管理的三个特点入手,按步骤进行,效果将大为不同。
第一步找出公司参展的效益(即目的)是什么,让产品被更多数人了解,最好能在现场促成订单。
第二步为实现上述效益,企业需要做哪些事情,理出其中的供需关系。企业可能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展会前的准备:印刷宣传资料,通知生产部提供主打产品,提前搭建展台等。
展会现场:发放资料,组织现场活动,吸引尽可能多的目标客户到达展台,安排现场讲解,迅速促成购买意向并签署协议。展会结束后,跟踪目标客户,做好货款征收工作,等等。这一系列活动牵涉到不同部门,需要通力合作。有交付就会形成供需,因此要理顺供需链条,避免某一环节出现问题,导致全盘受损。例如,生产部门交货延迟,就会影响销售部门准时将设备运抵现场。
第三步,在上述一系列活动中,找出关键点。为了举办一场成功的展会,需要完成的事情很多,但也是可以分出轻重缓急的,找出其中的关键点,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确定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三项:吸引足够多的目标客户到现场,提供前沿有竞争力的产品,促使客户迅速达成购买意向。
第四步,建立可追溯机制,确保上述关键点得到落实。可追溯机制,就是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很清楚,每位员工的工作会被置于公众之下,尤其是置于领导面前,这样他就会千方百计将工作做好。当然,建立可追溯机制的目的不是追惩,而是预警,当员工明白了可追溯机制这一无形之手的存在,他就会尽力将工作做到极致。例如,我们指定由一名员工负责展馆口的资料发放,一旦这一环节出现纰漏,就会被领导知道,他自然不敢松懈。
第五步,对比工作内容与目标,查出其中的差距,发现改善点,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将工作内容优化,逐渐达成目标。例如,目标客户在某一时间大量出现在展台,接待压力增大,致使部分客户照顾不周。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参展高峰时间,特别增添人手,尽量照顾到每位到展台的客户。
第六步,将改善点追加到公司现有的管理机制中,避免今后出现类似的问题,并在后续的工作中继续完善,形成良性的循环创新。例如,针对上述发现的部分客户照顾不周的问题,我们可以在今后的展会中,根据客流情况,分配展台工作人员,改变之前每个时间段都是固定人数的做法。
通过分解管理的三个特点,按照上述六个步骤,作为组织者,你可能无需过问,甚至无需在场,工作照常能够有序运转,并不断优化。这就达到了管理的目的,以最简单的方式,实现最优质的结果。
当然,三个特点只是管理学的入门,至于如何确定效益、发现关键点,建立何种机制最为有效等等,还需要辅以专业的管理工具。入门问题解决了,管理的方向就确定了,管理被引入正确的轨道上,后续的管理活动才能实现事半功倍的效果。